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春节旅游途中读得停不下来。每一篇都有中文写作里罕见的品质:有趣。如今的有趣大多是些便宜的机灵,本书的有趣,是富有智性浓度的趣味。
好看,记得之前读完两册《古典的回声》就看到有人说作者笔耕不辍这些年的文章应该够再出一本了,啊这就来了!是在嘈杂的长途动车上都能一口气读完的好书,趣味十足、深浅得宜,且这本文章与文章之间关联更强,排布似乎能循到逻辑(书籍、文明的诞生覆灭与比较、作品真伪与侦查),读起来更一气呵成,像文物作伪两篇发表相距六年,但我们这批读者在集子里前后脚可以读到,仿佛抛出球下一秒就接到了回球,真是倍感幸福。此外也很喜欢探讨主题时蔓延出来的跨学科(?)讨论,比如册子本取代卷子本究竟当归因教会史or社会史+技术史?还有大西岛到《出埃及记》那篇的地质神话学,都很有意思。大西岛和最末一篇写肖氏《见证》的文章切入点也特别喜欢:从青少年时代念念不忘的书影音作品说起。以及这书手感太好,腰肢柔软好翻阅,封面选纸和内文排版也舒服。
漂亮的文章所构成的漂亮的书。我时常以为自己已然摆脱了书籍恋物癖,读到这样的书,才明白书籍恋物癖早已深入骨髓,只是等待着被唤起。
特别棒。单看书名完全想不到是我喜欢的题材,宗教寻源、辨史、证伪、“替人读书”。作者与读者同掉进兔子洞中,掩卷方意识到序言所说“事上磨练”是这样一件事,为着人类文明中那件件小事不知疲倦地追寻。读到楔形文字泥板在德国引起的激烈争论,作者总结是自路德以来对《旧约》的排斥,恍然大悟其乃纳粹思想源头之一,也印证了考古学家受到当代思想及政治影响。文物证伪中,赝品的突破口有个细节是:ß与ss的使用,我想实在是金教授太想证明其为真,才会忽视如此简单的造假失误。
书的开本和印张都好,文字也清省从容,讨论的案例关于书籍(主要是圣经系统)的形制、流转、作伪、论争,也就是从“主义”的反映回到“事、物”的磨炼,像火山的地质神话学、德国亚述学泛巴比伦说影响汉学古史研究都很有意思。感谢真君西来传经送宝!
非常硬核的学术随笔集,对于西方古典学,国内学者写的此类文章实在是太稀缺了。
不懂圣经学知识,但也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两篇伪造主题,尤为过瘾畅快,像读了两个推理故事。哈佛教授凯伦·金被骗的故事,比肖斯塔科维奇的口述更有意思,前者被坐实了伪造,后者还在争论,在争论的事情,高峰枫教授也无意下论。高先生耐心铺陈,好一派匠心独运的叙事节奏,引人不知不觉地入胜,有学术,有叙事,有趣味,更妙在同等心,没有教育人的口吻,这就很好。
开卷有益。古往今来的造假者都太相似,同类文章可以攒一本文集。
替人讀書,所謂“事上琢磨”,以聖經學為中心,講文本與形制的關係、古典學的自然科學取向、古典與現實政治、僞作的生成,條分縷析,要言不煩,頗有趣,開本也舒服。讀〈量身定制的文物作伪:《耶稣之妻福音书》〉,不禁想起一位精通K-pop的古典學青年才俊(沒有質疑其學術水準的意思):Prof. King面臨的那種壓力,如今更大了。所收文章都發表過,〈《西奈抄本》的发现与收藏〉〈从卷子本到册子本〉增補較多。
现场得到了to签!
读书之前没有看内容介绍,非常期待,打开没想到是旧文集哈哈哈哈。本来想写一篇书评,读完觉得很难写。一口气读完,推荐朋友们都看看,蛮有趣的,但也会考虑要怎么写会更精彩呢😂也会感觉这些大都已经被讨论过了,新在哪。造伪、辩伪,一场博弈一场游戏。出埃及那篇让人有些汗颜,读亚述想到了《神祇、陵墓与学者》。书名是书自有命,读书的时候也对这本书本身非常好奇:1不知道封面图是不是那篇造伪的纸草呢,没在版权页找到信息。2 为什么不放到之前的六合系列里面出版。(但同时也对这个新系列充满期待!)3 好奇这本书的销量命运将会如何哈哈哈哈。小小感慨:封面有点滑不稳,碍事,影响拿着阅读的体验感 😂读书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夹杂括号太多体验不够流畅orz 文末也提到为了出版专门补上了脚注。
一本扎实有料的集子。每处描述都彰显作者博学之功底,每处观点都体现作者治学之深厚。本被书名所误导以为是本讲藏书的书(当然其中有些文章确实与藏书有关系),但实际上探讨的话题广罗社会、宗教、历史、思想,远在藏书之上。在这本书中,古籍的命运不再只聚焦于藏书家求书得书的欣喜和失落,而是与历史的宏大进程联系在了一起。
definitely a read-in-one-sitting book. 虽然文章都读过,再读一遍仍然觉得精彩。读书还是要有主题,围绕一个问题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书本和问题之间不断相互激荡,才能激发出有趣的文章来。
一册小书,盈盈握于掌中。文字流畅,故事也讲的引人入胜。
“辨伪、考证,这些听上去无比繁琐枯燥的学术工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会直接颠覆曾经塑成我们世界观的书籍。”能在“前学术阶段”读到这些文章真是对“学术世界观”而言的幸事,它们提醒我如何以“事”为支点,去踏实地读好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去如实地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份笔记,耐心凿磨研究所需的“专注力、洞察力和统摄力”,凭此与书籍分享命运中各自更好的去处。
两天通勤读完。早上刚好听着肖斯塔科维奇读完最后一篇,边读边恍惚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圣经文学课上,等着高老师把一切的脉络都拎出来。自己开始教课之后才意识到,为了课上几句话把脉络拎出来,后面有多少的准备要做。当然老师还是老师,每读必有所获,读着读着发现之前写论文把Burden of Niniveh题目译错了,吓自己一身冷汗…
好读,作者老牛反刍一般为读者读书、做书摘,感谢感谢
深入浅出,文笔流畅,属于能让外行人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的学术文章集合,而且内容和领域都是我感兴趣的。早上看完耶稣之妻福音书那篇之后恰好看到友邻发的“先辨真假,再辩是非”一句,简直是对这个事件最好的注解。
博雅清通。
书中除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章,其他探讨的都是顶尖学术问题,而且论述从不拖沓。
> 书自有命
21 有用 laughline 2024-07-19 16:39:34 上海
春节旅游途中读得停不下来。每一篇都有中文写作里罕见的品质:有趣。如今的有趣大多是些便宜的机灵,本书的有趣,是富有智性浓度的趣味。
7 有用 别的熊 2024-09-28 16:54:33 浙江
好看,记得之前读完两册《古典的回声》就看到有人说作者笔耕不辍这些年的文章应该够再出一本了,啊这就来了!是在嘈杂的长途动车上都能一口气读完的好书,趣味十足、深浅得宜,且这本文章与文章之间关联更强,排布似乎能循到逻辑(书籍、文明的诞生覆灭与比较、作品真伪与侦查),读起来更一气呵成,像文物作伪两篇发表相距六年,但我们这批读者在集子里前后脚可以读到,仿佛抛出球下一秒就接到了回球,真是倍感幸福。此外也很喜欢探讨主题时蔓延出来的跨学科(?)讨论,比如册子本取代卷子本究竟当归因教会史or社会史+技术史?还有大西岛到《出埃及记》那篇的地质神话学,都很有意思。大西岛和最末一篇写肖氏《见证》的文章切入点也特别喜欢:从青少年时代念念不忘的书影音作品说起。以及这书手感太好,腰肢柔软好翻阅,封面选纸和内文排版也舒服。
6 有用 PooomBooom 2024-08-21 11:34:34 上海
漂亮的文章所构成的漂亮的书。我时常以为自己已然摆脱了书籍恋物癖,读到这样的书,才明白书籍恋物癖早已深入骨髓,只是等待着被唤起。
3 有用 ichbinluz 2024-10-15 18:10:17 上海
特别棒。单看书名完全想不到是我喜欢的题材,宗教寻源、辨史、证伪、“替人读书”。作者与读者同掉进兔子洞中,掩卷方意识到序言所说“事上磨练”是这样一件事,为着人类文明中那件件小事不知疲倦地追寻。读到楔形文字泥板在德国引起的激烈争论,作者总结是自路德以来对《旧约》的排斥,恍然大悟其乃纳粹思想源头之一,也印证了考古学家受到当代思想及政治影响。文物证伪中,赝品的突破口有个细节是:ß与ss的使用,我想实在是金教授太想证明其为真,才会忽视如此简单的造假失误。
5 有用 三十抄 2024-10-06 22:02:22 江苏
书的开本和印张都好,文字也清省从容,讨论的案例关于书籍(主要是圣经系统)的形制、流转、作伪、论争,也就是从“主义”的反映回到“事、物”的磨炼,像火山的地质神话学、德国亚述学泛巴比伦说影响汉学古史研究都很有意思。感谢真君西来传经送宝!
3 有用 悼玉轩主人 2024-10-31 22:12:02 广东
非常硬核的学术随笔集,对于西方古典学,国内学者写的此类文章实在是太稀缺了。
2 有用 lee 2024-11-14 20:19:00 广西
不懂圣经学知识,但也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两篇伪造主题,尤为过瘾畅快,像读了两个推理故事。哈佛教授凯伦·金被骗的故事,比肖斯塔科维奇的口述更有意思,前者被坐实了伪造,后者还在争论,在争论的事情,高峰枫教授也无意下论。高先生耐心铺陈,好一派匠心独运的叙事节奏,引人不知不觉地入胜,有学术,有叙事,有趣味,更妙在同等心,没有教育人的口吻,这就很好。
1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24-09-22 14:00:51 北京
开卷有益。古往今来的造假者都太相似,同类文章可以攒一本文集。
3 有用 Binns 2025-02-09 02:11:47 北京
替人讀書,所謂“事上琢磨”,以聖經學為中心,講文本與形制的關係、古典學的自然科學取向、古典與現實政治、僞作的生成,條分縷析,要言不煩,頗有趣,開本也舒服。讀〈量身定制的文物作伪:《耶稣之妻福音书》〉,不禁想起一位精通K-pop的古典學青年才俊(沒有質疑其學術水準的意思):Prof. King面臨的那種壓力,如今更大了。所收文章都發表過,〈《西奈抄本》的发现与收藏〉〈从卷子本到册子本〉增補較多。
1 有用 小鲸123 2024-08-18 18:24:01 上海
现场得到了to签!
2 有用 漂流野犬万岁 2024-08-17 14:55:05 上海
读书之前没有看内容介绍,非常期待,打开没想到是旧文集哈哈哈哈。本来想写一篇书评,读完觉得很难写。一口气读完,推荐朋友们都看看,蛮有趣的,但也会考虑要怎么写会更精彩呢😂也会感觉这些大都已经被讨论过了,新在哪。造伪、辩伪,一场博弈一场游戏。出埃及那篇让人有些汗颜,读亚述想到了《神祇、陵墓与学者》。书名是书自有命,读书的时候也对这本书本身非常好奇:1不知道封面图是不是那篇造伪的纸草呢,没在版权页找到信息。2 为什么不放到之前的六合系列里面出版。(但同时也对这个新系列充满期待!)3 好奇这本书的销量命运将会如何哈哈哈哈。小小感慨:封面有点滑不稳,碍事,影响拿着阅读的体验感 😂读书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夹杂括号太多体验不够流畅orz 文末也提到为了出版专门补上了脚注。
1 有用 好名字 2024-09-08 22:27:10 山西
一本扎实有料的集子。每处描述都彰显作者博学之功底,每处观点都体现作者治学之深厚。本被书名所误导以为是本讲藏书的书(当然其中有些文章确实与藏书有关系),但实际上探讨的话题广罗社会、宗教、历史、思想,远在藏书之上。在这本书中,古籍的命运不再只聚焦于藏书家求书得书的欣喜和失落,而是与历史的宏大进程联系在了一起。
1 有用 xitchcock 2024-08-27 23:09:51 广东
definitely a read-in-one-sitting book. 虽然文章都读过,再读一遍仍然觉得精彩。读书还是要有主题,围绕一个问题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书本和问题之间不断相互激荡,才能激发出有趣的文章来。
0 有用 小冰河期 2024-09-11 08:33:53 上海
一册小书,盈盈握于掌中。文字流畅,故事也讲的引人入胜。
0 有用 Ammonius 2024-09-02 23:31:02 四川
“辨伪、考证,这些听上去无比繁琐枯燥的学术工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会直接颠覆曾经塑成我们世界观的书籍。”能在“前学术阶段”读到这些文章真是对“学术世界观”而言的幸事,它们提醒我如何以“事”为支点,去踏实地读好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去如实地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份笔记,耐心凿磨研究所需的“专注力、洞察力和统摄力”,凭此与书籍分享命运中各自更好的去处。
0 有用 #ArtfulDodger# 2024-09-10 11:05:08 上海
两天通勤读完。早上刚好听着肖斯塔科维奇读完最后一篇,边读边恍惚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圣经文学课上,等着高老师把一切的脉络都拎出来。自己开始教课之后才意识到,为了课上几句话把脉络拎出来,后面有多少的准备要做。当然老师还是老师,每读必有所获,读着读着发现之前写论文把Burden of Niniveh题目译错了,吓自己一身冷汗…
1 有用 江声走 2024-10-03 14:46:23 浙江
好读,作者老牛反刍一般为读者读书、做书摘,感谢感谢
0 有用 一曲微茫 2024-09-18 09:12:51 北京
深入浅出,文笔流畅,属于能让外行人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的学术文章集合,而且内容和领域都是我感兴趣的。早上看完耶稣之妻福音书那篇之后恰好看到友邻发的“先辨真假,再辩是非”一句,简直是对这个事件最好的注解。
0 有用 艾䜭恪 2024-09-17 15:53:21 山东
博雅清通。
0 有用 一口气读完 2024-09-07 21:17:21 河南
书中除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章,其他探讨的都是顶尖学术问题,而且论述从不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