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魏晋玄学论稿》充分展现了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治学领域的成果。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即玄学各派的演变、自然名教之争、言意之辩、玄学与佛教的关系、有无本末之争等问题之讨论,皆由魏晋玄学中诸文所揭橥,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原发性的学术创获。具体约略如下:
1.自汤用彤先生始,学界统称魏晋思想为魏晋玄学,而玄学在他看来即是“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汤用彤先生认为思想蜕变求之于两件事:一是名学,二是易学。名学就是鉴识人物的名理之学,内容偏于人事,它作为“准玄学”为正始玄学准备了思想氛围;易学则关涉天道,如果能弄清汉魏之间易学的变迁,则可以了解汉代宇宙学说是如何演进为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的这个过程。
2.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发展之迹钩沉发微,不惟强调其一以贯之的特殊精神或哲人们试图解决的时代课题,更注意凸显各期思想间因革损益的渐进关系及其思想特质。其中以东晋佛学为玄...
《魏晋玄学论稿》充分展现了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治学领域的成果。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即玄学各派的演变、自然名教之争、言意之辩、玄学与佛教的关系、有无本末之争等问题之讨论,皆由魏晋玄学中诸文所揭橥,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原发性的学术创获。具体约略如下:
1.自汤用彤先生始,学界统称魏晋思想为魏晋玄学,而玄学在他看来即是“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汤用彤先生认为思想蜕变求之于两件事:一是名学,二是易学。名学就是鉴识人物的名理之学,内容偏于人事,它作为“准玄学”为正始玄学准备了思想氛围;易学则关涉天道,如果能弄清汉魏之间易学的变迁,则可以了解汉代宇宙学说是如何演进为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的这个过程。
2.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发展之迹钩沉发微,不惟强调其一以贯之的特殊精神或哲人们试图解决的时代课题,更注意凸显各期思想间因革损益的渐进关系及其思想特质。其中以东晋佛学为玄学之同调,尤透露出迥出众流的新消息。而其对玄学发展之分期,则允为定论,至今突破这一体系框架者仍不多见。汤用彤先生将魏晋玄学的发展之迹分为了正始时期、元康时期、永嘉时期和东晋时期。
3.汤用彤先生以比较之法,通过分析向郭之学与王弼之学的同异而见出其哲学特质。
4.汤用彤先生认为魏晋玄学的中心问题是“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 由此而引发出的“自然”与“名教”之辨。
5.汤用彤先生对玄学兴盛之起因、发展、流别等,均有“孤明先发”之研讨、分疏和探析。在探讨玄学兴起之因时,他曾着力分析汉魏之际易学的变迁,以证解易中自由精神对有无、本末之辨的催发作用,此为其探本溯源的着眼点之一。
作者简介 · · · · · ·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湖北黄梅人,但也有资料显示他出生地为甘肃渭源县。他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在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以及印度哲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汤用彤的教育背景丰富,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并于1918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汉姆林大学和哈佛大学,1922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他曾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任职,包括教授、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教学和研究,还涉及行政管理。1949年1月至1951年10月,汤用彤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他还当选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成为全国政协一届委员、三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的身份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界。
汤用彤的主要著作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湖北黄梅人,但也有资料显示他出生地为甘肃渭源县。他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在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以及印度哲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汤用彤的教育背景丰富,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并于1918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汉姆林大学和哈佛大学,1922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他曾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任职,包括教授、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教学和研究,还涉及行政管理。1949年1月至1951年10月,汤用彤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他还当选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成为全国政协一届委员、三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的身份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界。
汤用彤的主要著作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隋唐佛教史稿》和《理学、玄学、佛学》等。
目录 · · · · · ·
魏晋玄学论稿
读《人物志》 ·····························································003
言意之辨··································································024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045
王弼大衍义略释·························································059
· · · · · · (更多)
魏晋玄学论稿
读《人物志》 ·····························································003
言意之辨··································································024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045
王弼大衍义略释·························································059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070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081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100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109
魏晋思想的发展·························································117
魏晋玄学讲课提纲
第一章 绪 论·························································131
第二章 言意之辨······················································134
第三章 崇本贵无······················································138
第四章 贵无之学一:王弼 ·········································141
第五章 贵无之学二:阮籍、嵇康 ································144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三:张湛 ·········································149
第七章 贵玄崇有······················································154
第八章 明自然·························································166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绪 论·························································175
第二章 魏初名理之学 ···············································178
第三章 言意之辨······················································182
第四章 本末有无之争 ···············································188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上) ··············································190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中) ··············································202 |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下) ··············································210
第八章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229
第九章 王弼与郭象···················································251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255
第十一章 结 论······················································271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魏晋玄学论稿(新校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魏晋玄学论稿(新校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经典常看《魏晋玄学论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汤用彤先生创作此书的成书背景。 “为什么用彤先生没有写成这部他打算写的《魏晋玄学》?这里我们想先介绍一些他的生活情况。用彤先生在写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后,本打算接着写《隋唐佛教史》,值此之时抗日战争爆发,北大南迁。当时他把有关佛... (展开)
了解魏晋思想之精髓本源

独特的时代、异质的观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漫长的国史中,许多时代都因其是强大繁荣的盛世而耀眼夺目。另一些时代虽然不如那些盛世那么夺目,但是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独具特色的时代观念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后世的观念样态和思想面貌。其中之一就是魏晋时代,《魏晋玄学论稿》一书所关涉的哲学思...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有和无之间,是文人对现实的叩问和挣扎——读《魏... | 来自豌豆爱书蠹 | 2024-12-30 20:59:31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好书推荐 (九州出版社)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书单|2025得书 (六如)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魏晋玄学论稿(新校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Freegan阮欣 2024-12-31 15:35:59 江西
湯用彤先生在讨论魏晋思想的发展以前,他首先要申明的就是:“这儿所谓“魏晋思想”,是就这个时代的“普通思想”或“一般思潮”来说,虽然哲学理论在此中甚关重要,但现在并不打算作专门的探讨;再,我仅仅要来讲明这个“时代思潮”发展的经过,事实上只能提出些大的结论,因为此种结论的前提或考证,牵涉太多,这中间各方面复杂的关系,不是在这短时内所能说明的,所以只得从略了。”魏晋时代思想界颇为复杂,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 湯用彤先生在讨论魏晋思想的发展以前,他首先要申明的就是:“这儿所谓“魏晋思想”,是就这个时代的“普通思想”或“一般思潮”来说,虽然哲学理论在此中甚关重要,但现在并不打算作专门的探讨;再,我仅仅要来讲明这个“时代思潮”发展的经过,事实上只能提出些大的结论,因为此种结论的前提或考证,牵涉太多,这中间各方面复杂的关系,不是在这短时内所能说明的,所以只得从略了。”魏晋时代思想界颇为复杂,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确切的“路数”,但是,我们大体上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有两个方向,或两种趋势,即一方面是守旧的,另一方面是趋新的。前者以汉代主要学说的中心思想为根据,后者便是魏晋新学。所以魏晋时代思想的成分,无论“新”、“旧”哪方面造成的后果,在我国思想史上,都是极重要的。 (展开)
2 有用 豌豆爱书蠹 2024-12-30 20:51:36 江西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概括了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发生,变化,以及区别,各思想之间的嬗变。非常值得一读。
1 有用 未闻花名 2025-02-19 19:42:31 江西
读《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先生的笔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魏晋思想的大门。以往我对魏晋玄学的印象,就是一群人谈玄说妙,缥缈又晦涩。但这本书把复杂的玄学体系梳理得条理清晰,从正始之音讲起,到东晋玄学的演变,一一剖析。 汤先生不仅阐述玄学家的观点,还深挖背后的时代背景,让我明白玄学兴起与当时社会动荡、文人精神追求密切相关。读罢,我对魏晋名士不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理解了他们清谈背后对宇宙、人生的... 读《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先生的笔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魏晋思想的大门。以往我对魏晋玄学的印象,就是一群人谈玄说妙,缥缈又晦涩。但这本书把复杂的玄学体系梳理得条理清晰,从正始之音讲起,到东晋玄学的演变,一一剖析。 汤先生不仅阐述玄学家的观点,还深挖背后的时代背景,让我明白玄学兴起与当时社会动荡、文人精神追求密切相关。读罢,我对魏晋名士不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理解了他们清谈背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收获颇丰。 (展开)
0 有用 子书 2024-12-31 15:42:56 山东
大学二年级期间,余因心系中国哲学,恰想观中国哲学史之大略,恰逢初学泛观魏晋之学,余唯知鲁迅、汤用彤、王瑶三先生开魏晋学术之三大研究风向。余存敬意,抱好学求知之心,观鲁迅先生《魏晋风度与酒与药的关系》,遂觉魏晋士人自有其风度,遂想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大略,遂拜读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其时虽兴致勃勃,却限余资质鲁钝、积累浅薄,未曾深窥玄学门襟。而今已逾两年,今见九州出版社做新版《魏晋玄学论稿》,亦... 大学二年级期间,余因心系中国哲学,恰想观中国哲学史之大略,恰逢初学泛观魏晋之学,余唯知鲁迅、汤用彤、王瑶三先生开魏晋学术之三大研究风向。余存敬意,抱好学求知之心,观鲁迅先生《魏晋风度与酒与药的关系》,遂觉魏晋士人自有其风度,遂想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大略,遂拜读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其时虽兴致勃勃,却限余资质鲁钝、积累浅薄,未曾深窥玄学门襟。而今已逾两年,今见九州出版社做新版《魏晋玄学论稿》,亦想补初学之不足,进而窥得玄学要旨,所谓“温故而知新”不外如是,盖经典好书,常读常新,遂想于书中再度聆听汤先生教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