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为一名盲人的女儿,说实话,我觉得这书不是那么的接地气…就他/她们生存的艰难,书里只是提及了太少太少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多很广的概念。在温饱都在凑活维持的情况下,就别提什么去看画展了吧…我承认这肯定是盲人生活进步的一种表现,但真的太小众了。
在我们的社会中,视障人还是太难出门、也太难出现在明眼人的世界里了;太多有才能有梦想的视障人被人为定义的“障碍”“缺陷”所困,他们的职业发展除了理疗或按摩、很少有其他选择。像“小艾帮帮”这样帮助实现明眼人与视障人共融的平台难能可贵,但仍然太少。苹果的AT辅助系统大大降低了视障人融入互联网空间的难度,但线下他们还是困于家庭、盲人按摩中心,很难被明眼人看到,也很难跟明眼人有更多交集。而“不可见”之危险,就在于它会催发误解、污名、本意很好用起来却让人崩溃的“无障碍设计”。而这本《看见看不见的世界》的好处,就在于它帮助明眼人跳出视觉中心主义,试着去理解一种非视觉中心的存在体验。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不仅是一部医学科普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启示的读物。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视觉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关注那些生活在视障阴影下的人们。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和困境,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研究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可能永远不会触及这个话题、看见他们的世界。我庆幸自己在还不算太晚的时候,与这个我未曾想象过的精彩世界相遇。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曾经都会有一瞬觉得为什么我身体没有别人的好看、没有别人的完美,但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身体,拥有它便是最大的幸运。
因为看得见,反而受制于视觉。恰恰因为看不见,所以没有视野盲区。书中的案例和思考都很有意思,思考方式随着书页翻转来翻转去。昨晚朋友聊起,很多哲学上的难题,可能可以通过人类进化出多一个感官而得到解决。读了这本书,我猜可能减少一个感官,也可以。
非常有趣的一本小书,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狭隘之处,一句“我们盲人也有看罗丹的权利”真的震撼到我并引起很多很多思考
会想起三年前看的日剧《白手杖女孩》,视障者的世界,正是明眼人的盲区啊。明眼人的眼睛只看前方,视障者的觉知却来自四面八方。这世界对他们全息立体展开,谁比谁活得更精彩,还真不一定呢。
从几个角度来叙述普通人对失明对象的理解,先从概念转变开始(不愧是当教授教学生多的作者),把信息转变成意义,将态度放在一个平等,或者同样视失明为一种状态然后反观我们看见世界的差异去对话,然后这本书展开讨论了。 其中不常见的探讨了盲人幽默和盲人观赏艺术两部分,这个很有意思,对盲人通过环境气氛和话语传达来制造“环境视野”,从而达到透过他人理解艺术的效果,实话说,在这方面缺乏知识储备让我很难理解这样的观赏方式到底是否真的有价值,就像这些失明者本身已经将自己摆在一个健全的位置上,但是,事实上我们也很少谈论残疾人心理健康不是么? 不过,总之读完是很好的尝试体验,大量新的概念让我意识到残疾人的“健全”和一般人在应对以及思考残疾人的“不健全”,本质上,是一种视角差异。
看世界的更宽广的视角,将残疾人作为普通人的尝试
一本拓宽视野、摆脱思维定式的好书,涉及诸多极具深意的特定词汇,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的“完整”。通过两个群体引入思考身体观,倡导了与残障人士的共处共享,了解了“看得见”与“看不见”群体的特别的艺术鉴赏形式,神奇有趣。艺术鉴赏实则是个体重构,而非单向地了解客观的所谓的“知识”。 残疾,并非单纯的本体缺失,而是因缺失而致使不便。从这种意义来说,上了年纪的老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残疾。在日益高龄化的时代,必须探索接受残疾的方法,此书是不错的考量,从事福利性制定输出工作的人员,更也该感受这不同视角。
用知觉积极地建构
日本人一贯的毛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很喜欢第四章语言 通过语言描述艺术作品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感觉全书行文有点啰嗦
真的面对, 真正的—— 看见【自己】
垃圾。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充斥著正常人的傲慢。不要說視障人士,即使是面容破損在人類社會中都受到排擠,出一本書是要告訴誰:看不見也沒什麼大不了。很大得了!是天大的事情!保持樂觀的心態很重要,但是論不到你這個健全人士在這裡樂觀。
内容框架建立在对看不见的人的访谈,得以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幽默五方面描述看不见的人是如何与生活、社会交互的。从而有很多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想象不到的了解和体验。比如因为看不见,走路时不受广告宣传信息干扰,从而能感受到路的倾斜变化,反而不易摔倒。去便利店也只买想买的东西,不受琳琅满目的打折商品影响。因为没有固定视点,所以能在脑中建立球面立体的月球概念,不分太阳之塔的正反面。以及介绍了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如何踢足球、冲浪、看展览等。作者表达了看不见的人或许有更立体的思维和空间感、平衡能力,看得见的人才是盲目的。面对残障人士不要用过度的善意造成距离感与不平等。作者的论述占绝大多数篇幅。文笔朴实到有些啰嗦、反复。采访对象多数是少年或成年时期的后天失明,其实更好奇先天失明者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送给小朋友读我觉得很好
伊藤:“我希望通过探究看不见的人‘看’世界的方法,拓宽我们关于视觉、关于身体的思考”。与吉竹伸介的绘本一起读,看似有难度有深度的话题也变得有趣起来了!
我们无意间便对某个器官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它就应该发挥某种作用。比如眼睛就是用来看的,耳朵就是用来听的。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从某个器官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能力。
“看”,并不是眼睛的专利,眼睛看不见的人,眼里的世界和看得见的人,完全不一样。其实,有时候,与其想着怎么帮助眼睛看不见的人,不如把对方当做与我们有着“文化差异”的人来交往
>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15 有用 狗子在读了 2024-07-06 01:19:46 北京
作为一名盲人的女儿,说实话,我觉得这书不是那么的接地气…就他/她们生存的艰难,书里只是提及了太少太少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多很广的概念。在温饱都在凑活维持的情况下,就别提什么去看画展了吧…我承认这肯定是盲人生活进步的一种表现,但真的太小众了。
9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4-06-24 13:43:08 江苏
在我们的社会中,视障人还是太难出门、也太难出现在明眼人的世界里了;太多有才能有梦想的视障人被人为定义的“障碍”“缺陷”所困,他们的职业发展除了理疗或按摩、很少有其他选择。像“小艾帮帮”这样帮助实现明眼人与视障人共融的平台难能可贵,但仍然太少。苹果的AT辅助系统大大降低了视障人融入互联网空间的难度,但线下他们还是困于家庭、盲人按摩中心,很难被明眼人看到,也很难跟明眼人有更多交集。而“不可见”之危险,就在于它会催发误解、污名、本意很好用起来却让人崩溃的“无障碍设计”。而这本《看见看不见的世界》的好处,就在于它帮助明眼人跳出视觉中心主义,试着去理解一种非视觉中心的存在体验。
6 有用 威尼斯男人 2024-07-19 08:59:41 江苏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不仅是一部医学科普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启示的读物。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视觉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关注那些生活在视障阴影下的人们。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和困境,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研究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4 有用 西言 2024-06-26 11:38:49 北京
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可能永远不会触及这个话题、看见他们的世界。我庆幸自己在还不算太晚的时候,与这个我未曾想象过的精彩世界相遇。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曾经都会有一瞬觉得为什么我身体没有别人的好看、没有别人的完美,但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身体,拥有它便是最大的幸运。
4 有用 パンパンパンダ 2024-07-03 09:56:16 广东
因为看得见,反而受制于视觉。恰恰因为看不见,所以没有视野盲区。书中的案例和思考都很有意思,思考方式随着书页翻转来翻转去。昨晚朋友聊起,很多哲学上的难题,可能可以通过人类进化出多一个感官而得到解决。读了这本书,我猜可能减少一个感官,也可以。
3 有用 朽木子 2024-06-18 13:31:45 北京
非常有趣的一本小书,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狭隘之处,一句“我们盲人也有看罗丹的权利”真的震撼到我并引起很多很多思考
2 有用 伊夏 2024-07-11 11:38:03 江苏
会想起三年前看的日剧《白手杖女孩》,视障者的世界,正是明眼人的盲区啊。明眼人的眼睛只看前方,视障者的觉知却来自四面八方。这世界对他们全息立体展开,谁比谁活得更精彩,还真不一定呢。
2 有用 PoorLand 2024-07-23 22:53:16 江苏
从几个角度来叙述普通人对失明对象的理解,先从概念转变开始(不愧是当教授教学生多的作者),把信息转变成意义,将态度放在一个平等,或者同样视失明为一种状态然后反观我们看见世界的差异去对话,然后这本书展开讨论了。 其中不常见的探讨了盲人幽默和盲人观赏艺术两部分,这个很有意思,对盲人通过环境气氛和话语传达来制造“环境视野”,从而达到透过他人理解艺术的效果,实话说,在这方面缺乏知识储备让我很难理解这样的观赏方式到底是否真的有价值,就像这些失明者本身已经将自己摆在一个健全的位置上,但是,事实上我们也很少谈论残疾人心理健康不是么? 不过,总之读完是很好的尝试体验,大量新的概念让我意识到残疾人的“健全”和一般人在应对以及思考残疾人的“不健全”,本质上,是一种视角差异。
1 有用 有弹性的菲哥 2024-09-09 12:51:52 北京
看世界的更宽广的视角,将残疾人作为普通人的尝试
1 有用 someone 2024-08-27 20:50:24 江苏
一本拓宽视野、摆脱思维定式的好书,涉及诸多极具深意的特定词汇,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的“完整”。通过两个群体引入思考身体观,倡导了与残障人士的共处共享,了解了“看得见”与“看不见”群体的特别的艺术鉴赏形式,神奇有趣。艺术鉴赏实则是个体重构,而非单向地了解客观的所谓的“知识”。 残疾,并非单纯的本体缺失,而是因缺失而致使不便。从这种意义来说,上了年纪的老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残疾。在日益高龄化的时代,必须探索接受残疾的方法,此书是不错的考量,从事福利性制定输出工作的人员,更也该感受这不同视角。
2 有用 sicapark 2024-07-25 21:12:04 北京
用知觉积极地建构
0 有用 扭腰客 2024-07-25 17:07:23 上海
日本人一贯的毛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0 有用 RaSku 2024-09-06 11:07:32 浙江
很喜欢第四章语言 通过语言描述艺术作品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感觉全书行文有点啰嗦
0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4-11-11 23:26:45 陕西
真的面对, 真正的—— 看见【自己】
0 有用 嘻嘻哈哈嘟嘟嚕 2024-12-29 19:27:10 广东
垃圾。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充斥著正常人的傲慢。不要說視障人士,即使是面容破損在人類社會中都受到排擠,出一本書是要告訴誰:看不見也沒什麼大不了。很大得了!是天大的事情!保持樂觀的心態很重要,但是論不到你這個健全人士在這裡樂觀。
0 有用 汪金卫 2025-03-28 21:27:28 北京
内容框架建立在对看不见的人的访谈,得以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幽默五方面描述看不见的人是如何与生活、社会交互的。从而有很多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想象不到的了解和体验。比如因为看不见,走路时不受广告宣传信息干扰,从而能感受到路的倾斜变化,反而不易摔倒。去便利店也只买想买的东西,不受琳琅满目的打折商品影响。因为没有固定视点,所以能在脑中建立球面立体的月球概念,不分太阳之塔的正反面。以及介绍了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如何踢足球、冲浪、看展览等。作者表达了看不见的人或许有更立体的思维和空间感、平衡能力,看得见的人才是盲目的。面对残障人士不要用过度的善意造成距离感与不平等。作者的论述占绝大多数篇幅。文笔朴实到有些啰嗦、反复。采访对象多数是少年或成年时期的后天失明,其实更好奇先天失明者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0 有用 李四辣个 2025-03-29 08:47:58 山东
送给小朋友读我觉得很好
0 有用 Yaolinda 2024-07-08 13:11:44 北京
伊藤:“我希望通过探究看不见的人‘看’世界的方法,拓宽我们关于视觉、关于身体的思考”。与吉竹伸介的绘本一起读,看似有难度有深度的话题也变得有趣起来了!
0 有用 游啊游的游 2024-07-08 10:34:28 北京
我们无意间便对某个器官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它就应该发挥某种作用。比如眼睛就是用来看的,耳朵就是用来听的。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从某个器官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能力。
0 有用 月下黑 2024-07-03 21:47:33 内蒙古
“看”,并不是眼睛的专利,眼睛看不见的人,眼里的世界和看得见的人,完全不一样。其实,有时候,与其想着怎么帮助眼睛看不见的人,不如把对方当做与我们有着“文化差异”的人来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