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短评

热门 最新
  • 6 fateface 2011-05-09 09:18:26

    很多相当原创的观点,不知道怎么回事没译过来,也一直没出平装本。再读了一遍,明白问题在哪里了,她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 5 Tacher 2014-11-24 10:26:58

    将近两年前的寒假,读了作者的《梦醒子》,个人觉得,对于沈艾娣,历史书写的优美是超过具有解释力认识的得出的。本书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写起,终止于孙中山归葬紫金山,讨论了民国男女形象的变迁、礼仪习惯的改易(历法、礼节)、政治身份的形成等,最后焦点对准国民党如何对原有政治符号进行再次利用和强化,与民国早前政治文化形成对比,突出政治主流的形成,政治符号在政府权威下的推广,民众自由政治表达和认同的终结,政治符号诠释权集中于一党,重塑民国为党国。政治仪式、符号和国民身份的互动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前后两期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而作者对于孙中山赴任和中山陵的奉安大典描绘尤为生动震撼。抛开形象、身份、以及如何选择和制造传统与记忆这样比较时髦的观点,作者对于蒋介石政府下的社会结构分析亦颇有新意。

  • 3 蒹葭 2014-04-12 12:15:02

    Harrison的書多無足觀,認準一個死理拼了命寫。以論帶史的反面教材。然而她的書如此流行,間接亦證明了史學界對非史學理論的崇拜和不甚瞭解。概念、方法論和理論是三個層面的東西,不是從state building theories裡頭隨便斷章取義一兩個概念就叫有了理論體系。人家花一部書寫成了的東西,許多史家妄想引言「化用」一下就作為自己的體系,未免也太看輕理論了。此書對儀式的performativity和symbols形塑國家的作用根本沒有深入探討。同樣從Ben Anderson出發,和Thongchai論泰國民族國家建構的Siam Mapped水平差距很大。後者針對國旗和教科書(在Harrison書裡亦有提及)作為meta-sign的分析,移用和發展了Barthes的概念,能形成自己理論。

  • 0 青(求己) 2011-04-27 16:20:59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福柯

  • 2 南池子 2015-07-29 11:54:36

    孙中山的国葬、就职典礼和国庆【马上就有中译本了!】

  • 1 cicada 2013-01-02 23:05:46

    2000年写的以“making”为主题的构建主义历史研究,算是很前卫的咯。

  • 1 Alan 2018-02-02 13:26:44

    民国早期(辛亥革命至南京政府建立)的仪式/符号政治,展现、操纵和普及现代性的符号成为共和政府/各派系对于政权合法性争夺的关键。民众也享有一定的回应、利用符号的自主空间(例子是孙中山在北京的出殡仪式中,孙为中心的符号被用于民众的反帝反军阀动员,为稍后的五卅运动奠定基础)。而北伐至南京政府成立党国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蒋介石的国民党开始操纵党的符号和国族符号的对等,独裁革命的意义,倡导社会规训的国家意识形态开始占领上风。

  • 0 一一 2015-02-02 22:55:28

    一、二两章,还是在借用Anderson的理论再讨论市民建构。小插图比较好玩。

  • 0 慕月 2022-01-20 14:32:35

    挺有意思一本书,对很多细节的还原很下功夫。通过一系列的符号系统和庆典的设计,让民众在实践中接受了共和国民身份的再造。理论层面的话感觉是涂尔干social facts理论的拓展,加上了谁可能操控符号体系,以及个体如何能够通过符号体系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的归属感。

  • 0 小兔子乖乖 2022-01-21 00:56:15

    史料是丰富的,理论框架是新颖的,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和林亨特的新文化史理论对话一下可能会更好?这个套用理论的痕迹会不会太重了...(可能我这是吹毛求疵了)

  • 0 lxpzzj 2022-04-17 04:27:03

    不过民初看似自由的认同构造更多的还是政治混乱的结果

  • 0 朱颐钊 2024-04-14 09:45:13 美国

    在讲民国政治仪式与国民塑造这方面,算是写得比较make sense的一本。

  • 0 不见潇湘 2022-05-24 21:44:55

    尚好,不过总是有大铺陈而少局部。关于新历法与农村经济的问题,如收租税之类,似可探讨。另外总是几个类似的论述套路翻来覆去地说。

  • 0 仿生猫猫 2019-12-24 15:15:50

    重点在“making”,算是因此又挖了新坑

  • 0 春日妙子 2019-02-27 17:20:12

    作者从文化视角(仪式、礼俗、日历、国旗等)考察民国成立到奉安大典期间,政治权力与塑造文化相互交织、作用的过程,随着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垄断象征符号的解释权,并加以党化,“民国”最终转变为“党国”。两个启发点:1)仪式不仅利于凝聚共识以塑造共同体,而且造成分化与分级,2)被塑造的文化对人们产生实际的影响,因为参与仪式本身就是建构国民身份的方式之一。很佩服作者解读材料和组织论述的能力。

  • 0 拙贝 2016-01-02 16:57:57

    对各种象征符号的历史研究,还算一点点有趣

  • 0 许季山 2016-09-22 08:30:17

    没啥太大的意思,感觉真是生搬硬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