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该书选择日常生活中稀见、但在博物馆中用于标示文物名称而常见的十六个字,如“鬲”“甑”“甗”“簋”“斝”“卣”“镈”等。它们在古代分别指代用作盛食物的食器、盛水或酒的青铜器及演奏乐器,从每个生僻字的字形演变、字义出发,结合器物的器形、器用,展现这些汉字所承载的习俗制度、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彩。希望帮助读者认识这些所谓“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由字及物,循物见史,以史鉴今。见字、见物、见人,见灿若星辰的中华文明,更见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周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我国上古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人靠结绳来记事。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结来记录不同的事情。沿着记忆的绳索,追溯每一个事件的不同绳结,或许可以依稀获知先民们的生活。然而,纵使绳结再繁复,也难以准确描绘事件的特点与细节,后人的解读或许已与结绳者的本意相去甚远。能更为精准地记录信息、承载...
真心期待各地博物馆馆长馆员等都读读这本书,能在各种展品展板上多做点儿标识,本来义务讲解的服务就不多,解释文字再少,观众真就看个热闹。
短小精要,配图很精彩,不错的普及读物。看完依旧钲铙铎傻傻分不清。
很短短的一本小书,但收获还是有的,知道了那些博物馆里的器具都是用来干嘛的
脉络分明,青铜礼器对早期陶器造型的继承
020
> 6人在读
> 15人读过
> 10人想读
订阅关于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ojeuhe 2025-01-06 15:50:50 广东
真心期待各地博物馆馆长馆员等都读读这本书,能在各种展品展板上多做点儿标识,本来义务讲解的服务就不多,解释文字再少,观众真就看个热闹。
0 有用 纳德性 2025-03-12 15:20:08 北京
短小精要,配图很精彩,不错的普及读物。看完依旧钲铙铎傻傻分不清。
0 有用 照夜白 2025-02-20 01:02:06 北京
很短短的一本小书,但收获还是有的,知道了那些博物馆里的器具都是用来干嘛的
0 有用 雨霖铃 2025-04-02 19:06:04 福建
脉络分明,青铜礼器对早期陶器造型的继承
0 有用 书为悦己 2025-08-04 15:48:17 重庆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