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为编辑,今年最得意的事应该就是把这本书再版了。
难道就没人说过这封面很丑很阴间吗?
施坚雅打破了行政界线的束缚,创造性地从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市场网络、区域乃至国家。根据中心地理论,施坚雅将传统中国的市场体系划分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不同层次的市场有不同的经济职能,共同构成了一个正六边形的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市场体系作为传统时代农民生活的实际社会区域,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它还是重要的社会与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在这一基层市场社区中,一个农民可以建立他需要的全部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市场活动和宗教信仰,上层人物强化了以集镇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并且随着中心地等级的上升,官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此,施坚雅赋予基层市场社区“共同体”的意义,即基层市场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也改写了我们对于区域的理解
但我读的好痛苦啊
施坚雅的经济地理学来解释帝制晚期城市形成一直都是城市研究的代表理论,近年来大量的汉学作品和国内学者的城市史/市场/地方士绅研究都不断的与施坚雅进行对话,因此这本书的再版恰逢其会。在施坚雅看来,非正式的市场区系与正式的行政区系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地理形貌的空间格局。因此,他进一步认为,国家与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在社会空间上互相兼容、密不可分的。这个观点在本书中的核心体现不仅在于对明清的讨论,更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公社到生产大队之间的妥协、曲折中,这种对于传统农村市场的“被迫”嫁接体现了一个“无法”对立的现实。 但施坚雅对于西南地区社会内部的族群结构、政治地缘等要素,缺乏理论上的阐述与实证的分析,这些原本复杂多样的内容被消解掉了。联系49后他被迫离开中国田野的经历,也就可以理解了
很有趣的理论设想。作者以“六边形”市场体系来对传统农村社会就行建构,这一市场体系由基层市场 中间市场 中心市场所构成,在这一市场体系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社会关系。这一市场体系的典型特征就是和行政体系并非一一对应。作者以此理论来分析了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即人民公社形成的行政体系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市场体系功能,而且规模上超越了原有市场体系的服务范围。
用国外流行的分析模式,去套中国的市场体系,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让整个调查过程和结果都非常的僵硬化,导致隔着时间的重重帷幕,很多结论都看得似是而非,非常的晦涩难懂。
本书提出了著名的“六边形”理论,也就是中国农村基层市集囊括范围是一个包含十八个村庄的六边形,而且中间市场也是一个六边形。施坚雅还通过假设农民的理性行为,推断农民人口增长后市集覆盖的村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周期律,以及市场在山地和平原的不同分布情况。施坚雅还强调运输技术现代化对基层市集的消亡的作用,并且对1964年以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幅度做出评估。虽然这套理论并不符合华北等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国农村市集的消亡首先是进城打工、人口减少的结果,不过施坚雅建立模型的努力、基于农民的选择而非行政区域所划定市场范围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走,赶集去”,这句庄稼人和小商小贩的口头禅塑造了中国农村的市场。天刚亮,庄稼人带着背篓或提兜出了门,一路上遇见各种熟人,关系好的还可能结伴同行。离开村庄,来到更宽大的马路,邻近几个村庄的人也都来了。他们这是往集镇的方向走去。可惜那个时候的人无法有条件在上空鸟瞰,要不然,他们本人也会惊叹于这幅周期性出现的、无边无际的画面。我们此时想象的这个景象,在上世纪60年代,被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形容为一种“六边形”结构。六边形是成熟市场区域形态最接近的模型,这不是他发明的说法,他要借用这个说法来说明传统中国农村市场的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本书时隔26年再版,书名加了“寻找六边形”。那么作为读者,我们既可理解为,这是研究者在田野和档案里“寻找六边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寻找六边形”。
我只能说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讲,看西方理论研究我们这边,满眼只看见生搬硬套~
等一个《城市》
虽然有强烈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色彩,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把握和解释都很有洞见,强过近些年流行的那些野蛮的思考,直白的写作太多太多。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2011年的时候开始收集经典丛书,集齐《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时花了180大洋在孔网上淘得本书首版。第二次接触本书是在复旦近代史的考博考试上,有一道题是针对本书经典结论这段的中翻英,记得当场有人考的绝望第二天没来参加面试,然后面试时老师说昨天笔试只占总成绩的10%....第三次是本书终于再版,在去宁波开会的飞机上认真学习了一遍,可以说从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的生成逻辑的理论构建上,的确经典。至于六边形的数理结构层面嘛,可能西方数学的基础教育的确不太行,历史学家即便操作计量史学,但也在数学推演方面存在缺乏足够田野调查的判断误差。
两个字“抽象”
分析方法比结论更有用。在前电脑时代,把社会科学用数学和几何模型推导出来,还是需要几把刷子的。今天有 AI 有基础数据,用大数据很容易生成各种所需的模型。所以见怪不怪。农村市场应该在 90 年代到达巅峰,然后随着城市化的加剧,成为彻底的牺牲品,今天的农村市场最大的功能是快递集散地。以及逢年过节时采购纸炮的主要地点。连烟酒都去县城消费了。如同书中的描述,故乡所在的集市就是 258,邻镇就是 147,还有 369。贩子就是赶转转场,这样才有机会多销售产品。258 算是中心集市,所以也是热场,其它场就算冷场。一年最热闹的场开是春节之前的那两年,到今天为止,人流量也很吓人。又因为场镇的早期建设缺乏规划,现在一到年底,场就变成了交通拥堵地,路面窄,难以会车,缺乏疏导,最后就变成彻底瘫痪。
不好读
很硬的一部中国市镇研究,虽然提出的六边形中国大多找不到,但其框架却提示了很有意思的一点即赶集的日期互相的互补与基层聚居点的关联,以及中层市镇与其不同之处。
槽点:莫名其妙的新书名;后附译者论文中的引用页码还是老版,出于方便利用考虑应当改注释。
20241115阅读完第一部分(P1-P60) 基层医疗市场何种样貌?村民去哪儿看病,什么样的人会来村卫生室?
本书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市场体系的模型与嬗变情况。“中心地理论”是本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但其专业叙述,让非经济学专业人员在阅读中颇为困难。虽然后人的个案研究纷纷质疑施坚雅的“六边形”模型,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其结构功能式的分析所具有的理论魅力。从现实关怀来看,施坚雅关注的核心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证的是现代化的“市场模型”尺度,而行政区划与市场区域的离合关系,贯穿于全书始终。
> 寻找六边形
37 有用 诗人的迟缓 2024-06-08 23:33:25 江苏
作为编辑,今年最得意的事应该就是把这本书再版了。
21 有用 War and Beauty 2024-06-15 16:16:16 日本
难道就没人说过这封面很丑很阴间吗?
13 有用 优雅骑士 2024-06-13 22:18:17 安徽
施坚雅打破了行政界线的束缚,创造性地从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市场网络、区域乃至国家。根据中心地理论,施坚雅将传统中国的市场体系划分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不同层次的市场有不同的经济职能,共同构成了一个正六边形的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市场体系作为传统时代农民生活的实际社会区域,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它还是重要的社会与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在这一基层市场社区中,一个农民可以建立他需要的全部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市场活动和宗教信仰,上层人物强化了以集镇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并且随着中心地等级的上升,官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此,施坚雅赋予基层市场社区“共同体”的意义,即基层市场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也改写了我们对于区域的理解
6 有用 崇峻 2024-07-22 21:22:54 天津
但我读的好痛苦啊
2 有用 五月阿隆 2024-06-26 14:53:50 北京
施坚雅的经济地理学来解释帝制晚期城市形成一直都是城市研究的代表理论,近年来大量的汉学作品和国内学者的城市史/市场/地方士绅研究都不断的与施坚雅进行对话,因此这本书的再版恰逢其会。在施坚雅看来,非正式的市场区系与正式的行政区系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地理形貌的空间格局。因此,他进一步认为,国家与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在社会空间上互相兼容、密不可分的。这个观点在本书中的核心体现不仅在于对明清的讨论,更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公社到生产大队之间的妥协、曲折中,这种对于传统农村市场的“被迫”嫁接体现了一个“无法”对立的现实。 但施坚雅对于西南地区社会内部的族群结构、政治地缘等要素,缺乏理论上的阐述与实证的分析,这些原本复杂多样的内容被消解掉了。联系49后他被迫离开中国田野的经历,也就可以理解了
1 有用 King of taoism 2024-12-04 22:55:59 河北
很有趣的理论设想。作者以“六边形”市场体系来对传统农村社会就行建构,这一市场体系由基层市场 中间市场 中心市场所构成,在这一市场体系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社会关系。这一市场体系的典型特征就是和行政体系并非一一对应。作者以此理论来分析了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即人民公社形成的行政体系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市场体系功能,而且规模上超越了原有市场体系的服务范围。
1 有用 雨中小菊 2024-07-30 17:11:30 江苏
用国外流行的分析模式,去套中国的市场体系,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让整个调查过程和结果都非常的僵硬化,导致隔着时间的重重帷幕,很多结论都看得似是而非,非常的晦涩难懂。
1 有用 常盤貴子 2025-01-13 20:54:18 重庆
本书提出了著名的“六边形”理论,也就是中国农村基层市集囊括范围是一个包含十八个村庄的六边形,而且中间市场也是一个六边形。施坚雅还通过假设农民的理性行为,推断农民人口增长后市集覆盖的村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周期律,以及市场在山地和平原的不同分布情况。施坚雅还强调运输技术现代化对基层市集的消亡的作用,并且对1964年以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幅度做出评估。虽然这套理论并不符合华北等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国农村市集的消亡首先是进城打工、人口减少的结果,不过施坚雅建立模型的努力、基于农民的选择而非行政区域所划定市场范围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0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7-08 12:43:35 安徽
“走,赶集去”,这句庄稼人和小商小贩的口头禅塑造了中国农村的市场。天刚亮,庄稼人带着背篓或提兜出了门,一路上遇见各种熟人,关系好的还可能结伴同行。离开村庄,来到更宽大的马路,邻近几个村庄的人也都来了。他们这是往集镇的方向走去。可惜那个时候的人无法有条件在上空鸟瞰,要不然,他们本人也会惊叹于这幅周期性出现的、无边无际的画面。我们此时想象的这个景象,在上世纪60年代,被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形容为一种“六边形”结构。六边形是成熟市场区域形态最接近的模型,这不是他发明的说法,他要借用这个说法来说明传统中国农村市场的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本书时隔26年再版,书名加了“寻找六边形”。那么作为读者,我们既可理解为,这是研究者在田野和档案里“寻找六边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寻找六边形”。
1 有用 之暾 2024-07-30 13:51:12 江苏
我只能说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讲,看西方理论研究我们这边,满眼只看见生搬硬套~
1 有用 JohnHeaven 2025-02-24 23:59:06 浙江
等一个《城市》
0 有用 Monica 2024-08-17 22:07:25 湖北
虽然有强烈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色彩,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把握和解释都很有洞见,强过近些年流行的那些野蛮的思考,直白的写作太多太多。
0 有用 韧勉 2024-06-15 01:35:02 浙江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2011年的时候开始收集经典丛书,集齐《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时花了180大洋在孔网上淘得本书首版。第二次接触本书是在复旦近代史的考博考试上,有一道题是针对本书经典结论这段的中翻英,记得当场有人考的绝望第二天没来参加面试,然后面试时老师说昨天笔试只占总成绩的10%....第三次是本书终于再版,在去宁波开会的飞机上认真学习了一遍,可以说从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的生成逻辑的理论构建上,的确经典。至于六边形的数理结构层面嘛,可能西方数学的基础教育的确不太行,历史学家即便操作计量史学,但也在数学推演方面存在缺乏足够田野调查的判断误差。
0 有用 BJMYAO 2024-07-29 14:05:24 广东
两个字“抽象”
0 有用 solo 2024-09-29 10:11:03 广东
分析方法比结论更有用。在前电脑时代,把社会科学用数学和几何模型推导出来,还是需要几把刷子的。今天有 AI 有基础数据,用大数据很容易生成各种所需的模型。所以见怪不怪。农村市场应该在 90 年代到达巅峰,然后随着城市化的加剧,成为彻底的牺牲品,今天的农村市场最大的功能是快递集散地。以及逢年过节时采购纸炮的主要地点。连烟酒都去县城消费了。如同书中的描述,故乡所在的集市就是 258,邻镇就是 147,还有 369。贩子就是赶转转场,这样才有机会多销售产品。258 算是中心集市,所以也是热场,其它场就算冷场。一年最热闹的场开是春节之前的那两年,到今天为止,人流量也很吓人。又因为场镇的早期建设缺乏规划,现在一到年底,场就变成了交通拥堵地,路面窄,难以会车,缺乏疏导,最后就变成彻底瘫痪。
0 有用 KingSSlayer 2024-10-28 21:40:48 云南
不好读
1 有用 江州穆瑾 2024-09-24 23:38:50 四川
很硬的一部中国市镇研究,虽然提出的六边形中国大多找不到,但其框架却提示了很有意思的一点即赶集的日期互相的互补与基层聚居点的关联,以及中层市镇与其不同之处。
0 有用 wzb 2024-12-01 14:15:50 上海
槽点:莫名其妙的新书名;后附译者论文中的引用页码还是老版,出于方便利用考虑应当改注释。
0 有用 小时 2024-11-17 15:09:47 北京
20241115阅读完第一部分(P1-P60) 基层医疗市场何种样貌?村民去哪儿看病,什么样的人会来村卫生室?
0 有用 这是浩浩 2025-02-15 14:48:02 北京
本书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市场体系的模型与嬗变情况。“中心地理论”是本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但其专业叙述,让非经济学专业人员在阅读中颇为困难。虽然后人的个案研究纷纷质疑施坚雅的“六边形”模型,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其结构功能式的分析所具有的理论魅力。从现实关怀来看,施坚雅关注的核心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证的是现代化的“市场模型”尺度,而行政区划与市场区域的离合关系,贯穿于全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