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山水画的知音”、青年画家韦羲,教你读懂中国山水的“诗情画意”
🌟 以古人的视角读古画,揭示山水画中暗含的时空观。 细读山水艺术,重识中式美学
🌟 私人的视角,诗性的语言,一部可卧游的山水画史。“我们以山水的目光凝视自身,山水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陈丹青、梁文道一致推荐!
---------------------------------------
《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全书贯穿了古诗词与古画、山水画与古典音乐...
🌟“山水画的知音”、青年画家韦羲,教你读懂中国山水的“诗情画意”
🌟 以古人的视角读古画,揭示山水画中暗含的时空观。 细读山水艺术,重识中式美学
🌟 私人的视角,诗性的语言,一部可卧游的山水画史。“我们以山水的目光凝视自身,山水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陈丹青、梁文道一致推荐!
---------------------------------------
《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全书贯穿了古诗词与古画、山水画与古典音乐、西洋画与中国画、全景的宇宙感与小景的人间气,由山水进入广阔的东西方文化领域。得益于作者画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本书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层面的探讨,更汇集了大量的古画珍品图片,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山水画入门读物。
照夜白的创作者
· · · · · ·
-
韦羲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韦羲,画家、写作者、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史论集《照夜白》《小山重叠》。看理想音频艺术课《20幅名作品里的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2000年:透过山水,看懂中国画》《两种自然里的艺术史》主讲人。
目录 · · · · · ·
导读·《照夜白》写了些什么001
前言·明月前身011
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019
在别处021
山中何所有025
太古之音029
太古的目光033
和山水一起发呆038
白日梦039
神圣的恐惧043
文明与荒野047
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飞鸟与立体主义055
山水亦是如来063
出口068
倾斜071
旋转时空的开关076
林荫道的尽头084
看不见的路086
反空间098
远近互换107
空白112
羊身上的宇宙图像和时间中涌现的景观117
叠印的时空123
《前后赤壁赋》与长卷蒙太奇130
意识流133
无限循环的怪圈137
魔方139
看山知远近142
平远 146
故宫里的江山平远153
高远与深远155
第三辑 空隙之美
荒山复调165
空隙之美171
技艺的记忆179
我和世界之间183
大山水和小风景186
如来如去190
我在191
雨的空间203
此在与曾在208
零度的风景212
抽象与孤独214
二十四品218
空亭221
树枝后面的天空222
剪影227
月亮地229
《六柿图》和枯山水234
牧溪与苏巴朗237
第四辑 鸟之双翼
天青色241
禅宗画与文人画243
孤篇横绝250
荒岛绘画258
照夜白265
读《气势撼人》后292
破墨303
空的诞生309
神奈川的抛物线312
小的大画家314
写意的历史316
宫梅与野梅321
漫长的下半时327
视觉与触觉335
古意341
晚期美学344
可惜的事情351
鸟之双翼356
快乐画画的年代369
第五辑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377
天地之心385
月照千山389
古今之间390
无限的掌纹403
人淡如菊 412
水中倒影420
如日之夕433
后记·流水今日439
再版后记45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海的尽头远比山谷的尽头远,然而我们觉得大海是辽远的,山谷是深远的。因为海上什么也没有,而两侧青山构成了山谷的纵深。可见景深不是无中生有,也需要物质的构建。 如果白纸上画两个房子,一个正向,一个斜向,肯定是斜向的房子比正面的房子更有纵深感。说明我们感知绘画空间的纵深,需要倾斜物的参照与斜线的指引。水平线暗示空间的广度,斜线暗示空间的深度。斜线也表示前进与后退,延伸在纵深空间之中。一条曲折的斜线比一条直的斜线更能显示空间的深度,这大概是古人所谓的“不曲则不深”。 …… 相对而言,斜线是空间的,水平线是时间的。斜线令人感到动荡,暗示空间的纵深,倾斜地面指向深远的空间。水平线有一种宽广而宁静的气质,在中国古代绘画的语境中,水平线曾对应一条看不见的时间之路,无限地横向延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0页 -
游观式山水画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所谓历时性,是不同时空依次展开,所谓共时性,是不同时空聚于一画之中。……游观式布局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所以,中国古代画家尤其在乎时间意象的连续性,如何在画中衔接各种瞬间(或时段)是首要问题,透视问题倒放在其次。然而,山水画毕竟是空间的艺术,若要表现空间的纵深,必然依循透视缩小法。于是问题来了,空间透视法与全景画的时间流动是相悖的。如果过于注重景深,时间的连续性会被打断反之亦然,若一味迁就时间的持续流动,则空间感被减弱,高远、深远、平远无从谈起。如何调和时间连续与空间连续之间的矛盾、协调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难题,如何综合全知视角的移动观看与由我出发的观看,此乃古代画家之难题。 …… 《清明上河图》有一条横向轴线贯穿全卷,即长街及其延长线。这条横向展开的长街代表行走的路线,具有时间性,所以不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好比观光车过王府井,游客只顾观看大街的两面,不看大街两头。与时同性的长街相反,纵向(斜向)的小巷与远景建筑是空间性的,有透视现象,景物渐远渐小,最终消失不见,因为那是目光所往,故而有尽头。 在长卷中,水平线方向归属于时间,无限延绵,斜线方向归属于空间,指向纵深。《清明上河图》的长街要保持时间性,就要保持水平状态,而且具有同化他者的磁场,能够抵抗透视缩小的干扰,建筑诸物越是靠近长街就越趋向于时间性,朝水平状态变形。也就是说,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让长街两侧的建筑诸物趋于水平状态,并随时缩小建筑与桌椅诸物的前端(或放大后端),使之得以水平排列,同时让地面保持水平状态,俨然出于长街的时间磁力。远景的建筑及地面时而倾斜时而水平,都被不断变形、调整,使之适应那条代表行走和时间的横向的长街。也许可以这么说:在二维的绘画上,当空间进入延绵的时间中,空间秩序服从时间秩序,即空间在时间中变形。 …… 山水画也有一条属于时间的看不见的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照夜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照夜白"的人也喜欢 · · · · · ·
照夜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林中苔,水底石,月亮地。


小则精巧可人,大则慌乱无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不是一本中国美术的史论书籍,亦不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理论解析。它是一本作者在山水中一次次小感而成的散文集合。不过别的散文家是生活有感,而这里是在山水中有感。能看出作者想要的很多,要有史,要有论(甚至要囊括中论和西论)还要有感,只是这几者本身并不能互通,“五味... (展开)
记下书中零零碎碎的一些片段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美学、趣味与社会 (🦉的瓦涅密)
- 书单|理想国2024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美学与设计 (Sonny Boy)
- 吴彩屁修行日志 (一颗呆西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照夜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赫喧 2024-10-25 06:36:28 贵州
到底要懂得多少才能懂得山水画呀!要懂诗、懂情、懂远近、懂有无、懂时空、懂宇宙……呜呼!摘录后记中的一段话——“但我们离古人的境界已经太久太远了,纵使相见,亦不相识。从农耕时代到后工业时代,我们和自己的绘画早已失去沟通,恍如隔世。青年人很容易接近西洋画,倘若他们面对苏轼和徐渭的水墨画,是否还能感觉到磊落之气郁勃而出?凡·高《向日葵》固然热烈,莫奈《睡莲》固然梦幻,但我们的古人也自有高远空灵的境界在,... 到底要懂得多少才能懂得山水画呀!要懂诗、懂情、懂远近、懂有无、懂时空、懂宇宙……呜呼!摘录后记中的一段话——“但我们离古人的境界已经太久太远了,纵使相见,亦不相识。从农耕时代到后工业时代,我们和自己的绘画早已失去沟通,恍如隔世。青年人很容易接近西洋画,倘若他们面对苏轼和徐渭的水墨画,是否还能感觉到磊落之气郁勃而出?凡·高《向日葵》固然热烈,莫奈《睡莲》固然梦幻,但我们的古人也自有高远空灵的境界在,徐渭《杂花图卷》落墨如黑火白电,然而静气。倪瓒一片石,八大山人一枝花,寥寥数笔,便照见天之荒、地之老……”这也是我一直在在感慨的话题,我总觉得今日的我们离古典文明已经太久太远了,纵然相逢亦不相识! (展开)
1 有用 李清贫 2024-04-07 14:11:36 北京
对理解山水画艺术很有帮助~
0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4-10-04 00:04:21 陕西
有意思
0 有用 以逆为名 2024-08-12 20:17:12 江苏
这是一部有着鲜明个性的中国山水画史,既是写给入门读者看的,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看的。书的最后一章节《山水小史》看似是统合全书的概论,但我更倾向于推荐第四章中的《鸟之双翼》这一篇。作者用十四组词语概述了他独到的画论,借助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对比考察,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统一性。他特别提出的“单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之观点很好的解答了我多年来的疑惑。作者还很强调传统绘画与诗词文学之间的关联性,经常拿诗句来... 这是一部有着鲜明个性的中国山水画史,既是写给入门读者看的,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看的。书的最后一章节《山水小史》看似是统合全书的概论,但我更倾向于推荐第四章中的《鸟之双翼》这一篇。作者用十四组词语概述了他独到的画论,借助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对比考察,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统一性。他特别提出的“单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之观点很好的解答了我多年来的疑惑。作者还很强调传统绘画与诗词文学之间的关联性,经常拿诗句来比喻画面,而他自己的画论也如散文一般优美。我认为这正是艺术同一现象的体现——诗画乐舞本就是根植于社会的,它不是某一两位天才的独创,而是总体社会思潮的一个侧影。因此,当下重线描而轻写意的国画风格不仅仅是绘画教育的问题,也是当下人的审美与传统文化断层的问题。这一问题恐怕难以解决,亦或许也无需解决吧。 (展开)
0 有用 Euan 2025-03-16 18:28:55 上海
虽说很多短篇间存在不少重复,看久了有些絮絮叨叨,但某些时刻随便翻开一篇,还是能突然又进入第一次看到时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