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4963753 2005年,這本備受推崇的小說《叔本華的眼淚》,驚人地刻畫了死亡、性欲、心理衝突與自我成長等等情節,其中也包含了哲學家叔本華的故事。別誤會,這不是一本麻煩的哲學書,在劇情與內涵上,它絕對是一本有趣、給人深刻啟發的文學作品,它同時也是作者亞隆的預知死亡與團體心理治療的故事。作者化身為小說裡的朱利斯,六十五歲的他是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常在垂死病人的耳邊說些安慰的話。但是,當他遽然知道自己得了黑色素瘤,只剩下一年可以活,他要如何面對呢? 尼采的一段話:「把『過去如何』改變成『我將如何』,只有這件事才會被我稱為救贖。」使朱利斯領悟到:必須要繼續選擇自己的生命。他要以往常的生活方式來運用最後的一年,他喜歡當心理治療師、與他人連結、幫助他人在生活中有所收穫。他決定一方面繼續手邊的心理治療團體,一方面拜訪以前的病人——朱利斯選擇去拜訪菲利浦,因為菲利浦是當初治療失敗的標準案例。菲利浦是一位對性欲有強迫性需求的男人,對自我非常疏離,沒有幽默感,非常自負、傲慢,只喜歡在膚淺的生活中遊戲人間。朱利斯治療了他三年,結果宣告失敗!二十二年過去,菲利浦現在居然也變成了心理治療師,正確的說法是「哲學諮商心理師」。 是誰治癒了菲利浦?原來是兩百年前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治癒了菲利浦的性上癮症(這本小說的書名便是《 The Schopenhauer Cure 》), 叔本華也是受性欲所苦的人,叔本華療癒自己的方法,自然變成是菲利浦的藥方:這藥方就是徹底明白性欲的本質,然後切斷自我與他人的關係,過一種拒絕溫暖而嚴格禁欲的生活。於是,菲利浦變成了一位沒有同理心、不關心人,只是滿嘴哲學經典的心理治療師——這是朱利斯所不能接受的。朱利斯認為,合格的心理治療師是必須與病人建立連結、關心病人的生活、體會病人的感受,並不是丟幾句冰冷冷的哲學字句就可以治療病人。 朱利斯希望能夠改變菲利浦,所以要求他來參加治療團體,朱利斯也同意在團體結束之後,以自己的權威身分來督導菲利浦執業。這個治療團體的成員有:遭遇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潘蜜,她後來加入)。當然還包括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年的治療師朱利斯,以及冷酷依舊、不與人目光接觸的菲利浦。在十幾次的治療團體聚會裡,出現了好幾件衝突而棘手的場面。
第一個衝突點是,在第一次聚會,菲利浦的妙語如珠就吸引了其他團體成員的目光,朱利斯感覺自己的領導地位被威脅。第二個衝突點是,菲利浦在第二次聚會,率先透露朱利斯得了癌症,只剩一年壽命,朱利斯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後來還有幾次成員之間零星的口角,然而最大的衝突點,是出現在潘蜜後來才加入的第五次聚會,原來潘蜜就是菲利浦年輕時曾經玩弄過、又拋棄的女人,這顆震撼彈幾乎使得這個——朱利斯努力維持的——治療團體四分五裂。面對這些事件,朱利斯要如何處理,如何運用自己的心理學專業去排解呢?朱利斯如何讓潘蜜寬恕菲利浦,又如何讓菲利浦走出叔本華的限制,讓菲利浦變成一位愛人、關心人的心理治療師? ——朱利斯所面對的這些難題,正是這本小說的絕妙精采的地方。 這本小說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叔本華的療癒》(The Schopenhauer Cure),我並不清楚為什麼書名最後要翻做《叔本華的眼淚》,可能是為了要呼應亞隆的前一本暢銷小說《當尼采哭泣》。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本小說想要傳達的觀點之一是:心理治療的本質是人際關係,經典的哲學話語雖然歷久不衰,可是如果要療癒一個人,我們最後還是需要回到自己所處的當下——正如同小說在391頁的那句:「叔本華曾經治癒了你菲利浦,但是,你現在需要跳脫叔本華的療癒才行!」 註:Joe後來提醒我,翻譯為《叔本華的眼淚》可能有個主要原因是,在小說的末尾,作者用菲利浦流下淚來作為他療癒的交待。這本小說在最後一節有寫道:菲利浦長大成人後流過兩次眼淚,一次是朱利斯帶領的最後一次聚會,第二次是得知朱利斯把(治療團體的)九張椅子遺贈給他的時候!(p.408) 再加上小說裡,菲利浦便是叔本華的化身,所以 Joe 的見解非常可能是正確的。 歐文.亞隆(Irvin D.Yalom)不但是文筆細膩的小說家,他還是美國精神醫學的大師級人物。他將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且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他所編寫《存在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師推薦的經典(試比較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存在心理學探索》)。《叔本華的眼淚》是亞隆2005年最新的小說作品,七十四歲的他,開始認真思考死亡與人生意義的回顧,因此他以一位六十四歲而罹患癌症的治療師為主角,用最後的一年餘光,來調解——病人以及自己的——存在困境、性欲、人性與死亡的難題。 《叔本華的眼淚》以小說的方式掃除了學理的枯燥,裡面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小品、實務性的團體治療技巧,讓你在不知不覺之中吸收了幾個領域的常識,對於心理學、哲學以及「性欲」有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定要看的小說!雖然它有一點點厚,但是它所觸及的自我剖析、哲學思路與心理療癒過程,會帶給你有趣的閱讀經驗,還有意想不到的心靈啟迪。接下來,我想從幾個角度,來談談這本小說的內容、意旨: ● 為什麼選擇叔本華來進行對話? 這本小說採取雙軌的結構來鋪呈,一軌是主角朱利斯所帶領的治療團體的十二場團體聚會過程,另一軌是介紹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成長經歷,而這兩軌的交會點是菲利浦這個人,菲利浦說:「認識叔本華就是認識我 ,叔本華是我的治療師,為我提供無價的幫助,我已經把他內化了!」——叔本華(1788 - 1860 )的學說,治癒了菲利浦的性上癮症(性強迫性)。在這裡「性欲」是作為這本小說的核心議題,而叔本華是歷史上把「性 」抬高到哲學層次的第一人,弗洛伊德以性本能為主的精神分析學也是源於叔本華,所以叔本華的個人特質、成長歷程與哲學取向,自然變成是絕佳的引述對象——可以這樣說,《叔本華的眼淚》的出發點,實際上就是亞隆對叔本華的心理診斷,亞隆試圖替叔本華尋找他生命困境的出路。 ● 為什麼選擇以團體治療作為起點? 在亞隆看來,菲利浦與叔本華最嚴重的生命困境,並不是性欲旺盛這件事,相反的,亞隆(師承新佛洛伊德學派)肯定叔本華正確地看出性欲的本質:普遍存在的性,最深的層面其實是行動的核心,並且滲入人類的互動裡,這個力量是不會停止的。例如在這本小說裡,團體成員最秘密的「自我坦露」都是關於性驅使而難以啟齒的經驗,但是這是正常的,人們必須給自己時間來緩和與控制性欲的力量。 造成菲利浦與叔本華生命困境的,其實是他們選擇用一套避世、恨世與壓抑自我的哲學來擺脫性欲,結果是他們養成了孤僻、冷酷、疏離與不屑與人建立關係的人格特質。治療師朱利斯(亞隆的化身)想要解決的不是性欲本身,而是想要讓菲利浦能夠重新愛人、學習關心別人、向人們吐露情感、也從人們身上得到回饋——顯然,團體治療是讓菲利浦重回人群的有效手段,可以製造菲利浦與成員互動的機會,讓菲利浦重新思考:是否應該跳脫叔本華的圈限。 ● 小說裡,亞隆對於佛教禪修與哲學諮商(臨床哲學)的看法 談到這裡,實在很佩服亞隆,因為他用叔本華再度把小說裡的佛教禪修與哲學諮商兩者給巧妙地連結了。叔本華對於東方禪修抱持著正面的看法,認為它所強調的去除雜念、看透幻象與放下執著以脫離痛苦,都是很好的方法,而亞隆也把親身參加佛教內觀修行的經驗給放入小說裡,而另一方面,菲利浦從事哲學諮商的起點也是來自於叔本華。在小說裡,亞隆又是如何看待佛教禪修與哲學諮商的呢? 叔本華希望藉由禪修,來養成對於外在事物的無動於衷,菲利浦也要自己學習叔本華那樣放棄執著,但是,亞隆卻以潘蜜的自我詰問來表達:「(在禪修的教場裡)看到放棄、犧牲、限制與順從,不論生命發生什麼事,都是這種態度嗎?難道生活真的如此痛苦,要為了平靜而犧牲生活裡的喜悅、拓展、熱情、及時行樂?」亞隆並不反對佛教禪修以及哲學諮商,但是,亞隆認為並非是人生的所有階段都適合禪修,同樣地,也並非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適合用哲學諮商來解決,往往在關鍵的時刻,人生與外界的互動以及心理與實際人際關係的交流,才是開啟問題的鑰匙。 ● 小說裡,亞隆對於團體治療的心理療癒效果的闡述 我們知道,亞隆是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這本小說放入了很多團體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最難得的是,原本以為艱深難懂的東西,讀起來卻是輕鬆自然。亞隆描寫進入治療團體的成員們,心裡常常會帶著既定的目標,例如要睡得更好、不再做惡夢、克服畏懼症,他們在幾個月之內,又形成了更深遠的不同目標,比如學會如何愛人、重新獲得人生熱情、克服寂寞、發佔自我價值感——這就是團體治療的歷程,也是菲利浦在朱利斯死後終於學習到的。 亞隆在小說裡,想要進一步表達:治療團體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成員盡可能瞭解自己如何在團體中與別人建立關係,成員需要時間來發展自己的穩定性與彼此的信任感。我們可以假定,成員會在團體中表現出社交生活所容易產生的問題行為,在團體治療的效果下,他們會把團體關係的成功經驗應用到外界的關係,進而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如果把這本小說看得更仔細,亞隆還教大家不少「撇步」,包括如何引導成員縱向與橫向的「自我坦露」,教導成員如何追蹤自己當下的情緒,如何化解團體成員之間的衝突場面,以及最後,如何讓團體逐漸滋生療癒的氛圍。 寫到這裡,我已經分出四個要點來剖析《叔本華的眼淚》這本小說。這些當然是不夠的,《叔本華的眼淚》裡面包含非常多的絕妙好句,例如亞隆引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一段話:「把『過去如何』改變成『我將如何』,只有這件事才會被我稱為救贖。」又例如引述齊克果:「某些人陷在『雙重絕望』,他們雖然身陷絕望之中,卻又欺騙了自己,不願知道自己已經陷入絕望。」以及有一句是,尼采曾經說:「我們在半夜沮喪地醒來時,過去被我們擊敗的敵人又會回來纏住我們。」最後這一段談到「選擇的排他性」那更是絕好:每一個「是」的同時就有一個「否」,必須要接受選擇的有限性,人才能優雅的長大! 《叔本華的眼淚》這本小說裡面,還有更多的哲學典故與寓言可以挖掘(還有一點我剛剛沒有講到,是亞隆談死亡的時候,特別與尼采的「永恆回歸」做了連結,賦予「永恆回歸」更深刻的意涵,這個部份我另闢文章來談)。《叔本華的眼淚》是難得一見的心理小說,包括一位哲學大師的思想歷程,八個現代人的生命故事,以及你我可能遭遇的難題。這本書的價值,正如同譯者易之新所提到的:「我在這本書中,看見垂暮之年的大師,一心想把最精華的經驗與思想呈現給讀者、傳承於後世!」
感觉到lz提到了一些东西,有收获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