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和评议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李长之先生用他那特有的优美而富于情感的笔调,精审详细地分析了司马迁所处的伟大时代,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讨论了他和孔子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和共鸣及距离。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背景予以独特的剖析,并完整地勾勒了司马迁一生的行迹。作为了解司马迁生平的启蒙读物,书中写尽了司马迁的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创作者 · · · · · ·
-
李长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山东利津人。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余论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
三 语言学的训练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
了解一种文化,价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
一
二
三
司马迁
一 引子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四 做了郎中
五 父亲最后的叮嘱
六 参加救水灾
七 正式写书
八 入狱和受刑
九 完成了伟大的著作
附录
伟大的历史家并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二)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三)作为思想家的司马迁
(四)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
二
三
《司马迁传》题记
· · · · · · (收起)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余论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
三 语言学的训练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
了解一种文化,价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
一
二
三
司马迁
一 引子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四 做了郎中
五 父亲最后的叮嘱
六 参加救水灾
七 正式写书
八 入狱和受刑
九 完成了伟大的著作
附录
伟大的历史家并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二)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三)作为思想家的司马迁
(四)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
二
三
《司马迁传》题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觉得也未尝不可以自杀,可是他想到他的文学天才,还没有表现出来,那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二部《春秋》——《史记》,也还没有脱稿,他于是倔强而坚忍地,“就极刑而无愠色”了! 在这时,司马迁并转而悟到古人的一切著作正都是产生在苦痛和寂寞里,在郁结而不通的时候,只好“述往事,思来着”;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只好“垂空文以自见”了! 司马迁的受刑,在他个人当然是一个太大的不幸,然而因此他的文章里仿佛由之而加上浓烈的苦酒,那味道却特别叫人容易沉醉了!又象音乐中由之而加上破折、急骤、悠扬的调子,那节奏便特别酣畅淋漓,而沁人心脾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9页 -
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那一天是中秋的上午,我自己也觉得好笑。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原不足为凭,有时希望太切,就容易格外不满,又有时不免溺爱,也就有些过分的宽容。总之,写过的东西,颇有些象疮痕,非不得已是不大愿意再去揭开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史记》是秦汉的产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读《史记》,有怅然若失之感。有时候我会希望,如果司马迁迟生几百年就好了。因为这样《史记》就可以多写几篇,我也可以多读几篇,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也会增加几百年。最近读了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才觉得我这想法过于幼稚。《史记》是秦汉的产物,早生或者晚生... (展开)
心灵的碰撞与精神的契合
司马迁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我至今仍难以判断,我乐于认为他是史学家,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有着文学家的精神灵感。 读了很多版本的史学史,太严肃的介绍,使司马迁变得陌生。而李长之先生作为文学家对司马迁的理解,那真正是生命化的交流。在李先生的笔下,我也通过他理解着司马迁...
(展开)

文史之间的抒情诗人及其人生悲剧
“以此来看,中国的文学在其初起时便有双重起源,即“诗歌中国”与“史传中国”。与“诗三百篇”“抒情传统”滥觞的同时,就有“ 史传” 源起的传统。若要论“史传”,“四书五经”除去《诗经》,就其广义而言,其余皆与史传相关。……中国悠久的“史传传统”以“五经”为根本...
(展开)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批评家怎么从一个宇宙写到一粒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写得好极了,从司马迁所处时代精神到司马迁的人格,再到其作品的结构、编排、章句、段落、字词甚至音韵,仿佛是随着镜头的倍率从低到高、视野也从一个宇宙跨到了一粒沙,洋洋洒洒、尽善尽美、登峰造极,不仅是对《史记》研究的贡献,简直是对批评范式的... (展开)
可爱的人自有相似的可爱之处。
很奇怪,我读的这个版本竟然只有77个人读过,而这77个人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为这本书写下一篇书评。那我姑且成为第一个短篇小论这本书的人啦,希望第78个人来的时候看到这篇书评,不至于太不屑,也不至于太失望。只是作为一个看完书之后的习惯评价,也许想法过于浅薄了些,也希望...
(展开)
> 更多书评 2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商务印书馆 (2011)8.7分 543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8.3分 257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8.9分 15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6分 8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随宜书单 (月印万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爆胎诗人 2025-03-16 09:03:58 江苏
研究正统、血脉精纯、情感澎湃,虽然笔法老道、视角不新哈!
0 有用 天凉好个秋 2024-07-18 13:43:11 浙江
行文中能感受到作者澎湃的激情,即使作者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但还是能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推崇和敬仰,那崇拜之情感染着读者,让人欲摆不能,很想一口气读完。在书的最后有附录作者在50年代写的《司马迁》,虽然内容和观点很相似,但文字上总感觉缺乏了激情。作者在书中说:“奇花异草的种子固然重要,而培养的土壤也太重要了!产生或培养司马迁的土壤也毕竟不是寻常的。”这句话,也同... 行文中能感受到作者澎湃的激情,即使作者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但还是能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推崇和敬仰,那崇拜之情感染着读者,让人欲摆不能,很想一口气读完。在书的最后有附录作者在50年代写的《司马迁》,虽然内容和观点很相似,但文字上总感觉缺乏了激情。作者在书中说:“奇花异草的种子固然重要,而培养的土壤也太重要了!产生或培养司马迁的土壤也毕竟不是寻常的。”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作者及他的这本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