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叹为观止。是书,是诗,是梦,是艺术。严谨中泛着光辉。有好几篇都非常好。布罗茨基和奥登竟然是师生之谊。评蒙塔莱诗歌的“几乎是感伤”太妥帖了,把我想表达而无法表达的东西全表达了。纳博科夫仍然如此可爱。太好太好了。这样的书才配得上花费宝贵的时间去读。很高兴这本书再版。我应该弄个黄灿然老师的签名版。
重版再读,获益更多,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凤毛麟角。黄灿然在近三十年前所写的这些文章依然力透纸背锐不可当。尤其谈翻译的第二辑,篇篇雄文,值得一字一句反复细读。黄的翻译观在鲁迅先生基础上要求更细更高,“现代敏感”“超值翻译”“创造型读者”,几乎已到无法言传的境地,难则难矣,而其中恳切怎能不令人动容!“我们阅读外国诗歌,有时寻求的正是译文中那股把汉语逼出火花的陌生力量”。这些文章既是谈翻译谈诗歌,又何尝不是谈小说谈阅读乃至中文的未来,它不仅启发我们什么才是好的翻译,也启发我们去分辨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语言和好的阅读。多一些这样认真的译者和读者,语言和文学才有希望。
第一辑谈的诗人当下已有比较全面的译介,故这些在我出生之前就写成的文章读起来会觉蜻蜓点水,更多是去反顾,看当年人有怎样的视域,译家们又是如何不遗余力。 第二辑谈翻译是精髓之精髓,黄老师多年来力推直译,但也拒绝硬译和死译,强调现代汉语的敏感度,尽量不作增删,还原原作节奏气韵,尝试用单、三音节词来反双音节词的惯性,颇有见地,但黄老师可能还是低估了技术的发展,Ai机翻所能达到的完成度已经在逼迫译者不能再亦步亦趋,把握分寸的调校已无甚了得,不过黄老师也认为适当的“超值翻译”有机会实现“等值”,能恰当发挥很好,但水平不够只能“老老实实”。 第三辑谈国人略水,《札记二十五篇》使人温暖,谈善“不以恶为对立面,也不抗恶”“是一种状态、境界,而不是一种态度、立场”“专注于扩大光明的部分,则黑暗自然缩小”
时隔二十多年再版增订,书做的美极了。诗人的唯一责任和良心乃是语言的探险,而诗歌的最终功用是用一种内在的暴力,为我们防御外在的暴力。读完整本,更能体会诗行间句序的倾斜、语速的节奏、标点的张力,以及微妙又脆弱的情绪。 于我个人而言,第二辑关于翻译的敏感和为难最有启益,虽然作者说,“换作是现在,我会因为‘见怪不怪’而放弃写任何这类具体评论某个译本的文章…所幸,当时写这些文章,背后都有我现在依然坚守的翻译原则和信念支撑着,而不是出于某种纯粹想挑别人译本错误的动机。” 还好有这些恰如其分的坦率精到的褒贬。
特别好!读的时候不断的和朋友们分享书中的片段,也领悟到好书是在引领我们一次次返回经典,返回哪些“古老的语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要在新书中完成探索,或者说那些飘渺的部分在古典中才有更为清晰的指引!经典是人类精神艺术的一条归家之路。尤其是那些诗人,人生导师——奥登,对语言的纯洁性无限探索的布罗茨基,在轻盈中回旋的卡尔维诺……太多了,也让我感到愧疚的一点是我总是缺乏去细读的耐心与决心,缺乏对语言孜孜不倦地探寻,词语,句子,韵律,译文对这些的思索、考究、创新亦或是“遵循语言的规律”被黄灿然写得特别好,对译者也多了更多视角的认知,我总是要拾回对词语的郑重,或许语言不总是偏离心灵的,它是另一条抵达的途径,生命的声音……
签名本购于鹿川书店
诗歌蕴含的喜悦,也便是那样的一瞥:我们从生活虚掩的大门,看到心灵的树丛间,文字那金黄色的柠檬在闪耀。
我和黄的想法一致,汉语是可以借鉴其他语言引进长难句结构的
的确是有真知灼见的作品,对国内诗歌面临的困境把握得相当准确,很难想象这是二十多年前写下的文字。黄老师实在良心,他将自己对于诗歌及其翻译的心得都倾箱倒箧,引人入胜,也发人深省,值得反复细读。 写诗、译诗都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的文学依然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时隔二十多年后再版增订,黄灿然重在修订而非增补,特别是对引诗、引文的润色和修改。从篇目上看删增部分均不多,删去了谈香港诗人的几篇,增加了谈汪曾祺的一则小文和从日记中整理出的札记,整体上仍保留了九十年代末的文风。全书共三辑,一辑中对外国诗人的评鉴当年曾领风气之先,是不少读者了解沃尔科特、希尼、布罗茨基和奥登等人的指引,绍介之功不可小觑。二辑主要谈翻译,理论与实操并举的风格实际是可读性最强的部分,尽管作者“至今已觉不新鲜”是源自对译诗圈错漏百出的见怪不怪,措辞上也深感缺乏分寸和考虑不周,但对读者而言,恰是难得的捉虫与纠错。三辑相对平淡无奇,王佐良与袁可嘉两篇不错,但对穆旦晚期的“失望”其实过于苛责,“洗澡”时期的类似文字早已司空见惯,沈从文全集所收的敷衍之作更加不堪,但那真是时代之过,非穆旦之错
作为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中译本的长期读者,从黄灿然这部诗歌评论集获益良多,对文字的阅读能力、对译本的鉴赏力、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因之有所提高。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感受到与作者的共鸣,平静而丰饶的孤独和幸福。
这本书旧版曾在十年前就已读过,现在读增订版又有新的感受和收获。黄灿然的诗、翻译、评论都很好,他是懂诗的,他写的很多评论以及翻译,都源于一个诗人的自觉性的修炼和探索。从他写的诸多评论文章里,可以一窥诗歌创作的奥秘,他写大师,不是大而化之的生平介绍,更多的是基于文本的细读分析,而诗歌的真相、语言的真相以及诗歌的技艺,都藏在细节之中,读来让人心服口服的同时也受益良多。
在翻译课和14号线上零散读完,喜欢封面一列作家名字洁白的凹陷设计(从沃尔科特到奥登…),如这本集子中的文字,如其中引的王佐良的话语,纯净、锐利。先找布罗茨基和奥登的相关部分读了,非常感动(“不会使用语言的人,才会使用暴力”);其他部分也收获良多,关于欧化、关于直译——感觉还有一万本书需要读
记了四十多页笔记
很有用学到了很多,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的一本书,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因为看了这个把诗写偏了…还没吃透 //2024.12月重读!很有用虽然但是,我还是认为,文字就是灵魂的出口,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以此减少自己的痛苦。至于句法等等的分析,那是后面的事情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如果一提笔就想这些,跟给脑子建造一座迷宫没什么区别。
对翻译的难和妙有了新认识,学到很多。
第二辑谈诗歌翻译的几篇写得最好,我虽不是译者,但作为喜欢读译著的读者,在一些翻译理念上与黄灿然不谋而合。黄灿然提倡的“直译”外国现代诗歌和在翻译中保持“现代敏感”,是主张在翻译中正确表现和传达原文的词义、句法、节奏、语调、气氛和意味等,而要做到这些,译者应尽量消除自己的主观色彩,减少臆想,放弃偏爱的某些用词、某些意境的个人癖好,尤其不要“浮想联翩”,还作者和原文以真面目,所述这些其实也是其他文体常见的翻译问题的归纳,遗憾的是,在如今一些青年译者身上,这些问题越来越常见,越来越盛行。
封面理智静默的纯白,分毫不差地托起了书内在的深厚涵义。是经典评论集,更是一场文字的历险,因为作者黄灿然老师论述的是现代诗歌,是为写明汉语与汉译的真相。每一篇的篇幅不长,但常常一针见血,褒贬坦率,角度独特。诗人奥登、辛波斯卡、希尼、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他都从不寻常的角度做了精彩的评价。我想这也正是书名的诠释——“必要的角度”。
三辑乃三个角度:外国现代诗歌的角度、诗歌翻译的角度、中国现代诗歌的角度。其实又何止三个角度,在语言的冒险中,全新的角度总是出人意料而又层出不穷的,像变幻中的万花筒一样,唯其更迭不已,方能日日常新;角度的必要,等价于革新角度的必要,也正是谦卑的必要,保持开放性的必要。 黄灿然先生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这本评论集让我看到了和其诗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黄灿然:睿智、敏锐、严谨、较真,俨然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但只是令我更加喜爱他了。
一本白色装帧小书,在旅途中缓缓读完,获益颇深。书名为“必要的角度”在我看来,就是黄灿然老师从“译者”和“诗人”的身份出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现代诗诗歌史和翻译史并肩同行的独特视野。 从第一辑娓娓道来诗人巨擎们的诗歌理念、生活经历,到第二辑落实到具体甚微的译诗问题,最后第三辑指出国内现代诗诗人与译者的遗产和贡献,以及国内文学史发展留下的伤疤。透过此书,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黄灿然老师对中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宏愿与恳切,实在会令人不自觉地动容。 时至今日,混斥着满大街的身份标识,诗人更不应该作茧自缚!若想写诗,就去写,但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 必要的角度
16 有用 冷烟。 2024-08-15 21:55:29 浙江
叹为观止。是书,是诗,是梦,是艺术。严谨中泛着光辉。有好几篇都非常好。布罗茨基和奥登竟然是师生之谊。评蒙塔莱诗歌的“几乎是感伤”太妥帖了,把我想表达而无法表达的东西全表达了。纳博科夫仍然如此可爱。太好太好了。这样的书才配得上花费宝贵的时间去读。很高兴这本书再版。我应该弄个黄灿然老师的签名版。
12 有用 渡边 2024-09-30 12:31:07 江苏
重版再读,获益更多,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凤毛麟角。黄灿然在近三十年前所写的这些文章依然力透纸背锐不可当。尤其谈翻译的第二辑,篇篇雄文,值得一字一句反复细读。黄的翻译观在鲁迅先生基础上要求更细更高,“现代敏感”“超值翻译”“创造型读者”,几乎已到无法言传的境地,难则难矣,而其中恳切怎能不令人动容!“我们阅读外国诗歌,有时寻求的正是译文中那股把汉语逼出火花的陌生力量”。这些文章既是谈翻译谈诗歌,又何尝不是谈小说谈阅读乃至中文的未来,它不仅启发我们什么才是好的翻译,也启发我们去分辨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语言和好的阅读。多一些这样认真的译者和读者,语言和文学才有希望。
8 有用 天行 2024-08-18 18:07:28 安徽
第一辑谈的诗人当下已有比较全面的译介,故这些在我出生之前就写成的文章读起来会觉蜻蜓点水,更多是去反顾,看当年人有怎样的视域,译家们又是如何不遗余力。 第二辑谈翻译是精髓之精髓,黄老师多年来力推直译,但也拒绝硬译和死译,强调现代汉语的敏感度,尽量不作增删,还原原作节奏气韵,尝试用单、三音节词来反双音节词的惯性,颇有见地,但黄老师可能还是低估了技术的发展,Ai机翻所能达到的完成度已经在逼迫译者不能再亦步亦趋,把握分寸的调校已无甚了得,不过黄老师也认为适当的“超值翻译”有机会实现“等值”,能恰当发挥很好,但水平不够只能“老老实实”。 第三辑谈国人略水,《札记二十五篇》使人温暖,谈善“不以恶为对立面,也不抗恶”“是一种状态、境界,而不是一种态度、立场”“专注于扩大光明的部分,则黑暗自然缩小”
4 有用 小s 2024-09-25 15:23:38 河南
时隔二十多年再版增订,书做的美极了。诗人的唯一责任和良心乃是语言的探险,而诗歌的最终功用是用一种内在的暴力,为我们防御外在的暴力。读完整本,更能体会诗行间句序的倾斜、语速的节奏、标点的张力,以及微妙又脆弱的情绪。 于我个人而言,第二辑关于翻译的敏感和为难最有启益,虽然作者说,“换作是现在,我会因为‘见怪不怪’而放弃写任何这类具体评论某个译本的文章…所幸,当时写这些文章,背后都有我现在依然坚守的翻译原则和信念支撑着,而不是出于某种纯粹想挑别人译本错误的动机。” 还好有这些恰如其分的坦率精到的褒贬。
4 有用 倏 2024-11-20 17:24:36 四川
特别好!读的时候不断的和朋友们分享书中的片段,也领悟到好书是在引领我们一次次返回经典,返回哪些“古老的语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要在新书中完成探索,或者说那些飘渺的部分在古典中才有更为清晰的指引!经典是人类精神艺术的一条归家之路。尤其是那些诗人,人生导师——奥登,对语言的纯洁性无限探索的布罗茨基,在轻盈中回旋的卡尔维诺……太多了,也让我感到愧疚的一点是我总是缺乏去细读的耐心与决心,缺乏对语言孜孜不倦地探寻,词语,句子,韵律,译文对这些的思索、考究、创新亦或是“遵循语言的规律”被黄灿然写得特别好,对译者也多了更多视角的认知,我总是要拾回对词语的郑重,或许语言不总是偏离心灵的,它是另一条抵达的途径,生命的声音……
4 有用 焦枉 2024-08-06 17:21:48 湖北
签名本购于鹿川书店
2 有用 宇宙牌儿香烟 2024-08-28 10:43:44 河北
诗歌蕴含的喜悦,也便是那样的一瞥:我们从生活虚掩的大门,看到心灵的树丛间,文字那金黄色的柠檬在闪耀。
2 有用 Losung 2024-10-25 21:55:07 浙江
我和黄的想法一致,汉语是可以借鉴其他语言引进长难句结构的
2 有用 Orlando 2024-11-22 00:13:59 广东
的确是有真知灼见的作品,对国内诗歌面临的困境把握得相当准确,很难想象这是二十多年前写下的文字。黄老师实在良心,他将自己对于诗歌及其翻译的心得都倾箱倒箧,引人入胜,也发人深省,值得反复细读。 写诗、译诗都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的文学依然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 有用 bookbug 2024-08-31 11:20:52 北京
时隔二十多年后再版增订,黄灿然重在修订而非增补,特别是对引诗、引文的润色和修改。从篇目上看删增部分均不多,删去了谈香港诗人的几篇,增加了谈汪曾祺的一则小文和从日记中整理出的札记,整体上仍保留了九十年代末的文风。全书共三辑,一辑中对外国诗人的评鉴当年曾领风气之先,是不少读者了解沃尔科特、希尼、布罗茨基和奥登等人的指引,绍介之功不可小觑。二辑主要谈翻译,理论与实操并举的风格实际是可读性最强的部分,尽管作者“至今已觉不新鲜”是源自对译诗圈错漏百出的见怪不怪,措辞上也深感缺乏分寸和考虑不周,但对读者而言,恰是难得的捉虫与纠错。三辑相对平淡无奇,王佐良与袁可嘉两篇不错,但对穆旦晚期的“失望”其实过于苛责,“洗澡”时期的类似文字早已司空见惯,沈从文全集所收的敷衍之作更加不堪,但那真是时代之过,非穆旦之错
2 有用 World4Sophie 2024-09-04 21:17:54 广东
作为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中译本的长期读者,从黄灿然这部诗歌评论集获益良多,对文字的阅读能力、对译本的鉴赏力、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因之有所提高。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感受到与作者的共鸣,平静而丰饶的孤独和幸福。
2 有用 李小建 2024-09-04 11:41:41 上海
这本书旧版曾在十年前就已读过,现在读增订版又有新的感受和收获。黄灿然的诗、翻译、评论都很好,他是懂诗的,他写的很多评论以及翻译,都源于一个诗人的自觉性的修炼和探索。从他写的诸多评论文章里,可以一窥诗歌创作的奥秘,他写大师,不是大而化之的生平介绍,更多的是基于文本的细读分析,而诗歌的真相、语言的真相以及诗歌的技艺,都藏在细节之中,读来让人心服口服的同时也受益良多。
1 有用 王敷之 2024-10-05 16:27:16 北京
在翻译课和14号线上零散读完,喜欢封面一列作家名字洁白的凹陷设计(从沃尔科特到奥登…),如这本集子中的文字,如其中引的王佐良的话语,纯净、锐利。先找布罗茨基和奥登的相关部分读了,非常感动(“不会使用语言的人,才会使用暴力”);其他部分也收获良多,关于欧化、关于直译——感觉还有一万本书需要读
1 有用 竹官碧 2024-11-04 20:52:24 北京
记了四十多页笔记
1 有用 翘脚怪 2024-10-21 19:18:36 浙江
很有用学到了很多,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的一本书,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因为看了这个把诗写偏了…还没吃透 //2024.12月重读!很有用虽然但是,我还是认为,文字就是灵魂的出口,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以此减少自己的痛苦。至于句法等等的分析,那是后面的事情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如果一提笔就想这些,跟给脑子建造一座迷宫没什么区别。
1 有用 珍宝珠 2024-09-14 14:42:29 浙江
对翻译的难和妙有了新认识,学到很多。
0 有用 Xiao的储藏间 2024-09-12 15:53:30 海南
第二辑谈诗歌翻译的几篇写得最好,我虽不是译者,但作为喜欢读译著的读者,在一些翻译理念上与黄灿然不谋而合。黄灿然提倡的“直译”外国现代诗歌和在翻译中保持“现代敏感”,是主张在翻译中正确表现和传达原文的词义、句法、节奏、语调、气氛和意味等,而要做到这些,译者应尽量消除自己的主观色彩,减少臆想,放弃偏爱的某些用词、某些意境的个人癖好,尤其不要“浮想联翩”,还作者和原文以真面目,所述这些其实也是其他文体常见的翻译问题的归纳,遗憾的是,在如今一些青年译者身上,这些问题越来越常见,越来越盛行。
1 有用 西柚Sheep 2024-08-30 12:54:59 北京
封面理智静默的纯白,分毫不差地托起了书内在的深厚涵义。是经典评论集,更是一场文字的历险,因为作者黄灿然老师论述的是现代诗歌,是为写明汉语与汉译的真相。每一篇的篇幅不长,但常常一针见血,褒贬坦率,角度独特。诗人奥登、辛波斯卡、希尼、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他都从不寻常的角度做了精彩的评价。我想这也正是书名的诠释——“必要的角度”。
1 有用 Howard–man 2024-09-30 23:20:03 江苏
三辑乃三个角度:外国现代诗歌的角度、诗歌翻译的角度、中国现代诗歌的角度。其实又何止三个角度,在语言的冒险中,全新的角度总是出人意料而又层出不穷的,像变幻中的万花筒一样,唯其更迭不已,方能日日常新;角度的必要,等价于革新角度的必要,也正是谦卑的必要,保持开放性的必要。 黄灿然先生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这本评论集让我看到了和其诗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黄灿然:睿智、敏锐、严谨、较真,俨然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但只是令我更加喜爱他了。
1 有用 朝歌. 2025-01-08 23:40:32 广东
一本白色装帧小书,在旅途中缓缓读完,获益颇深。书名为“必要的角度”在我看来,就是黄灿然老师从“译者”和“诗人”的身份出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现代诗诗歌史和翻译史并肩同行的独特视野。 从第一辑娓娓道来诗人巨擎们的诗歌理念、生活经历,到第二辑落实到具体甚微的译诗问题,最后第三辑指出国内现代诗诗人与译者的遗产和贡献,以及国内文学史发展留下的伤疤。透过此书,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黄灿然老师对中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宏愿与恳切,实在会令人不自觉地动容。 时至今日,混斥着满大街的身份标识,诗人更不应该作茧自缚!若想写诗,就去写,但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