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望mountain
副标题: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64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牡蛎丛书|柔软而坚强
ISBN: 9787559869579
内容简介 · · · · · ·
《我的凉山兄弟》作者、人类学家刘绍华
“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母亲失智,女儿患癌,两代人的身心风暴
一段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经历生死后反思自我、家庭与社会的照护之道
学会向生命示弱,献给终将直面老病死苦的你我
——————————
【内容简介】
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 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
《我的凉山兄弟》作者、人类学家刘绍华
“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母亲失智,女儿患癌,两代人的身心风暴
一段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经历生死后反思自我、家庭与社会的照护之道
学会向生命示弱,献给终将直面老病死苦的你我
——————————
【内容简介】
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 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
——————————
【编辑推荐】
🍃 人类学者“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两种“世纪之症”,一场生命的过渡仪式,一次重生。
知名人类学家刘绍华与母亲接连确诊癌症与阿尔茨海默病,人生中场,重症罩顶,她以学者与病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母女这段生命旅程。在患病与照护中,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领悟活在当下与示弱的美德。、
🍃 从共病到共生,一段母女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母亲原是照顾全家、运动样样精通的健身达人,女儿原是闯荡天下、关怀社会弱势的人类学者。两代女性跨越身心伤痛,在生命动荡转型中重新看见彼此。
“如今,母女之间指点与被指点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亲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换位交流,所联结起的生命关系,宛如合力画一个圆,共构完满。”
🍃 打破疾病禁忌与刻板印象,叩问生命伦理与关怀照护之道
如何与衰老、失忆、病弱和解?如何将照护负担转化为陪伴?病人需要怎样的关怀?
重病,如一面关系与人性的放大镜。体会人情冷暖后,作者无意于书写创伤,也并非美化疾病历程,而是着眼病人常被忽略的心理处境与关系重构,反思缺乏的生命哲学与伦理教育。
照护,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全社会之责。呈现由病患、家属、医疗人员、照护机构、政策法规等多方共同构建的照护网络。
🍃 虚实交织,跳脱学术框架,以日常细节钩沉生命体悟
每章以小说笔法开头,描述母亲“小美”与女儿“小华”的日常故事,也是二人的生命史。母亲因失忆闹出的乌龙、亲友因食物串起的联结、“我”在康复途中习得的身体技艺……
超越自身苦痛与自我叙事的局限,追忆后辈对上一代人生命历程的体认,召唤读者共情共感。
🍃繁体中文版豆瓣9.1分,读者感动落泪,医学教授王一方、照护者胡泳、作家于是、医生王兴 诚挚推荐
——————————
【各界推荐】
如何走出家庭“共病”的泥沼?刘绍华女士以人类学家的视角与笔触详尽而细腻记录了母女共病境遇中的丝丝酸楚与救疗、拯救、救赎历程,其内涵大大超越了医疗技术服务,而拓展到身心钝击煎熬,社会关系缩限,灵性彷徨张望的回应与抚慰。这不仅是对慢病时代社会照护体系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迎击苦难时精神韧性的考验。值得一切遭遇或同情生命颠簸、人生变故的读者细读、细品。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老病死苦,恰似出生一样是个过程。接受贯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就是丧失意义和重获意义的交替循环。真正的照护完全可以成为巨大的意义源泉,因为枯萎几乎和成长一样重要。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病首先敦促病人学习,继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再而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恰是在病中,后代似乎才会对上一辈人的生命历程有更深的体认。照护最先带来的必定是混乱,最终却总能帮我们确定爱的存在。本书从母女共病说起,最终抵达的是母女共生,因为从照护出发,我们可以抵达人类文明的核心,成全人性的终极尊严。
——于是,作家、译者
同时作为患者和照护者,作者从一个极特别的身份视角告诉每一位可能去探望患者的亲友,患者最需要的并非勇气,而是活在当下的领悟和示弱的美德。
——王兴,医学科普作家
病非如此的创作者
· · · · · ·
-
刘绍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绍华,人类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从疾病与医疗的角度切入,分析国家与全球卫生,理解当代社会变革的本质与倾向,以及身处变化中的个人生命经验与转型。著有《我的凉山兄弟》《柬埔寨旅人》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跨越边界
第二章 认识病人的身心世界
第三章 关系洗牌,疾病是放大镜
第四章 自救的身体
第五章 新的关系
第六章 新生活的意义感
第七章 生存的本领与风格
第八章 生命的失忆与记忆
后 记 回忆的现在与未来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病非如此"的人也喜欢 · · · · · ·
病非如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閱讀分享]|《病非如此》
> 更多书评 3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大塊文化 (2023)9.0分 9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dai (xuke)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书单|我们可能的未来:老年痴呆 (malingca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5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病非如此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Green Bin 2024-07-19 15:09:18 湖北
如沐春风般的陪伴与良言、亲友笨拙但小心翼翼的付出与关怀、患病的细节和被放大的脆弱...作者的语言是极好的,观察是极细致的,但心情是轻盈的。很难想象这样轻盈的文字对象是两位罹患绝症的母女,因而我觉得母女关系的相处细节是最为触动我的。患病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就在渐行渐远,一人是癌症,慢慢痊愈,一人是失智症,慢慢忘记一切,但因此两个人的心反而渐渐靠近。作者跳出了医疗人类学的学术框架,散文般真情记下自己小... 如沐春风般的陪伴与良言、亲友笨拙但小心翼翼的付出与关怀、患病的细节和被放大的脆弱...作者的语言是极好的,观察是极细致的,但心情是轻盈的。很难想象这样轻盈的文字对象是两位罹患绝症的母女,因而我觉得母女关系的相处细节是最为触动我的。患病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就在渐行渐远,一人是癌症,慢慢痊愈,一人是失智症,慢慢忘记一切,但因此两个人的心反而渐渐靠近。作者跳出了医疗人类学的学术框架,散文般真情记下自己小华与妈妈小美的患病日常,仿佛一本私人的日记本。我很喜欢腰封“关系变奏”这个形容,非常贴切和形象,我能感觉到书中流淌着的缓缓靠近彼此的温情,恰似生活协奏曲的音符,需要身边的人一起来演奏。疾病与照护可能离我们有点远,但温情却很近,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这本书。 (展开)
2 有用 劉丹青Shelia 2024-08-12 13:14:28 上海
封面是我最近的画🍃
1 有用 晴晏 2024-08-22 16:21:43 上海
若不是我去年也曾住院,恐怕是不太能理解与疾病相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更何况是母女二人同时生大病的状况。病人作为生理心理上的弱者,对于“照护”的需求之高、之严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共情。这种经历若是由他人述说,恐落入个人表达的陷阱,好在刘绍华是受过训练的医学人类学家,所以能够平衡个人表达和公共性,让这本书既有情感深度,又具有了公共意义。很轻松易读的一本书,翻阅时常常想起吴彦姝和奚美娟主演的电影《妈妈... 若不是我去年也曾住院,恐怕是不太能理解与疾病相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更何况是母女二人同时生大病的状况。病人作为生理心理上的弱者,对于“照护”的需求之高、之严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共情。这种经历若是由他人述说,恐落入个人表达的陷阱,好在刘绍华是受过训练的医学人类学家,所以能够平衡个人表达和公共性,让这本书既有情感深度,又具有了公共意义。很轻松易读的一本书,翻阅时常常想起吴彦姝和奚美娟主演的电影《妈妈!》,女性的温暖、细腻和爱意,或许是对抗生老病死之寒冷的良方。 (展开)
2 有用 不靠谱 2024-07-23 15:52:15 黑龙江
作者诙谐轻松的写出沉重的话题,很佩服,可能回头看确实是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但正处于照顾瘫痪老人的我很难轻松起来,熬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我已经回忆不起最初那个爱我顾我的姥姥了。
2 有用 paguri 2024-08-18 09:16:51 重庆
太轻
0 有用 KS(痴情版 2024-09-11 15:22:30 北京
虽说人类学进入到4.0时代,要求体验和主客两种视角的融合,但本书更像是一本病中小记,而非人类学的著作,尤其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写还是丢失了一些阅读的客观性。不过这并非完全严肃的人类学作品,前三分之一的文字超感人
0 有用 薄荷糖 2024-09-11 12:14:21 上海
病了,并非一定如何。前段时间刚看了《漫长的告别》,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前段时间得知一位80多岁的邻居也罹患此症,我的母亲还年轻,我亦在担心以后她年老也可能患此病,我是独生女,届时是无法做到如作者家庭一样全员照顾母亲的。
0 有用 康康爱看书 2024-09-09 19:05:02 天津
断裂与疼痛的那一面终究会过去,但喜乐与重建的那一面却可能迎向新生的关系。而且,感激和愉悦的情绪将可能 超越记忆的时空,长长久久。
0 有用 喻昀 2024-09-08 19:36:43 上海
期待有点高
0 有用 人类和毛绒绒 2024-09-06 23:23:58 广东
没想到这本书刚好对应上八月的低谷期。整本书的开端是以一段非虚构的引子开始,作者想象母亲小美日常生活的场景,勾起人的好奇心理。这块后记提到这样写的原因还挺感动的。全书大致有几块内容,作者本人患恶性淋巴癌的感受和变化,家庭里由于母亲的失智症引发的各类大大小小的事件,间接性的还插了一些人类学基本概念和各种反思思考。整本书的用词准确而诚恳,疾病并不只有可怕的一面,也许重病会带来生活的崩塌,但也可能是新生和... 没想到这本书刚好对应上八月的低谷期。整本书的开端是以一段非虚构的引子开始,作者想象母亲小美日常生活的场景,勾起人的好奇心理。这块后记提到这样写的原因还挺感动的。全书大致有几块内容,作者本人患恶性淋巴癌的感受和变化,家庭里由于母亲的失智症引发的各类大大小小的事件,间接性的还插了一些人类学基本概念和各种反思思考。整本书的用词准确而诚恳,疾病并不只有可怕的一面,也许重病会带来生活的崩塌,但也可能是新生和进化。不止在身体病了的时间里,在日常生活实践里,学会自救和示弱都是我忽视掉的意识,慢慢的被一本书改变了。慢慢的进入书里的世界从而能引发共情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还有一件倍感治愈的就是作者家庭之间的温情相处,她母亲的生活哲学和家人的包容理解,都是难得的。这本书适合所有人看!感兴趣的去翻翻它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