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2
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横扫6项非虚构大奖
知名政治哲学教授莱亚·乌皮省思力作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一位少女亲历东欧剧变的成长故事
在不确定的世界,回望历史如何形塑个体生命
于思想的阵痛中,找寻自由的意义
———————————— ——————————————————
📖
内容简介
1979年出生的莱亚·乌皮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又鲜为外人知的东欧国家。那些年,那里的人们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外人几乎无法访问,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无法离开。它是一个物质匮乏、买东西需要排队的地方,一个充满秘密和不可说的地方。对莱亚而言,那里是家,邻里之间互助,长辈期待孩子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里有她的共同体和希望。
在1990年12月,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欢的衣...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2
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横扫6项非虚构大奖
知名政治哲学教授莱亚·乌皮省思力作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一位少女亲历东欧剧变的成长故事
在不确定的世界,回望历史如何形塑个体生命
于思想的阵痛中,找寻自由的意义
———————————— ——————————————————
📖
内容简介
1979年出生的莱亚·乌皮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又鲜为外人知的东欧国家。那些年,那里的人们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外人几乎无法访问,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无法离开。它是一个物质匮乏、买东西需要排队的地方,一个充满秘密和不可说的地方。对莱亚而言,那里是家,邻里之间互助,长辈期待孩子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里有她的共同体和希望。
在1990年12月,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是,工厂关闭,工作机会消失,许多人乘坐拥挤的船只逃往意大利,最后又被送回。掠夺性的金字塔骗局最终使这个国家破产,导致暴力冲突。当一代人的宏愿变成另一代人的幻觉,家族的秘密被揭露,莱亚开始追寻自由的真正含义。
🌊
编辑推荐
※ 权威大奖×大咖推荐×重要媒体×读者口碑,掀起全球热议的纪实文学力作。
6项非虚构大奖得奖&决选|全球30种语言翻译授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梁文道、《边界的诱惑》作者柏琳推荐;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研究专家柯静专文推荐;
横扫《纽约客》《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榜单;
Goodreads过万人打出4+高分|原版豆瓣读者评论9.6高分,好评如潮。
※ 个人命运与历史激流交织的典范之作,“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享誉国际的政治哲学家莱亚·乌皮首部面向大众之作,一经出版即成破圈典范。有人说,她简直是被哲学家身份耽误的好莱坞编剧潜力股!她新颖的讲述,令家国历史栩栩如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阿尔巴尼亚,那个我们可能知之甚少,又与我们有诸多相似的国家,从此不再遥远。
※ 以小说大师之笔,勾勒一段亲历东欧剧变的非凡成长往事。
寓言般的小故事,再现生动场景和对话,串联起童年与少女时代的困惑与领悟。读者化身为孩童,一起在谎言与真相中打转,沉浸式经历种种黑色幽默,感受荒诞与悲怆。读来宛如《乔乔的异想世界》遇上《我在伊朗长大》,也堪比“阿尔巴尼亚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巧妙铺陈中,她的故事,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 跟随哲学家,穿过时代的迷雾与废墟,身临一场生命与观念洗礼。
曾经天真的女孩、如今的学者,带我们重访洪流中裹挟的具体面孔,体悟种种观念的幽微内涵,看历史的翻云覆雨手如何形塑个体生命。生长自切身经验的智性思考,跨越时空仍掷地有声,给人启迪。
※ 一部犀利而正当时的警醒之作:在历史远未终结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有意义地生活?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思考未来,那就必须回顾过去。”回首人生,关照当下和未来,莱亚在对自由意义的叩问中,也发出沉落年代的希望之声:“如果我无所作为,他们(先辈)的努力将会白费,他们的一生将会显得毫无意义。”
🏆
获奖记录
2024年里登奥尔图书奖(Ridenhour Book Prize)
2022年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获奖作品
2021年Slightly Foxed最佳首部传记获奖作品
2022年戈登·伯恩奖决选作品
2021年科斯塔年度最佳首部传记决选作品
2021年贝利·吉福德奖决选作品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
🎙️
媒体&名人推荐
在阅读和重读莱亚·乌皮的书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书中的核心问题——政治、个人历史、自由的意义——与我们此刻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如何梦想自己,个人如何在这些幻想中思考自己?我们如何感受历史,以及历史如何被制度化?乌皮是将这些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家庭秘密和政治危机——并置的大师,在对这本书评审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回到历史的漫长阴影中,追问在不被质疑的地方隐藏着怎样的黑暗。
——2022年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评委
莱亚·乌皮的回忆录生动描绘了她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谎言、超现实的怪异与危险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她在阿尔巴尼亚的严酷统治和1990年后的混乱中经历的。
——约翰尼·德法尔贝,2021年Slightly Foxed最佳首部传记奖评委
在全世界都对阿尔巴尼亚不闻不问的时候,这本全新的杰作向我们展示了过去百年来,政治里的人性真理……它揭露了一个又一个真相,关于家庭、关于国家,仿佛出自小说大师之手,又宛如进入托尔斯泰的小说。
——艾米·威伦兹,《永别了,弗雷德·伏都》作者
这个非凡的成长故事,可说是阿尔巴尼亚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但又远不止于此。
——大卫·伦西曼,《民主如何结束》作者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我们不甚了解或关心的国家的历史描述……如同作者及其家人眼看着帝国连同整个现实一起崩溃一样,我们也生活在灾难性时代,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庇护我们的地缘政治确定性,无论好坏——美国、英国和最近的欧盟——都处于不同阶段的崩溃或衰败。乌皮警告我们,这就是堤坝崩溃时的感觉。
——埃德·奥拉夫林,《爱尔兰时报》
莱亚·乌皮的这部作品是自埃莱娜·费兰特的《我的天才女友》以来,我催促家人、朋友和同事读的第一本书,坚持要他们读它。
——露丝·斯库尔,《观察家》杂志
乌皮在这本书中编织了魔法。我从头到尾都被迷住了。
——劳拉·哈克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不同于其他充满“怀旧情怀”的东欧回忆录,乌皮的作品充满天才的洞察力、政治的幽微,最出色的是,有趣。
——《卫报》
一个关于错失的机会、幻灭和希望的故事……它最终邀请读者自问,什么是自由的意义。
——《今日历史》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新兴欧洲》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莱亚·乌皮(Lea Ypi,1979— ),生于阿尔巴尼亚,拥有罗马拉萨皮恩扎大学哲学和文学学位、欧洲大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博士后奖研究员。现为伦敦政经学院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理论,兼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哲学教授。
著有《全球公正与前卫政治能动性》《党派的意义》和《理性的建构》。她的学术成果曾获得英国科学院政治学卓越奖和利华休姆杰出研究成就奖。她也是《政治哲学》杂志的编辑,并为《卫报》和《金融时报》撰稿。
2021年,她首部面向大众的回忆录《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经出版即成破圈经典。她也因此书入选英国杂志《展望》2022年年度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22年最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西班牙《国家报》2023年六大年度思想家之一。
译者简介
吴文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兼职...
作者简介
莱亚·乌皮(Lea Ypi,1979— ),生于阿尔巴尼亚,拥有罗马拉萨皮恩扎大学哲学和文学学位、欧洲大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博士后奖研究员。现为伦敦政经学院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理论,兼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哲学教授。
著有《全球公正与前卫政治能动性》《党派的意义》和《理性的建构》。她的学术成果曾获得英国科学院政治学卓越奖和利华休姆杰出研究成就奖。她也是《政治哲学》杂志的编辑,并为《卫报》和《金融时报》撰稿。
2021年,她首部面向大众的回忆录《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经出版即成破圈经典。她也因此书入选英国杂志《展望》2022年年度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22年最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西班牙《国家报》2023年六大年度思想家之一。
译者简介
吴文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译有《呼吸秋千》(第二译者)、《文学的读法》《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幽默》《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第一译者)、《唯物主义》《我桌旁的天使:珍妮特·弗雷姆自传三部曲》等。
目录 · · · · · ·
xv 中文版序
001 第 一 部 分
003 第 1 章 斯大林铜像
017 第 2 章 另一个叫乌皮的人
032 第 3 章 四七一:一份简史
· · · · · · (更多)
xv 中文版序
001 第 一 部 分
003 第 1 章 斯大林铜像
017 第 2 章 另一个叫乌皮的人
032 第 3 章 四七一:一份简史
043 第 4 章 恩维尔伯伯永远离开了我们
056 第 5 章 可口可乐罐
069 第 6 章 小姐同志
083 第 7 章 散发着防晒霜的味道
101 第 8 章 布里嘉蒂斯塔
116 第 9 章 艾哈迈德拿到了学位
126 第 10 章 历史的终结
143 第 二 部 分
145 第 11 章 灰袜子
160 第 12 章 雅典来信
176 第 13 章 人人渴望离开
189 第 14 章 竞争性游戏
200 第 15 章 我总随身带把刀
213 第 16 章 这些都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
229 第 17 章 鳄 鱼
242 第 18 章 结构性改革
253 第 19 章 别 哭
265 第 20 章 像欧洲其他地方一样
276 第 21 章 1997
295 第 22 章 哲学家们只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06 后 记
312 致 谢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在阿尔巴尼亚长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在阿尔巴尼亚长大"的人也喜欢 · · · · · ·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好书,不好说多不好多说
我不想让火炬跌入尘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莱亚·乌皮的《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比之前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本书以一个少女的视角讲述了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而这正是她个性、认知与情感演进的关键时期,她的国家同样经历了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嬗变。 在这部作品中,乌皮探讨了社会主义与自由之间的关联... (展开)> 更多书评 4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2)9.2分 91人读过
-
Allen Lane (2021)9.6分 37人读过
-
時報出版 (2023)暂无评分 22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2022)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莫失莫忘——回忆录(待整理) (維舟)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后浪2024书目」 (后浪)
- 已购买书籍 (mongolialong)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19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在阿尔巴尼亚长大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乙左左 2024-09-21 09:26:14 福建
不舍得读完且一定会重读。以个人记忆,家庭各个成员的经历,再到整个国家制度的改变,人在这样的动荡时期思想上的变化,做出各种抉择以及无法选择。原以为只是第一部分所描绘的与同时期我们所处的环境很相似,而第二部分在政体发生变化之后,就很难产生共情,事实上,就连第二部分描绘的事件也如此相似:“移民问题”、“社会问题”、“结构性改革”、“投资”、“土地开发”等等,一本不仅仅是书写阿尔巴尼亚历史的书。后记开头对... 不舍得读完且一定会重读。以个人记忆,家庭各个成员的经历,再到整个国家制度的改变,人在这样的动荡时期思想上的变化,做出各种抉择以及无法选择。原以为只是第一部分所描绘的与同时期我们所处的环境很相似,而第二部分在政体发生变化之后,就很难产生共情,事实上,就连第二部分描绘的事件也如此相似:“移民问题”、“社会问题”、“结构性改革”、“投资”、“土地开发”等等,一本不仅仅是书写阿尔巴尼亚历史的书。后记开头对社会主义的讨论很值得思考,作者说:“社会主义首先是关于人类自由、如何思考历史进步、如何适应环境并超越它的学说……一个自称能助人实现潜能,结构上却不能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并且无法改变这种结构的社会,仍然算压迫性的社会……” (展开)
3 有用 周栀年 2024-09-02 10:16:59 重庆
所遇到的困惑与恐惧、希望和奇迹,同时也成为了新的时期的困惑、新的时期的希望。只不过叙事文学作为一种探索政治表象背后社会及伦理复杂结构的手段,似乎一直表现出某种局限性。
2 有用 baifenbai 2024-09-21 13:30:27 陕西
难以看清未来时,就想想能从过去中汲取什么
1 有用 喜喜 2024-09-14 10:38:02 山西
非常好读,今年最喜欢的非虚构类作品。假期从地拉那回来后,就一直对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好奇。作者在书里借助少女的视角和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映射出了阿尔巴尼亚的国家变革,制度变化以及带来的社会灾难,有一些场景现在看来非常荒诞,想起了在地拉那间谍博物馆看的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新闻和场景,但谁还没经历过这样的荒诞呢...关于自由和民主的思考一直贯穿其中,“自由,就是始终意识到什么是必然”。
4 有用 麒麟 2024-09-08 23:46:11 北京
通过女主自我叙述的成长经历,刻画了一个少女如何在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的夹缝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普通民众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新旧交替之际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少女纯真的视角恰好揭露了官方话语与民间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鸿沟。谎言戳穿的一刻,巨大的混乱冲击所有人的生活,妻离子散比比皆是,这些经历让主人公逐渐意识到,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许多信念和价值观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被刻... 通过女主自我叙述的成长经历,刻画了一个少女如何在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的夹缝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普通民众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新旧交替之际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少女纯真的视角恰好揭露了官方话语与民间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鸿沟。谎言戳穿的一刻,巨大的混乱冲击所有人的生活,妻离子散比比皆是,这些经历让主人公逐渐意识到,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许多信念和价值观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被刻意构建的谎言之上的。阿尔巴尼亚的现代史可以被视为许多同阵营国家的历史缩影,这本书兼顾了历史的记录和个人的感受,可读性很好,推荐。 (展开)
0 有用 Goo 2024-10-09 10:46:54 北京
重生之我是旧制度贵族后代。
1 有用 狄狄 2024-10-09 08:56:49 云南
远离概念化的抽象论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描写得如此具象、生动,以至于那个时代的气味和颜色都变得触手可及。可口可乐罐因色彩鲜艳且不易到手而成为装饰品,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引发邻里纠纷;很难吃到糖的孩子们收集糖纸,糖纸离开糖的时间越短被认为越新鲜,是藏中珍品。不用“匮乏”两个字,就写出了物质的匮乏。与之相比,宣传机器的马力就显得过分充足了。难得有了出国的机会,众人却为用哪一种钱包更安全而犯愁,因为男... 远离概念化的抽象论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描写得如此具象、生动,以至于那个时代的气味和颜色都变得触手可及。可口可乐罐因色彩鲜艳且不易到手而成为装饰品,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引发邻里纠纷;很难吃到糖的孩子们收集糖纸,糖纸离开糖的时间越短被认为越新鲜,是藏中珍品。不用“匮乏”两个字,就写出了物质的匮乏。与之相比,宣传机器的马力就显得过分充足了。难得有了出国的机会,众人却为用哪一种钱包更安全而犯愁,因为男女老少皆相信“西方满大街都是扒手”;只是走个过场的投票选举,孩子们却真诚地相信:“人民投出的每一票,都是射向敌人的一粒子弹。”社会主义最终破产了,但随后的自由主义也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在乌皮看来,由不均构成的世界不是一个自由的世界,自由主义难以解决不均的问题,比如权利、物质资源和知识生产的分配不均。 (展开)
0 有用 L'avenir 2024-10-08 21:31:06 江苏
最後那篇北外教授的“自由:擁抱後的反思”有些過於幽默了,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沒有太好,很多論述對我來說既沒有新意,也沒有更深入的思考,同類型家族歷史與社會轉型的書我還是誠摯向大家推薦阿扎爾納菲西的“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和“我所緘默的事”
0 有用 赫赫养的喵喵酱 2024-10-08 14:34:36 吉林
主人翁的经历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历的再现,无法接触到真知与真相,迷惑无助,所有人都像帮凶一样参与蒙蔽。阅读的时候,我一直期待她“觉醒”的那一刻,那一刻发生在了“历史的终结”那段时间,她走出了洞穴。
2 有用 山止川行 2024-10-07 21:20:28 山东
什么是自由?一个从小生活在阿尔巴尼亚的少女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长大以后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正是父母所逃避的世界,他们嘴上说着认同,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母亲认为自由是不应该有人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或者你不应该做什么;父亲认为自由是你可以获得机会并实现自己想做的事;祖母认为只要保持尊严,你就拥有自由。此时,她才发现原来人们眼中对于自由的描述是如此的天差地别……消极自由、积极自由、道德自由,对于不同政治体... 什么是自由?一个从小生活在阿尔巴尼亚的少女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长大以后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正是父母所逃避的世界,他们嘴上说着认同,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母亲认为自由是不应该有人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或者你不应该做什么;父亲认为自由是你可以获得机会并实现自己想做的事;祖母认为只要保持尊严,你就拥有自由。此时,她才发现原来人们眼中对于自由的描述是如此的天差地别……消极自由、积极自由、道德自由,对于不同政治体制下自由的反思,浓缩成一个哲学的问题,不否认曾经拥抱铜像的女孩的自由,也不认同西方市场中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永远在批判,永远在提问,永远在战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