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诸多不同理论家对概念问题的讨论,前半部分比较熟悉,后半部分包含大量欧陆哲学的内容,没太理解大致分为两个面向:其一是说明从传统的观念史到新思想史转变的理论基础,即从以观念为核心到以语言为核心(斯金纳-语用 科泽勒克-语义 福柯-语法)。其二是将思想史中的概念转变问题的讨论也置于一种“历史-概念”的视角当中加以考察。新思想史家难以从语言自身来解释概念变化,这就他们必须借助语言之外的“实体”,斯金纳的“作者”、科泽勒克的“社会史”都是体现了这一点。而作者借助布鲁门伯格的绝对隐喻和非概念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进而通过洛桑瓦龙例子引入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者提倡一种概念的“去实体化”,强调话语的开放性与非决定性,并以“事件”代替主体来解释概念变化,这最终构成了对一种新的折衷主义主张
>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Problem of Conceptual Change
0 有用 Vinland 2025-02-16 16:41:36 北京
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诸多不同理论家对概念问题的讨论,前半部分比较熟悉,后半部分包含大量欧陆哲学的内容,没太理解大致分为两个面向:其一是说明从传统的观念史到新思想史转变的理论基础,即从以观念为核心到以语言为核心(斯金纳-语用 科泽勒克-语义 福柯-语法)。其二是将思想史中的概念转变问题的讨论也置于一种“历史-概念”的视角当中加以考察。新思想史家难以从语言自身来解释概念变化,这就他们必须借助语言之外的“实体”,斯金纳的“作者”、科泽勒克的“社会史”都是体现了这一点。而作者借助布鲁门伯格的绝对隐喻和非概念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进而通过洛桑瓦龙例子引入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者提倡一种概念的“去实体化”,强调话语的开放性与非决定性,并以“事件”代替主体来解释概念变化,这最终构成了对一种新的折衷主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