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陈丹青、梁文道盛赞的青年画家、“中国山水画的知音”韦羲,继《照夜白》之后再次重返古代山水现场。
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小山重叠》即是对山水画的跨文化观察和解读。
从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到洛神流连的山川,追溯东西方山水画的源起,感知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 古希腊罗马的壁画中就有风景的萌芽,但西方风景画到17世纪才宣告独立;而中国汉代的墓葬壁画中也有起伏的山川,但中国山水画至隋唐才走向成熟。在或长或短的“空窗期”中,世界的山水画经历了什么?
本书追溯山水画的起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结合青铜器、墓葬壁画、画像砖石和大量传世画作,寻找山水画的根源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们在历史中如何发生、演变,最终塑造出山水画的形貌。视野同时越过天山以西,检视各个古老文明的艺术,游观古罗马的壁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杰作,眺望两河流域的浮雕与波斯细密画...
陈丹青、梁文道盛赞的青年画家、“中国山水画的知音”韦羲,继《照夜白》之后再次重返古代山水现场。
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小山重叠》即是对山水画的跨文化观察和解读。
从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到洛神流连的山川,追溯东西方山水画的源起,感知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 古希腊罗马的壁画中就有风景的萌芽,但西方风景画到17世纪才宣告独立;而中国汉代的墓葬壁画中也有起伏的山川,但中国山水画至隋唐才走向成熟。在或长或短的“空窗期”中,世界的山水画经历了什么?
本书追溯山水画的起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结合青铜器、墓葬壁画、画像砖石和大量传世画作,寻找山水画的根源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们在历史中如何发生、演变,最终塑造出山水画的形貌。视野同时越过天山以西,检视各个古老文明的艺术,游观古罗马的壁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杰作,眺望两河流域的浮雕与波斯细密画,追问世界绘画叙事模式的前世今生。
▲ 山水如何进入绘画?本书重点讨论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从青铜器的云气纹中,找寻山水的前世;从汉代画像砖和博山炉的图案中,回望山水的童年;从隋唐石窟壁画中,追索北宋伟大山水画空间、构图的来源……结合《洛神赋图》《明皇幸蜀图》《山庄图》《溪山春晓图》等具体画作,考察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比例关系、时空结构,以及图式的生成等,以一系列的议题串联起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还原从实体山水到绘画艺术的“转化”。“当我们从比例、结构模式、图式的生成与演化等角度来思索绘画及绘画史,也许会重新认识绘画。”
◉ 古人如何观看山水?半山游目、林中远眺、以小观大、高山仰止……结合具体画作,分析古人观看风景的11种方式,从而为欣赏者的我们指出游观水画的门道。
“这份文本又是一场基于个人经验与有限见闻的跨文化艺术史考察。当我们从比例、结构模式、图式的生成与演化等角度来思索绘画及绘画史,也许会重新认识绘画。”
——韦羲
小山重叠的创作者
· · · · · ·
-
韦羲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韦羲,画家、写作者、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史论集《照夜白》《小山重叠》。看理想音频艺术课《20幅名作品里的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2000年:透过山水,看懂中国画》《两种自然里的艺术史》主讲人。
目录 · · · · · ·
绘画的理由
每片树叶里都有一棵树
剪越江秋
《溪山春晓图》与晚明实景山水
非典型南宋山水和实景画
如见所梦:李公麟《山庄图》
拔示巴三次出现在楼梯上
上升与下降
看风景的方式
大地上的山水
经变图与《明皇幸蜀图》
绘画即剧场
细密画的风格与尺度
谁能画出《洛神赋图》?
岩山寺佛传图:全景式蜂巢空间叙事模式的诞生与流传
线条的引导:飞升、坠落与分崩离析
为什么山水画看上去都一样?
中国绘画的衰落是因为“写意”?
边界与突破(上)
边界与突破(中)
边界与突破(下)
波提切利的愿望
绘画的胜利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南朝经变图离隋唐经变图还差三步:第一步,神龛和后山换为正面的大殿。第二步,反透视,放大中景的大佛(包括其身后的建筑与植物)。第三步,时空重叠一多重地面与多视角重叠(仰视、俯视与平视的集成)。 经变图是不同视角的叠加,寺院全景为俯视,大佛为平视,大佛身后的大殿通常为仰视,神圣庄严。成就隋唐经变图超时空的宏大景观,需要多重空间的拼贴、叠加、嵌入、拉伸。追溯来源,则汉代绘画里的建筑俯视最多,平视不少,仰视罕见。安徽灵璧县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阳嘉三年(134年)题记的宴乐画像石,中堂为平视,两边长廊为俯视,混合两种视角。南朝双观音造像碑浮雕中的寺院全景图是俯视的,北朝绘画多有仰视的建筑。 汉代绘画已经利用建筑营造神圣感,世界各地的画家也都晓得。但经变图至为庄严,规模至为宏大。这又关乎比例。建构宏大而合理的经变图,需要适当的“万物比例”。而经变图的超然神性,需要超越空间的等级秩序与叠印的时空。犍陀罗和北魏佛教艺术中的比例,建筑犹如神龛,佛在神龛内。与此不同,汉代绘画中人物和建筑的比例往往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比例,就没有经变图,因为后者是自然真实比例和神圣超凡比例的混合叠加,以自然比例衬托神圣比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经变图与《明皇幸蜀图》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小山重叠"的人也喜欢 · · · · · ·
小山重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今日再看山水,回首亦是重启

墨韵生香一纸山水映流年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美学、趣味与社会 (🦉的瓦涅密)
- 书单|理想国2024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想读 (徐小凯)
- 吴彩屁修行日志 (一颗呆西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2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小山重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hine 2024-09-12 11:10:46 重庆
和《照夜白》相比,这本书的视野扩大了,将中国山水画置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中,有了他者,自身也变得更加清晰
1 有用 元宇宙之声 2024-06-25 21:57:30 浙江
《小山重叠》,作者韦羲延续自己从学画学艺开始的思索,对照人类文明起源以来的艺术表现,穷上下五千年,从画像砖石,石窟壁画,秦砖汉瓦,以及各类传世名作,追溯中国山水画何以中国,思索民族性与地域山川的精神共振。 ”所以写得很艰难,因为转身就是万里,每一步都像走了千年。“ 这厚厚的思索,可以烛照每一位欣赏艺术的眼睛。
0 有用 李清贫 2024-06-21 09:26:09 北京
图片精美,养眼!
0 有用 以逆为名 2024-08-14 20:00:20 江苏
与前作《照夜白》相比,本书涵盖的绘画种类更宽广(不仅限于山水),且更注重中西对比。作者惯常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角看待绘画艺术,同时也以相同的视角看待艺术史,如此得以全面的把握艺术风格和绘画技艺变化的总体趋势。作者的文风较之前作更为直白,少了文学气息,更偏学术性,推荐与巫鸿先生的《天人之际》共读。书中不乏创见,但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1)中国绘画中体现的多重透视现象未必有统一来源,譬如《五台山图》形式... 与前作《照夜白》相比,本书涵盖的绘画种类更宽广(不仅限于山水),且更注重中西对比。作者惯常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角看待绘画艺术,同时也以相同的视角看待艺术史,如此得以全面的把握艺术风格和绘画技艺变化的总体趋势。作者的文风较之前作更为直白,少了文学气息,更偏学术性,推荐与巫鸿先生的《天人之际》共读。书中不乏创见,但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1)中国绘画中体现的多重透视现象未必有统一来源,譬如《五台山图》形式的壁画,其庞大的体量会让人自然的切换上中下三种视角去观想,进而影响画者的创作思路;2)中西交流的确会对绘画造成影响,但是考虑到大量的艺术交流媒介并非画作本身,而是要借助丝织品、瓷器、饰物等形式,那么这种交流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绘画整体的比例、样式、透视关系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
0 有用 冷暖自知 2024-06-23 20:29:13 湖北
我们传统的东方重写意,西方绘画偏写实和逼真,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东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又是如何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听韦羲老师慢慢道来,这些散落的论文集背后是韦老师一直潜心研究和身体力行实践,思考的结晶,珠玉在前,韦老师尊重但并不盲从权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浩如烟海的画卷中钩沉考证,最后给出自己结论,这些集子中可以窥见一二,其中颇多自己的真知烁见,这些都是源自对书画艺术的爱和... 我们传统的东方重写意,西方绘画偏写实和逼真,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东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又是如何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听韦羲老师慢慢道来,这些散落的论文集背后是韦老师一直潜心研究和身体力行实践,思考的结晶,珠玉在前,韦老师尊重但并不盲从权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浩如烟海的画卷中钩沉考证,最后给出自己结论,这些集子中可以窥见一二,其中颇多自己的真知烁见,这些都是源自对书画艺术的爱和深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