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心智》的原文摘录
-
只有愚人才会追求完美,用作品说话,一个完成的作品总胜过一个未完成的作品。而作品,就是你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这就是行动学习的第二个要点:你需要设立里程碑;你需要给自己的行动、作品或实践赋予仪式感。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这样你才能一次次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查看原文)
-
主题学习是快速进入任意一个领域的最好办法。如果将上述方法推广到学习任意一个学科,就是快速学习任意一个学科的“最小知识法则”。
学习任意一个学科,你都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知识的源头、核心话语体系、二级推演体系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的观点
如果你掌握了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四个最小知识,就很容易理解该学科的全局,不会被细枝末节带歪。 (查看原文)
-
实际上,我们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用于个人创作,另一种用于消费他人提供的信息产品或实物产品。如今有一个格外明显的趋势:你用于个人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用于消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相比消费,创作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这是一种远胜其他廉价愉悦感的高级体验。而消费带来的愉悦感会逐渐下降。当你长期沉迷于游戏、直播、短视频与网络小说时,你的各种体验阈限都会发生变化,大脑分泌多巴胺的能力日渐衰退,产生心流体验变得越来越困难。
(查看原文)
-
“好思想”注重鲜活的证据 而“坏思想”则更倾向于说服自己或他人
任何不能用第三方证据来比较或证明的思想、观念或理念,对于工作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查看原文)
-
第二重要的则是导师。建议你尽早在时间源头,以学徒的身份,帮一位大师打杂,然后慢慢地从边缘到中心。这样,在你工作早期,无数困惑,如精力与心力资源分配,通过模仿老师均得以解决。 (查看原文)
-
Michael Polanyi 所言:“正因为艺术无法精确界定,所以它只能经由体现其精旨的实践范例来传承。你得首先崇信一位大师的作品,继而才能观察他并从Ta那里真正学到东西:如果你想学习一门艺术或师从某人,那你就必须将这门艺术视为神圣,将这人视为权威。 (查看原文)
-
《科学》2008年发表的一篇综述值得参考。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执行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人类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查看原文)
-
在2014年11月的一个周末晚上,我创建了开智书友会,并邀请了许多朋友加入。提倡“主题学习,阅读经典原著”。以书为切入单位,是个好做法,因为读书符合“共同活动原则”。水平极高的人与水平极差的人,都能从共读一本好书中受益。反之,有的社群,采取的是主题讨论,但水平高的人,会觉得这个话题太无聊了,而书不一样。好书会不断提升社群的文化资本。 (查看原文)
-
人性天然难以抵御时间的波动。在顺境中,人们容易变得懈怠;在逆境中,人们容易放大挫败感,选择放弃。那么,你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时间的波动呢?
答案是:尽早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查看原文)
-
写作为何又是一门理想的终身志业呢?因为写作是少数几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且能够获得读者反馈和经济回报的活动。 (查看原文)
-
如果这个项目没有我,会怎么样?如果这家公司没有我,会怎么样?如果没有生物世界、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我会怎么样?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暂时后退一步,反而可能会使我们真正前进两步。这就是我所说的“跳出圈外”的做法。 (查看原文)
-
《科学》2008年发表的一篇综述值得参考。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日执行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人类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查看原文)
-
多数人的一生,注定是以阅读他人的图书为主,被他人创作的模因所影响。然而,这世上,总有少数人,以创作者的姿态,独上高楼,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结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查看原文)
-
情境学习有效学习是融人相关情境,找寻属于自已的“学习其同体新手制期在重要成员周围做些辅助性的工作。随若技能的增长,希手逐荆进入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做更重要的工作,成为熟手,最怒成为专家。
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关键点包括:
》找到学习共同体
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我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例如,程序员可以在类似于Gitb这样的网站上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使人们有能力运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显性化是将其呈现出来。
》模仿榜样
尽量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导师,如果身边实在接触不到,则去历史上、媒体上寻找。
》培养多样性
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给不同顾客都缝制出质量上乘的衣服。 (查看原文)
-
第二类人属于内藏调。这类人吸取了很多外有,有完全接纳,而是将其整合成白我的部分。这类人竖常你整店外在规测与内在自我不匹配而导致的冲突。内挺调节是北会上数人的生活常态。多数时候,人们奔者名利做事,偶尔兴漫来了,内心就会产生冲突。比如有人常常在纠结,究竞是为钱工作还是为兴趣工作。
第三类人属于认同调节。这类人因为某个规则或价值观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接纳它。相对第二类人来说,第三类人更少体验到冲突,自我决定成分较高。比如有的人喜欢为流量而工作。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好。这类人依然不是为内在兴趣或自我满足而活,只是因为流量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因此将这个价值观作为自我的一部分。
第四类人属于整合调节,这种调节相对于前三种来说最为隐蔽。如果说外部调节是奔着名利做事,内摄调节偶尔会产生内心冲突,认同调节的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少感到内心冲突,那么整合调节的人则是欺骗自己的成功政治家。这类人已经将外在动机完全整合到自我中。虽然他们的自我决定成分高,但其行为依然是指向那些与兴趣、热情等内在动机分离的外在动机。比如,有些人并不宫欢某事,但因为某事带来了足够多的名与利,因此引以为
豪,甚至津津乐道。 (查看原文)
-
而一且跃迁到新的层次,你拥有的咨询T系统将更加先进,来访者互助网络也将更为强大,你会发现原本令你头疼的问题不再重要。这正是战略进度带来的升维优势。
系统层面的优势远远超过单一要素。与人亮争,你不应该仅仅依赖单点取胜。单点取胜可能意味着你不得不采用996的工作模式,牺牲家庭生活,同时也没有时间去阅读、思考和写作。 (查看原文)
-
人性天然难以抵御时间的波动。在顺境中,人们容易变得懈急:在逆境中,人们容易放大挫败感,选释放弃。那么,你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时间的波动呢?
答案是:尽早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查看原文)
-
重新定义竞争,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缩小竞争的范围,你更易绽放光芒。与历史上的智者竞争,你成长更快。开创独特的赛道,你可以在无人涉足的领域建立自已的王国。
然而,在某些领域,选择不竞争,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竞争策略。记住,你的人生除了竞争,还有爱与友谊。 (查看原文)
-
如何才能像智者一样,获得更高层次的思想抽象,进入因果钵的更前端?芒格两年后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建议可供参考:第一步:你需要根据各个学科的基础性进行排序,并按照这个顺序来使用它们。
第二步:无论喜欢与否,你必须熟练掌握并使用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学这四大基础学科的关键部分,尤其是那些比你自身专业更基础的学科,你需要给予更为深人的关注。第三步:你绝不能在跨学科吸收知识时不搞懂来源,或者偏离“经济原则”,只要有可能,首先通过自己所在学科或其他学科中更为基本的原理对现象进行解释。
第四步:然而,当第三步的方法无法产生新的有用见解时,你应该提出假设并通过验证来建立新的原理,通常使用与创建成功的旧原理相似的方法。但你不能使用任何与旧原理相矛盾的新原理,除非你现在可以证明旧原理是错误的。 (查看原文)
-
能上山打猎,到现在,一个人可能二三十岁了,还在读博士?我们真的需要博士教育吗?这是进化带来的缺陷。为避免年轻一代过早地与前辈竞争、抢夺前辈的工作机会,逐渐演化形成了这样的规律一伴随整个社会人群智力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的受教育时间也逐渐延长。
社会演化趋势有其合理性。过早地与父辈社会对抗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否则会被这个社会的无情压力所击败。同辈社会与父辈社会相互竞争,抢资源。这种竞争,因为包裹了像蛮糖一样的爱,所以更加隐蔽。伴随同粜群体逐步成长,再来与父辈社会竞争,这是社会演化主流,但是风险小,产出也小。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