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编辑推荐】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衣食住行、风俗民情、田园四季,
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乡村旧事三部曲”第一部,《翦商》作者李硕深情推荐
“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
·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听亲历者讲给你听。
· 细致...
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编辑推荐】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衣食住行、风俗民情、田园四季,
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乡村旧事三部曲”第一部,《翦商》作者李硕深情推荐
“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
·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听亲历者讲给你听。
· 细致入微,笔笔动情,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
· 以村落为标本,照见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劳作方式,人们的心态与认知,以及社群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 · · · · · ·
李力。195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蠡县。1967年春,小学毕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70年7月,到村初中班学习。1971年5月,到公社高中班学习。1973年1月,毕业后回村当大队电工。1976年3月,到蠡县印刷厂当电工,合同制。1978年8月,回村,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80年秋,参加全国统一招考公社经营管理员,被录取。到本县留史公社工作。历任经营管理员、镇武装部副部长、部长、镇党委副书记。1984年至1989年,在职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科毕业。1994年7月,调本县东口乡任党委书记。1996年1月,调林堡乡任党委书记。2002年2月,调蠡县水利局任局长。2006年4月,退居二线,在知乎、豆瓣等内容平台撰写文章,与网友分享旧日见闻。
目录 · · · · · ·
引 子
卷一 生活志
吃的变迁/民 居/山 药/四季美食/洗 澡/穿 衣/睡 觉
卷二 民俗志
男婚女嫁/走亲戚/拜 年/丧葬事/串街小贩/杀 猪/赶年集
卷三 田园志
开工第一天/人拉马车/春耕播种/间 苗/浇 地/打麦场/拾柴火/拾山药/植 树/脱坯烧窑/打机井/种 蒜/逮 鱼/养 鸡/车轮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这本书的内容是华北传统农村生活,时代是电力进入乡村之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小村落化身为一件标本,可以照见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劳作方式,人们的心态与认知,以及社群人际关系。 这是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人类驯化作物、过上定居生活起点,大约在一万年前,而计划经济模式存在于40到70年前。这两种样态的生活,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切片个案。 在拥挤、便利、快节奏、高反差的现代都市中,偶然回望那淹没在时光之河里的村落,难免会让人怀念: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淳朴如世外桃源的人际关系。当然,这也像感伤的刻舟求剑,估计少有人真的追求回到那种生活。 现代都市人会有怀旧消费,比如汉服的复兴。而如果不了解传统农业生活,理解古典文化难免有隔阂。比如,当陶渊明挂冠归隐,种豆南山下,为何过得胼手砥足、极尽劳苦,“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杜甫到旧友家中做客,“夜雨剪春韭”,伴着暗夜挑灯的幽深春寒,雾雨菜园又飘散着何种让人心醉的气息?农耕的节令时序,倒影着唐诗宋词里的深秋帘幕,小院梧桐,春雨杏花;以及水墨画中的江舟渔父,林下樵叟。对于自然物候的吟咏玩味,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超越性审美,联结着人与天地万物,和西方创世宗教的某些心理功能类似。 我曾是个历史学者,在翻读竖排繁体的史书时,经常有个疑问: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比如,和煦春景杂花满山的另一面,会有“青黄不接”的现实焦虑;细雨飘雪增添了生活乐趣,同时影响春播秋收,温饱生存;想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古典士大夫阶层的雅致文化,家国情怀,也是在这种农耕社会中生长出的物质优越感,以及道义价值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代 序 -
此地传统,扛引魂幡、摔瓦是“法定”职责,只有死者的合法继承人才可以担当此事。若死者没有儿子,生前也没有过继儿子,本家几房的侄子为争扛幡、摔瓦,大打出手的事情也是有的。只是新的法律并不承认这个传统。本村曾有一男人去世较早,本人没有儿子,只有一女儿,死后侄子扛幡、摔瓦办理了后事。女儿长大,在本村找了婆家,侄子过来争家产,理由就是叔父死后他扛的幡、摔的瓦,倒推过去,他就应该是合法继承人。女儿、女婿自然不答应,后来事情闹到公社,管事的人,拍桌子把侄子训了一顿:“你扛个幡、摔个瓦就能挣一份家产?那不用干别的了,你就整天扛幡摔瓦吧!”矛盾就此了结。村人当笑话传说这件事,从此,再没有人为这等事争执。不过,没有儿子的人去世了,还多是本家侄子们扛幡、摔瓦,少有女儿、女婿做这事的:只是这扛幡、摔瓦已经与继承家产没有了因果关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男婚女嫁/走亲戚/拜 年/丧葬事/串街小贩/杀 猪/赶年集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喜欢读"旧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旧乡"的人也喜欢 · · · · · ·
旧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 更多书评 15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时代风貌:阶段与节点 (🦉的瓦涅密)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书╗2024阅读记录 (深夜球迷)
- 书单|2000-2024 国内社会调查/研究 (司空摘猫)
- 再建个想买的 (济贫院长正太喵)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旧乡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Kctb 2024-08-26 09:57:08 河北
翻过整本书,发现书籍中没有插图,我感觉以作品的行文舒缓流畅意境,用类似齐白石画作风格做插图应该不错。整个作品看起来像齐白石的彩墨画卷,既有木匠般的严谨凝练也有大写意的浪漫气魄。
2 有用 Roger 2024-09-25 21:41:12 上海
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地区农民日常生活史的回忆文本。上溯民国时期,这些日常习俗同样是大差不差的。上世纪末方才是广大农村地区迈向“现代化”的起点。城市有城市时间,农村有农村时间,各地的个体时间、社会时间和技术时间各不相同。我等年轻一代读书人久居城市,不接地气,不事生产,以至于根本无法将书中文字在脑海中场景化。
0 有用 深夜球迷 2024-08-03 20:14:00 江苏
★★★☆3.5不应被忘记的记忆。
5 有用 乙左左 2024-07-07 22:39:17 福建
与书中描述的内容有着地域和年代上的距离,也能共情,更像一幅图景,字里行间读到的是真实而真挚的情感,比较简洁,挺有必要的书写,属于父辈农村的集体记忆。
1 有用 白玉京 2024-09-20 12:17:17 北京
算是另类非虚构了。公社大队时期华北农村生活史 ,分类道来客观翔实。这如此少见,可能因为乡村生活与知识分子的鸿沟。看介绍原来作者是真正的大队干部,而出书的契机从序言中可看出,这位在乡镇退休的记录者是李硕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