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短评

热门
  • 11 盐少女 2025-02-15 19:23:59 北京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有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铺满白得刺眼的瓷砖,顶灯无情地从正上方直射下来,我无法确定这是自己曾在某处见过的场景,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幻觉,但这间房让我的思绪拉长变形,陷入了朦胧飘忽的精神状态,一如迪特莱弗森在《面孔》中演绎的那样。成为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随之而来的愧疚、恍惚、挣扎和impostor syndrome吗?女儿,妻子,母亲,少女,还有疯子,今天你又选择了哪张面孔?或许,真正让人疯狂的是,我们早已无从分辨,到底何为真实。又或者,我们的生活本身,并不比水管中和格栅后传出的声音更真实。“我不在乎这个世界。我只想做自己。”

  • 7 Josephine 2025-03-10 22:19:08 安徽

    因为看过哥本哈根三部曲,所以知道托芙确确实实存在过药物上瘾的曾经,更加心疼。我一直觉得高饱和高敏感都不是好事,尤其对于本就比正常人敏锐的作家而言,曾经赖以生存的文字成了吞噬自己的利器。在这样的折磨之下,依然绞尽脑汁去体会,书写,记载,真正的伟大。

  • 7 把噗 2025-02-21 10:18:26 北京

    巨大的惊喜!很多非常漂亮的比喻!探索到了精神世界的边界。

  • 5 歪歪歪🍃 2025-03-26 23:17:44 上海

    相当好看啊托芙。这本书是《哥本哈根三部曲》的延伸。作为读者来说,当你喜欢一本书,接着不断读到这本书的关联作品是非常惊喜与幸福的。这本书像是拉长了托芙曾住院的那段时间,细细密密的编织成了一张网,网住了她所有的幻想,愉悦,挣扎与绝望。医院里才是真实的世界,躁动,放肆,竭斯底里,栅栏里的话语声是嘲弄也是安慰。而现实世界则是需要佩戴面具佯装一切安好的幻觉。

  • 5 南笺 2025-03-10 18:16:34 四川

    宛如在煞白空灵的卧室里幻梦一场。在梦里,所有挥之不去的过往都如幽灵般扣门,所有的心魔化身千万张面孔夸张地露出狰狞的尖牙,扒掉自己的面皮,将那些猜疑,嫉妒,嫌恶,和你心里那些从不敢言说的欲望与阴暗都赤裸地勾扯于股掌之间。可作者又是灵气而秀智的,她轻盈地拾起一地黏稠,又能将其再静静落下。托芙真是抽象化与比喻的绝才,那些零碎的比喻,几个字的短短句子,毫不炫技,轻盈却让人觉得精妙至极,像恰好滴入一滩水洼中心轻轻迸出“滴答”脆响的雨滴。读这样的“梦”真是让人经历了无数次会心的时刻和颅内热热的高潮。尾声男女主“重归温情”的片段真切地有别于生硬编织大团圆的结尾,因为她说“爱在他们之间伸展开来,如薄纱般易碎。她知道这不会长久。厌恶、憎恨、冷漠和自私会像忠诚的老友那样再度归来,没什么能让它们相信自己不受欢迎”

  • 5 Estelle🌈 2025-01-20 21:08:00 贵州

    不必分清海和岸,痛苦和幸福同样强烈。或许幻觉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时光流逝,但某日童年窗外的阳光永驻,而恐惧也能是最忠实的伙伴。

  • 5 退野 2025-02-15 18:31:44 安徽

    当恐惧悄然袭来,他人不同的面孔便会在脑海中盘旋萦绕,其上的五官被放大、扭曲,进一步加剧内心的恐惧。或许这部小说说的就是这种恐惧。小说讲述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深刻反映出家庭生活中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还好主人公还有写作(书中诸多情节都能在作者的自传里寻到踪迹)。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素食者》一书。或许是作者内心深处始终留存着一份温柔,小说结局相对而言还算美好。

  • 3 伊夏 2025-03-24 13:50:10 江苏

    人不是24小时都需要面孔的,在需要面孔的时刻,人也不能完全掌控自己面孔的表达。人也不能从他人的面孔里完全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说到底,拥有一张平静的面孔都是很难的事情。我们都有病,但托芙是那种可以准确指出病灶的文学神医。

  • 4 guoxiyu 2025-03-10 13:07:30 重庆

    第一次读托芙,很喜欢托芙。读《面孔》的过程中想到向田邦子,啊女性,我们对日常、婚姻、家庭生活的细密观察和在此基础上编织出的出乎意料比喻何尝不是一种“冷笑”。因细节荒谬而冷笑;因面孔分离而冷笑;更因爱而冷笑。

  • 4 哒哒哒 2025-02-16 17:20:57 四川

    作者和作品的距离有多远,早已经不该成为读者苦苦追寻的答案。按捺住想要去探寻书中几分是真几分是假的心,也一样能亲近书里的真实。面孔,作为本书的重要意象,它是身份,是防御,是抵抗,同时是自我毁灭。一位童书作家对风流的丈夫、三个儿女、“黑心”管家的猜忌逐渐发展为被害的妄想。但那些疯癫竟然能被我们读懂?文学中的疯女人,我们认识过那么多,她们的疯狂有几分是被塑造的?普通女人为了维持“正常”又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戴上与之匹配的面孔呢?书里的外交官前夫因为女主的指甲的不体面而产生爱的裂痕。第二任丈夫对她说“爱是一种你事后会感到恐惧的疾病。”于是他培养出没有欲望的爱的方式——寻找妓女。反观妻子被关进精神病院后依然会在妄想中试图反思,试图牺牲,试图认罪。妄想出的枕头里的扬声器,什么时候能真的拿在手里?

  • 4 oini 2025-03-12 22:52:49 广东

    无法形容的流利,所有喻体、独白、闪回都一气呵成。看到最后丈夫正色道应当回避真相(带来的痛苦),心下一惊,第一次开始怀疑他和汉娜的确有不可言说的“真相”。那么莉塞就是敏锐,而不是癔症,在克服,而非接受。翻回简介看到作者有同样的经历,更感到她有意引导我们对莉塞建立信任,她希望展现出她还在经历另一种现实。宣判她无罪不会让她解脱,因为那只展示出评价者对她缺乏了解;她甚至渴望抓住四散的幻听,因为那代表了「健康的判断力」,那是她的良心,她宁可承受不安。她害怕自己不够博爱、关心人类,她警惕自己变得歇斯底里,而她的严苛导致她真的变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女人。我很高兴在最后我没有看到俗套的和解,而是一个女人坚韧地决定活下去。

  • 4 黄小栌 2025-02-28 23:39:09 江西

    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好多比喻很有意思,被带入一个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世界。人的每次经历、与他人的相遇和碰撞塑造了一层层面孔,面孔之下的那个人仿佛再也认不清了,这点让我想到埃莱娜写的莉拉感受到的“界限的消失”,你搞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突然让你陌生,也许人与人之间本就是不能互相理解。所以才会在书里写“只要让我平静地活着,能清晰、明确、完整地理解世界就好”。

  • 4 momo 2025-02-17 16:43:19 广东

    每一个比喻句都通往我想象的极限,最后又朴实无华地落下来,把我拽进那个“疯女人”的世界。读到一半我都在想,女主应该聪明一点才能逃出这座精神病院啊,随着她进入疯癫的后一个状态,我意识到我也挺幼稚的,没有哪个聪明人可以逃出去,除非他们觉得你病好了。

  • 2 2025-03-05 22:16:55 江苏

    托芙!写作天才。她在精神崩溃与清醒之间来回切换,真实又恍惚,事情真相并不重要,她对面孔的阐释让人太有共鸣了。在病院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

  • 2 冷烟。 2025-03-02 00:14:41 浙江

    亦真亦幻,人生就是一场梦。凭借梦躲避生,又或者凭借梦充沛地生。前文中出现的《洛丽塔》并非毫无意义,如果我没理解错,继父格特qin / 犯了继女汉娜。没有通往爱的路径。爱将自己置于路上,爱消失时路也随着焚毁。

  • 2 光谱仪 2025-02-20 00:05:27 浙江

    《面孔》更像是一把棱镜——它将作者惯常的“自毁性坦诚”折射为无数矛盾的镜像,在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上演着一场精神围剿

  • 2 乙左左 2025-02-15 11:48:29 福建

    读到许多精美的句子,特别是开篇将人的“面孔”异化,读来令人着迷,主线的情节没有太意外的内容,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叙述也是不可靠叙述的一种,而最后通过“写作”来救赎更像是作者的心声。

  • 4 刀叢中的小詩 2025-02-25 21:01:23 北京

    《面孔》——如此真实地沉浸在女性惶惑和惊惧下的独白,以前只有在普拉斯和塞克斯顿的诗里面体味,在南·戈尔丁和Donna Ferrato的照片里惊心,对于她们的真实世界,我虽然好奇过,试图共情过,换位思考过,最终却不甚了了。作为一个男人,我永远不能真正理解父权社会在她们心中留下的阴暗面究竟有多大?是继续相信她们真实的幻觉?还是和她们一起推开性别对立的大门?

  • 4 爆炸小笼包 2025-02-23 13:54:29 北京

    先看过了作者的自传。这本小说也带有了很浓厚的个人经历痕迹。这本书的写法很特别,可以说是非常唯心的,主角的精神疾病让很多叙述在现实中变得“不可靠”了起来,丈夫、管家、女儿和儿子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人们对她作为作家的评价如何,具体无从得知,但她感受到的压力是真切且痛苦的。“疯”和“正常”的定义也是模糊的:她觉得自己疯了的时候,恰恰是她在好转的时候。看完很心疼主角,家庭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对社会评价的焦虑……最终居然完全由自己化解,太了不起了!

  • 2 malingcat 2025-04-18 12:50:29 广东

    幻视与幻听,一个精神崩溃的世界,叠了一个药物的世界和一个文学的世界,所以很难找出元凶,只有恐惧、不安、疑虑重重。作者自己多次出入精神病院,因此可以把发病和治疗的过程写得如此真实。读来犹如进入了一场恶梦。联系刚重读的《钟形罩》,同是精神分裂,却有怕死和想死的区别。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