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ing News, Making China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Turnsole 2024-04-19 11:34:15 上海

    有趣的广播史,以真实史实、故事为横截面贯连不同的时代,可能是写作媒介史颇为有效的一种方式。1、第一章从广播视角补充五四运动的信息传播,确实能有效颠覆谈论五四的老生常谈;2、蒋时代的街头广播;3、民国、延安时期的女播音员,因为汉语的声调,女性能够更清楚地播音,技术选择性别;4、蒋时代就有向农村普及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加强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日侵占而来的通讯现代化,被毛时代接管而真正实现。(结论落入技术决定论,技术也只是上层建筑之一)(挑战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从中国广播经验试图梳理出另类大众社会,以此挑战海外汉学对中国公共领域的论述,缺乏政治哲学视角,太过技术史了。不过也可以看出时代变迁后问题的出发点,前者是改开语境,后者是逆全球化语境。由于语境变化,研究毛时代似乎正成为海外汉学的显学)

  • 0 Astoria Zhou 2024-06-13 22:32:37 北京

    这本特别值得学习的应该是对哈贝马斯的反思。 “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信息实践,可以让我们对跨民族、跨地域、跨时空的大众社会的趋同演变有新的认识。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出现了大众社会?答案之一就是人们对新闻的渴求。他们热衷于接受能够获得更多信息的技术和科技。由于人们的追捧,信息丰富的新闻景观组织方式成为一种默认方式,一切都向着这个方向滑动。由于这些获取更多信息的方法依赖于人们将自己卷入高度组织化、重复性和成瘾性的行为(收集、构建、倾听、分享)中,因此大众社会能够以最小的摩擦凝聚在这些方法周围。新闻的持久吸引力可以战胜人们顽固的独立意志。因此,大众社会的出现和胜利不应被简单地解释为财政和军事国家对所谓独立社会的暴力强加。在这一过程中,合适的大众社会得以生存,而其他脆弱的社会组织形式则失败了。”

  • 0 Accélération 2024-06-14 15:58:16 北京

    其实也没有那么过时啦,我还看到一位在读的phd的题目和这个差不多😂,作者本人说,不太喜欢internal history,所以这本书走向了对mass society的讨论(尽管书里提到他其实有关于技术的材料),对播音员的性别分析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整本书散落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和事实。 但是我并不认同这个进程很大程度上自下而上的,是的,的确有聆听敌台的各种经验,但是很多人并不会因为对news的desire去修建基础设施,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state主导的..以及更有可能的是,和开大会相比,这些事情对他们并不重要...

  • 0 梦想开小船 2024-06-14 15:36:32 北京

    “desire for information”用以解释mass society的出现,尽管论证上能够说服,但这样的说法几乎钦定了一种目的论历史——mass society的创造史必然的,而现代的技术革命为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尽管John在书中强调这是一个process而非progress(chap 8对 cultural revolution的讨论)但此观点仍然可能存在遮蔽历史复调性的危险:“desire for information”是否是constant的?试举几个特殊的例子:相对于特定人群认知能力的过量信息涌入是否会造成对继续获取信息的恐惧?超出认知世界的信息内容如何影响继续获取信息的意愿?尽管本书似不愿意讨论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其话语层面的内涵,但述及non-elite可能还要谨慎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