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的书评 (11)

三心 2023-12-01 18:29:04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她将文学垃圾场夷为平地,却什么也没建立

《多谢不阅》是现代文学中针对“文学之死”的吊民伐罪的檄文——含有一点点虚构的性质。但这点虚构在其所指出的惊骇的现实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吊民,它抚慰了我们早已被无孔不入的当代文学市场运行逻辑挤压得疲惫不堪的心灵;罚罪,它几乎炮轰一切我们早有怨言的现象,甚...  (展开)
尤里卡 2024-01-04 17:20:50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文学与政治

当今世界,文学市场上泛滥着种种乱象,比如将恶俗伪装成艺术的创作、过度商业化的营销、不公正的评选机制等。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一句:这些现象是最近才出现的吗?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告诉我们,图书市场和文学界的这些问题二十多年前就存在,只是一直延续到了当下而已。 在《...  (展开)
- 2023-08-15 15:38:23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个人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essay合集,难得看完一个人“我我我”之后还能觉得她很让人喜欢。前几篇刻薄(非贬义)吐槽了现代出版业,做书的人根本不懂文学,懂营销才是重要的。一本书能不能被签下,关键是proposal能不能吸引到目标人群。于是作者把经典文学改头换面加了各种狗血和...  (展开)
P-Hemisphere 2023-10-08 14:02:33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欢迎光临美丽新SHI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1949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一个业已消失的国家,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与此同时他们的语言也解体了,杜布拉夫卡对这种荒谬撕裂的反对使她在1993年被自己的同胞扔出了国门,陪伴她的只有一个行李箱。杜布拉夫卡成了彻头彻尾的局外人,她的同胞称她为...  (展开)
毛毛 2024-03-05 10:40:16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明知故阅

《多谢不阅》,一听书名就知道作者是个傲娇又嘴硬的女人,爱看不看,但她心里还是盼望你能看。整本书的感觉也是如此,时而风趣幽默,时而辛辣讽刺,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忧心忡忡,作者将多种写作风格完美融汇在一本书中。这部作品的风格也正是源于一种矛盾心理:“一种冲动在作...  (展开)
2024-01-31 15:50:52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不客气

感觉读到了很多知识和见解,可怕得是随着翻完最后一页,我迫切得想要把刚刚读到的所有东西全都撵出去,意识形态的侵入就是这么悄无声息,读得我很难受很恶心。比起作家,她更像一个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个她笔下不断嘲讽的知识分子模样,可笑又可悲。她不真诚,她迎合,...  (展开)
ZERO 2024-01-30 11:41:53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会写多写

边看边笑,辛辣又不失轻巧,这种得天独厚的幽默技能,真让人羡慕,也让我阅读非常愉快。当然书里的幽默和趣味随着篇幅越往后越淡,苦涩也慢慢浮现出来了。 读书、文学算不上什么一定要严肃的东西,但沾染上过浓的商业气息,确实让人遗憾。作者大多数篇幅就把这种图书出版行业的...  (展开)
Alex 2024-01-12 15:31:56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独立自主不在乎身份认同

看完第一篇《雪茄工》我由心的笑了,一种被挠到心里痒处的感觉,试摘录两段: “此番情景与文学有何关系?几乎没有。那么为什么要说琼·柯林斯的粉色礼服这样琐碎的话题?因为当今的文学生活已经被琐事压垮了,围绕作品的琐事似乎已经比作品本身重要:书籍销售文案似乎已经比书...  (展开)
3至6时的文森特 2023-10-20 11:05:39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多谢我阅

太激动 浅显一写 于高铁站 我自觉这书是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的《疼痛部》+《狐狸》 即 以狐狸为图腾的写作意象 用以隐喻南斯拉夫流亡作家的颠沛流离和对文字的眷恋。 其提到了在人类进入本雅明所叙述的的 机械复制时代后 社会文化的异化 人类精神文明的分裂和消亡 逐渐转为对...  (展开)
四百击 2023-10-19 23:03:12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多面的杜布拉夫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开始读杜布拉夫卡. 是她的《狐狸》和 《疼痛部》,或许同为流亡者被祖国抛弃、剥夺了身份的人,我总觉得她和赫塔米勒.很是相似,她们的语言和文字有同样的隐痛。在阅读《多谢不阅》时,我却觉得她是完全不一样的杜布拉夫卡,她是犀利的,毒舌的,嘲讽的,幽默的,愤慨的,善...  (展开)
文学车间 2023-12-01 22:28:27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版

“谢谢,有被骂到”

一提起“流亡”“移民”“前南斯拉夫”“反民族主义”“母语写作”这些标签,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被召唤出来的文字或许是这样式儿的—— 在这座城市里,身边都是荷兰人,交流要用英语,我常常感觉自己的母语是陌生的。直到身处国外,我才意识到我的同胞们是在用一种只有一半的语...  (展开)

订阅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