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间隙梳理了一些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文献,分别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论述电影的所有文献、分析过的电影文本,以及迄今为止他出版的所有法语专著、英文译著与中文出版物。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整体写作中,电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将电影作为一种移动媒介带入对艺术史的研究。他早期关于电影的兴趣主要源于其对蒙太奇方法的关注,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在艺术史背景下对蒙太奇概念的理论重构,并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对静态图像的电影使用的艺术历史兴趣。自2008年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他关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论核心。从1994年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第一次在他关于乔治·巴塔耶和爱森斯坦的视觉文本的分析中胜利地进入他的艺术史视野,到撰写“什么使我们揭竿而起”系列第一卷的2021年,我们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论述电影的所有文献。艾莉森·史密斯在《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与电影:图像的政治》(Georges Didi-Huberman and Film: The Politics of the Image, 2021)的导言中认为,由于持续缺乏作者后期作品的翻译,迪迪-于贝尔曼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不为英国电影学者所知(截至2023年底,迪迪-于贝尔曼出版专著67本,其中仅有12本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中文相关出版物只有6本)。在欧洲学术界,迪迪-于贝尔曼作为电影理论家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有保障,他在将电影牢牢带入关于再现、政治责任和图像用途的辩论前沿的作用也得到了认可。以下文献梳理主要来自《迪迪-于贝尔曼词典》(The Didi-Huberman Dictionary, 2023)的附录,并参考了《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与电影》、《记忆的灼痛》与EGS的作者简介的相关内容(https://egs.edu/biography/georges-didi-huberman/)。希望这份文献总表能够成为一份不错的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阅读目录。
一、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电影文献辑录
1994
1. 《巴塔耶与爱森斯坦/与爱森斯坦之战:形式、材料、蒙太奇》‘Bataille avec Eisenstein: forme, matière, montage’, Cinémathèque: revue semestrielle d’esthétique et d’histoire du cinéma, 6: 15-38.
1995
1. La Ressemblance informe, ou le gai savoir visuel selon Georges Bataille. Macula.
《无形之像,或乔治·巴塔耶令人愉快的视觉知识》
迪迪-于贝尔曼最早与电影的持续理论接触是与爱森斯坦的电影和著作有关,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来理解多种图像之间的动态联系。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关于乔治·巴塔耶的视觉文本的作品《无形之像》中第一次胜利地进入了他的艺术史。爱森斯坦对巴塔耶作品的直接影响导致迪迪-于贝尔曼对这两位非常不同的思想家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扩展研究,并从这种联系中发展出应用于图像的“无赖的辩证法”的重要理论。“无赖的辩证法”超越“症状”的概念,巴塔耶让迪迪-于贝尔曼摒弃了弗洛伊德的过于简单的对于蒙太奇的理解。另外,爱森斯坦一直是迪迪-于贝尔曼的基本参照物,也许是他后来与古今中外电影制作人进行各种接触的参照物;《历史之眼》的最后一卷,也是最重要的一卷,再次回到了这位经典理论家身上,并在此过程中与朗西埃产生了分歧,从而围绕用视觉唤起政治情感的可能性和可取性进行了尖锐而重要的交流。
2.《不顾一切的地点》‘Le Lieu malgré tout, Vingtième siècle, revue d’histoire, 46 (April/ June): 36- 44. Reprinted in 1998a: 228- 42.
迪迪-于贝尔曼为历史杂志《Vingtième Siècle》以电影为中心的特刊写了《不顾一切的地点》,专门讨论克劳德·朗兹曼的《浩劫》,这是他首次发表的完全针对电影的文章,甚至早于他早期关于爱森斯坦蒙太奇的著作,也是他首次直接讨论大屠杀的表现的文章之一。《Les Temps modernes》杂志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这场争论很快就发展成了关于视觉在这个有争议的记忆的最极端领域中的作用的更广泛的讨论。朗兹曼自己的电影再次成为辩论的中心;在调查他自己不愿意接受《浩劫》作为这种记忆成像的最终和唯一的形式时,迪迪-于贝尔曼第一次被引导去系统地参与戈达尔的作品,并探索戈达尔的图像实践与他自己的哲学关注相交的许多方法。之后出版的《不顾一切的影像》(Images malgré tout, 2003),收集了迪迪-于贝尔曼在辩论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文本。
1998
1.《知识-运动(对蝴蝶说话的人)》‘Savoir-mouvement (L’Homme qui parlait aux papillons)’, preface in P.-A. Michaud, Aby Warburg et l’image en mouvement, 7-20. Macula.
英译:Knowledge: Movement (The Man Who Spoke to Butterflies), preface in P.-A. Michaud, Aby Warburg and the Image in Motion, 7-19. Zone Books, 2004.
1999
1.《飘忽不定的存在》‘L’Être qui papillone’, Cinémathèque, 15 (spring): 7-14.
本文之后也收录于Éditions Centre Pompidou 2003年出版的《阿兰·弗莱舍:逃逸的速度》(Alain Fleischer: la vitesse d’évasion)展览画册, 第23页至第29页,以及午夜出版社2013年新出版的《夜蛾:幻象随笔2》(Phalènes: Essais sur l’apparition, 2),第152页至164页。迪迪-于贝尔曼在阿兰·弗莱舍(Alain Fleischer)的一部小型录像片《平西奥的男人》(L’Homme du Pincio)中找到了他自己对知识的“飘忽不定”(papillone/fluttering)的挪用的形象。在这部影片中,摄像机跟随一个古怪的人在罗马的惯常居住地移动。另外,这篇文章还包含了迪迪-于贝尔曼对电影的能力和责任的关注,即让那些可能代表被主流影像制作忽略的“人民”的匿名生活变得可见和重要。
2000
1. Devant le temps. Histoire de l’art et anachronisme des images. Minuit.
《面对时间:艺术史与图像的时过境迁》
迪迪-于贝尔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这两项研究——通过本雅明关于辩证图像的著作来解读图像蒙太奇的动态和时间失调的政治潜力——在 2001年这部重要著作《面对时间/时间之前》中汇集在一起。虽然 《面对时间》承认电影理论——特别是德勒兹——在对时间的视觉呈现进行反思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其哲学中心却是艺术史。除了本雅明之外,该书的典范作者还有瓦尔堡和卡尔·爱因斯坦,至少在迪迪-于贝尔曼的表述中,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为迪迪-于贝尔曼提供了发展其长期使命——重新定位其主要学科艺术史——的途径。尽管如此,本书中专门论述本雅明的部分所提出的辩证的不合时宜的概念证明了思想和可能性的漩涡,并不可阻挡地在《历史之眼》中延续。
2001
1.《不顾一切的影像》‘Images malgré tout’, in Mémoire des camps: photographies des camps de concentration et d’extermination nazis (1933-1999), exhibition catalogue, 219- 41. Marval.
2003
1. Images malgré tout. Minuit.
《不顾一切的影像》
英译:Images in Spite of All: Four Photographs from Auschwitz (2008)
2001年迪迪-于贝尔曼和蓬皮杜著名的摄影策展人Clément Chéroux一起为纪念奥斯维辛策划了一场摄影展,为此他写了一篇文章思考在集中营仅存的四张照片的意义,企图从四张照片的蒙太奇中重新思考图像、历史的政治与伦理。这场展览受到尤其是《浩劫》导演朗兹曼等一些学者的抨击,2003年出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对这场争议的回应和反思。《不顾一切的影像》或《影像战胜一切》的第二章第二节《档案-影像或表象图像》发表在当代美术家。李洋老师译《走出黑暗》一书中收录第一章《四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第一节译文pp.3-18。该书算是迪迪-于贝尔曼所有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它被翻译成西班牙语(2004年)、意大利语(2005年)、德语(2006年)和英语(2008年),并在大屠杀研究领域确立了迪迪-于贝尔曼的名字。
2.《飘忽不定的存在》‘L’Être qui papillonne’, in Alain Fleischer: la vitesse d’évasion, exhibition catalogue, 23-9. Éditions Centre Pompidou.
2004
1.《万物之舞》‘La danse de toute chose’, in G. Didi-Huberman and L. Mannoni (eds), Mouvements de l’air: Etienne -Jules Marey, photographe des fluides, 173-343. Gallimard.
《旋律的流动:律动的摄影师艾蒂安-朱尔·马雷》
英译:Movements of Air:The Photographs from Étienne-Jules Marey’s Wind Tunnels(2023)
中译:节选最后一章“The Dance of All Things”第238-262页。《画刊》2023,第7期与12期。https://mp.weixin.qq.com/s/64HNAZA9phwLSY8Ni5ubEQ?forceh5=1
2.《图像即运动》‘L’image est le mouvant’. Intermédialités/Intermediality, 3, 11-30.
3.《万物之流》‘Le flux de toute chose’, in G. Didi-Huberman and L. Mannoni (eds), Mouvements de l’air. Étienne -Jules Marey, photographe des fluides, 249-343. Gallimard.
4.《不顾一切的影像:迪迪-于贝尔曼访谈》‘Images malgré tout, entretien avec Georges Didi-Huberman. Interview with M. Ravache’, L’Œil, 560 (July): 18-19.
2006
1.《打开集中营,闭上眼睛》‘Ouvrir les camps, fermer les yeux’,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 5(61): 1011- 49.
该文章最后收录在2010年出版的“历史之眼”第2卷。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导演塞缪尔·富勒拍摄的集中营纪录片《法尔肯瑙》(Falkenau)和战争片《红一纵队》(The Big Red One, 1980)。
英译:“Opening the Camps, Closing the Eyes”, in https://www.cairn-int.info/journal-annales-2006-5-page-1011.htm
2.《灼热的图像》‘L’image brûle’, in L. Zimmermann (ed.), Penser par les images: autour des travaux de Georges Didi-Huberman, 11-52. Cécile Defaut.
3.《配角/群众演员》‘Figurants’, in Laurent Gervereau (ed.), Dictionnaire Mondial des Images, 398-400. Nouveau Monde.
2007
1.《情感不说我:关于审美自由的十个片段》‘L’Emotion ne dit pas je. Dix fragments sur la liberté esthétique’, in N. Schweizer and L. Bovier (eds), Alfredo Jaar: la politique des images, exhibition catalogue, 57-69. JRP Ringier.
迪迪-于贝尔曼为一本关于智利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阿尔弗雷多·贾尔(Alfredo Jaar)的展览目录所撰写的文章中,他在一个高度充满政治反抗需求的背景下提出了“纪实诗学”(documentary poetics)的概念。虽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贾尔的摄影装置作品,但所讨论的主题预示了“历史之眼”系列在明确的电影语境中详细阐述的论点:如何通过管理多重图像来颠覆颓废的目光;如何从这些图像中充分提取其必然不合时宜的政治意义;如何让观众参与到一个具有政治进步意义而不仅仅是操纵性的情感发展过程中。本文标题中使用的引语«L’émotion ne dit pas "je"»(情感不说“我”)源自吉尔·德勒兹的《两种疯狂体制:文本与访谈(1975-1995)》,该问题随后在《历史之眼6》对电影情感的考察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2.《构建绵延》‘Construire la durée’, in Pascal Convert: lamento [1998-2005], exhibition catalogue, 25-51. Musé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
中译相关:https://www.douban.com/note/801597781/?_i=37259108qCyWac
2009
1.《暴露的人民,作为配角的人民》‘Peuples exposés, peuples figurants’, De(s)générations, 9 (September): 7-17.
2.《帕索里尼或寻找失落的人民》‘Pasolini ou la recherche des peuples perdus’, Les Cahiers du MNAM, 108 (summer): 86 -115.
3.《幸存的姿态,政治肉体》‘Gestes survivants, corps politiques’, Centquatrevue, 1 (May): 11-14.
4.《图像、事件、绵延》‘Image, événement, durée’, in D. Donadieu-Rigaut (ed.), Traditions et temporalités des images, 237-48. Éditions de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5. Survivance des lucioles. Minuit.
《萤火虫的遗存》
英译:Survival of the Fireflies (2018)
中译节选:第一章“萤火虫生存”, https://mp.weixin.qq.com/s/21y8E_T1VJpdNwtzxJR19w
本书是一篇哲学论文,受到乔治·阿甘本当年最新出版的《王国与荣耀》的启发。迪迪-于贝尔曼对阿甘本的世界末日式的悲观立场感到不满,他写了一篇回应,与阿甘本自己的参照物帕索里尼以及迪迪-于贝尔曼一直以来的知识伙伴瓦尔特·本雅明进行了交流,以阐述一个“萤火虫抵抗”的理论。毫无疑问,它对“历史之眼”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作者还在后记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早期电影政治案例研究,使用了一个当代的例子(Laura Waddington),并在一篇富有远见的短文中探讨了运动和光线的使用,这远远超出了将电影等同于蒙太奇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算是迪迪-于贝尔曼著作里被译介最多的一本,意大利译本(Come le lucciole. Una politica delle sopravvivenze)于2010年出版;葡萄牙语版本(Sobrevivência dos vagas-lumes)于2011年在巴西出版;西班牙语版本(Supervivenciadelasluciérnagas)2012年月出版;德语版(Uberleben der Glühwürmchen)也于2012年10月出版;英译本(Survival of the Fireflies)最终于2018年出版。
2010
1.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2: Remontages du temps subi. Minuit.
《持续时间的重新配置:历史之眼2》
构成L’Œil de l’histoire(“历史之眼”,对乔治·巴塔耶的《眼睛的故事》(L’Histoire de l’œil)的反向致敬)的六篇系列文章代表了迪迪-于贝尔曼对图像蒙太奇的政治意义研究的系统表达;这样一来,他们将已经形成的理论线索汇集起来,并将其延伸到对电影媒介的参与性和动态性的研究中。迄今为止,“历史之眼”系列中已有两卷出版了英文版:《历史之眼1:当图像得势》(The Eye of History 1: When Images Take Positions, 2018)和《历史之眼3:阿特拉斯或令人焦虑的快乐科学》(The Eye of History 3: Atlas, or the Anxious Gay Science, 2018)。遗憾的是,这两卷是该丛书中最不关注电影的两卷。出版商的选择似乎反映了英语国家普遍认为迪迪-于贝尔曼主要是传统的艺术史学家。
“历史之眼”卷2延续了《不顾一切的影像》的线索,进一步研究了大屠杀的再现,特别是更广泛的创伤性历史的政治含义。电影是这一卷写作的明确中心,也是本卷中两篇主要文章的主题,分别是关于战后使用解放集中营的录像,以及关于哈伦·法洛基的作品。两篇短文以“后记”的形式分别讨论了摄影和视觉艺术(Christian Boltansky)。在《时间之前》的论文中提出的不合时宜和将历史插入现在的思维方式的概念,在这里被明确地用于探究电影媒介,尽管是在用预先存在的镜头制作的蒙太奇电影这一非常特殊的背景下。
2.《哈伦·法罗基与启蒙辩证法》‘Harun Farocki ou la dialectique des Lumières’, Les Cahiers du MNAM, 112-13 (summer-autumn): 160-81.
3.《重组、分裂、恢复》‘Remonter, refendre, restituer’, in J.-P. Criqui (ed.), L’image-document, entre réalité et fiction, 68-91. Le Bal/Images en manœuvres.
4.《归还图像》‘Rendre une image’, in E. Alloa (ed.). Penser l’image, 267-92. Les presses du réel.
2011
1.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3: Atlas ou le gai savoir inquiet. Minuit.
《阿特拉斯或令人焦虑的快乐科学:历史之眼3》
英译:The Eye of History 3: Atlas, or the Anxious Gay Science (2018)
中译:拜德雅,2024。
2. L’Expérience des Images. Bry-sur-Marne, INA Éditions.
《图像之经验》
2012
1.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4: Peuples exposés, peuples figurants. Minuit.
《被展示的人民,作为配角的人民:历史之眼4》
第四卷中,迪迪-于贝尔曼对图像政治的探索,从对原有形式和历史痕迹的组织转向了多元再现的另一个方面:如何让那些构成集体但不应该被简单归入大众的普通的、不寻常的个人获得可见性和代理权。尽管第四卷对摄影和具象艺术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该卷的标题立即表明了电影过程对其论点的重要性,因为 “figurant”是法语中对那些在片场被称为“临时演员”的无名人类的常用术语。迪迪-于贝尔曼本人在他的书目说明中指出,关于“figurant”概念的论述文章早在2006年就已开始。从本卷的一半开始,电影成为讨论的唯一焦点,并且不可避免地成为阐述“人民的诗歌”("poèmes des peuples",本卷第4部分的标题)的最合适形式。在这里,迪迪-于贝尔曼开始阐述电影图像的制作和剪辑的政治,特别是人类面部、身体和活动图像的制作;并以罗伯托·罗西里尼、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和王兵的作品为例。
2013
1.《归还感性》‘Rendre sensible’, in Qu’est-ce qu’un peuple?, 77-114. La fabrique.
中译: https://mp.weixin.qq.com/s/JR0ZCHJIctw2fTzpdRxaPA
《归还感性》一文节选自《历史之眼》卷六的第四章“感性的辩证法”第1-4节。
英译:“To Render Sensible”, What is a Peopl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2.《电影、杂文与诗—皮耶•保罗•帕索里尼的<愤怒>》‘Film, essai, poème: La Rabbia de Pier Paolo Pasolini’, Les Cahiers du MNAM, 124 (summer): 18-35.
中译:《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https://mp.weixin.qq.com/s/sBIMGvZahQOAcAYDcVPibQ
3. L'album de l'art à l'époque du musée imaginaire, Hazan.
《想象博物馆时代的艺术画册》
对阿伦·雷乃和克里斯·马克《雕像也会死亡》等人类学纪录片的分析,被迪迪-于贝尔曼称为是“面向一种超越任何艺术博物馆化的电影思想”。
2014
1. Sentir le grisou. Minuit.
《感受瓦斯》
中文节译:第34-70页,《电影、杂文与诗—皮耶•保罗•帕索里尼的<愤怒>》,《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https://mp.weixin.qq.com/s/sBIMGvZahQOAcAYDcVPibQ
这本书出现在“历史之眼”第4卷和第5卷之间,主要通过对帕索里尼的一部蒙太奇电影《狂暴》(La Rabbia , 1963)的仔细分析,将该系列的两条主要线索,“蒙太奇实践”和“人民的再现”联系起来。
2.Essayer voir. Minuit.
《试着观看》
2015
1.Sortir du noir. Minuit.
《走出黑暗》
中译:《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在拉斯洛·奈迈施的电影《索尔之子》(2015)上映时给他的一封“公开信”,并通过迪迪-于贝尔曼关于民族历史和人类经验的后续作品,重新审视他对大屠杀的表述的思考。
2.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5: Passés cités par JLG. Minuit.
《被戈达尔引用的过去:历史之眼5》
正如其标题所暗示的那样,第五卷完全致力于让·吕克·戈达尔的作品,迪迪-于贝尔曼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批评反思。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第二卷中记录的与哈伦·法罗基作品的卓有成效的接触,使迪迪-于贝尔曼对蒙太奇政治的理解更加细致和成熟,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顾一切的影像》的论战紧迫性已有所消退,使“过去引文”(Passés cités)能够阐述戈达尔图像实践的一些缺点和/或危险,但从未否认其重要性,更不用说其智力魅力。第五卷是该系列中最短的一卷,也是最无情的一卷,它汇集了作者对历史图像的使用的大部分理解,以重塑历史的图像版本。它可以被理解为关于蒙太奇、政治和创伤的写作的一个(也许是暂时的)尾声,这些写作引领着迪迪-于贝尔曼从《时间之前》到《不顾一切的影像》再到“历史之眼”的早期卷本。按照迪迪-于贝尔曼经常在单行本层面上的做法,它提供了一个浓缩的案例研究,重新审视并完善了之前在一些更不同的背景下阐述的相关概念。
3.《让-吕克·戈达尔或矛盾的历史》‘Jean-Luc Godard ou l’histoire contrariée’, in J.-P. Greff (ed.), Jeux sérieux: cinéma et art contemporains transforment l’essai, 229-56. Mamco.
2016
1.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6: Peuples en larmes, peuples en armes. Minuit.
《流泪的人民,武装的人民:历史之眼6》
中译选:《影像 历史 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出自《历史之眼6》:第一讲“历史与诗歌”收录自该书212-231;第二讲“剪切影像与近景眩晕”收录自253-253第三讲“氛围影像与远景眩晕”收录自264-275.
另外,《归还感性》一文节选自本书第四章“感性的辩证法”第1-4节,pp.399-423。
迪迪-于贝尔曼在第六卷中拾起了人类的再现及其抵抗政治的潜力这条新的重要线索,并通过对爱森斯坦的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和多角度的研究来发展它。这部复杂的作品结束了 “历史之眼”系列(作者之后又开启了“起义”“情感的事实”“不安的相似”三个正在进行的系列写作),在极其关注过去的一位经典现代主义作家的同时,也将研究者的目光引向了图像对未来的影响。第6卷中有时令人生畏的细节堆积之下,是一份抵抗性电影的宣言,它恢复了集体情感的解放力量;甚至在第6卷出版时,迪迪-于贝尔曼就准备测试这一概念,举办一个融合了摄影、艺术和电影图像的大型展览,名称为“Soulèvements”(起义)。继这一重要的国际巡展之后,2019年蒙特利尔又展出“无限起义”(Le soulèvement infini),并延续了这一主题。
2. Soulèvements. Gallimard/Jeu de Paume.
《起义》
2017
1. Passer, quoi qu’il en coûite. Minuit.
《经过,不惜一切代价》
2.《来自地狱的四张胶片》‘Quatre bouts de pellicule arrachés à l’enfer’, in V. Lavoie (ed.), La preuve par l’image, 207-18.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u Québec.
3.《事实-图像或恋物-图像》‘Image-fait ou image-fétiche’, in V. Lavoie (ed.), La preuve par l’image, 219-58.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u Québec.
4.《反复阅读从未写过的东西》‘Lire, encore et toujours, ce qui n’a jamais été écrit’, in E. Alloa (ed.), Penser l’image III. Comment lire les images?, 369-92. Les presses du réel.
2018
1. Aperçues. Minuit.
《瞥见》
“历史之眼”第6卷的出版恰逢关于政治表现的重要展览“起义”的筹备,该展览旨在将该系列的一些想法转化为策展实践,同时确认迪迪-于贝尔曼的声音在政治哲学领域的重要性。雅克·朗西埃为目录撰写了一篇文章(“One Uprising Can Hide Another”),该文章不仅对展览的基础提出了激烈的质疑,而且还对“历史之眼”第6卷中对爱森斯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迪迪-于贝尔曼以一封公开信“图像,语言:另一种辩证法”作为回应,在杂文集《瞥见》中以法语谨慎发表,同年,在《Angelaki》杂志的特刊中以英语发表,并附有朗西埃文章(IMAGES RE-READ: the method of georges didi-huberman)的翻译。另外,该特刊于2020年以文集《批判的图像构型: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作品》(CRITICAL IMAGE CONFIGURATIONS:the work of georges didi-huberman)的形式在Routledge出版。
2.《渴望违抗》“DÉSIRER DÉSOBÉIR”, 会议发言:Los ojos de la historia. Ver y saber en torno a la imagen, 26 de febreeo 2018. 中译收录在《禹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读本》,pp.299-323.
2019
1. Désirer désobéir. Ce qui nous soulève, 1. Minuit.
《欲望不服从:什么使我们揭竿而起1》
中译选:第1-15, 20-22章。《新美术》2018年第2期《欲望所致:何以让我们揭竿而起》,这一部分也是《起义》pp.289-383的节选。
《欲望不服从》于2019年以平装本形式重新出版了最初为“起义”展览撰写的文本,以及其他一些近期关于政治主题的文章。电影文本在本书论点的阐述中占据重要位置,从第一章开始,它为爱森斯坦的图像的不合时宜的表现力找到了进一步的证据——同样的图像构成了OH6的中心以及迪迪-于贝尔曼与朗西埃的分歧——它们在克里斯·马克的《红在革命蔓延时》中重新出现。另外,本书第307页分析了雷诺阿《生活属于我们》。
2.‘Racine ou tourbillon? A la recherche du grand temps’, in L. Déry (ed.), Le Soulèvement infini, exhibition catalogue, 194- 207. Galerie de l’UQAM.
继由迪迪-于贝尔曼策划、巴黎国家美术馆(Jeu de Paume)制作的“起义”(Soulèvements)国际巡展之后,“无限起义”(Le soulèvement infini)在蒙特利尔展出这一庞大的跨学科项目。近50件作品、档案文件、纪实照片、书籍、杂志和电影被纳入展览,唤起了魁北克和加拿大与身份认同、女权主义、反种族主义和原住民诉求相关的各种起义。除了大量的视觉文件、展览计划和各种文献资源外,该书开篇是迪迪-于贝尔曼的作品集,其中包括在“起义”连续六次展出期间拍摄的 72 张照片。“起义”是一个以集体情绪和政治事件为主题的跨学科展览,因为它们意味着人群在斗争中的运动:因此,它是一个关于社会混乱、政治动荡、不服从、叛乱、反抗、革命、骚乱、暴动和各种动荡的问题。
2021
1. Imaginer recommencer. Ce qui nous soulève, 2. Minuit.
《想象重新开始:什么使我们揭竿而起2》
2023
1. Tables de Montage, IMEC.
《蒙太奇桌》
这本书与 2023年5至10月在阿登修道院举行的“蒙太奇桌”展览一起展出。迪迪-于贝尔曼首次开放他的档案并展示他的作品。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他从1971年开始的庞大工作档案,由超过148,000个档案组成,收集了他读过、看到过、喜爱过的最珍贵的内容。
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论述过的电影汇总
参见豆列: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9824777/
三、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著作汇总
1982年,《歇斯底里症的发明:沙尔科与硝石库医院的摄影图像志研究》
Invention de l’Hystérie: Charcot et l’Iconographie Photographique de la Salpêtrière. Macula, 1982.
1983年,《瘟疫备忘录:想象的灾难》
Mémorandum de la Peste: Le Fléau d’Imaginer. Christian Bourgois, 1983.
1984年,《艺术中的恶魔》
Les Démoniaques dans l’Art. Macula, 1984.
1985年,《道成肉身的绘画》(附巴尔扎克的《无名杰作》)
La Peinture Incarnée Suivi de Le Chef-d’œuvre Inconnu, d’Honoré de Balzac. Minuit, 1985.
1990年,《直面图像:关于艺术史之意图的提问》
Devant l’image: Questions Posées aux Fins d’une Histoire de l’Art. Minuit, 1990.
1990年,《差异之域》
Régions de Dissemblance. Musée départemental d’art contemporain, Rochechouart, 1990.
1990年,《弗拉·安杰利珂:非相像与喻象》
Fra Angelico: Dissemblance et Figuration. Flammarion, 1990.
1992年,《公开暴露的面孔》
À Visage Découvert. Flammarion, 1992.
1992年,《我们所看到的,正在凝视我们的》
Ce Que Nous Voyons, Ce Qui Nous Regarde. Minuit, 1992.
1992年,《立方体与面孔:关于阿尔伯特·贾克梅蒂》
Le Cube et le Visage: Autour d’une Sculpture d’Alberto Giacometti. Macula, 1992.
1994年,《天空的印记:关于卡米伊·弗拉马利翁之<闪电的反复无常>的介绍》
L’Empreinte du Ciel: Caprices de la Foudre. Éditions Antigone, 1994.
1994年,《圣乔治与龙:传说的各个版本》
Saint Georges et le Dragon: Versions d’une Légende. Adam Biro, 1994.
1995年,《无形之像,或乔治·巴塔耶令人愉快的视觉知识》
La Ressemblance Informe, ou Le Gai Savoir Visuel – selon Georges Bataille. Macula, 1995.
1997年,《印记》
L’Empreinte.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1997.
1998年,《竹叶虫:关于显现的研究》
Phasmes: Essais sur l’Apparition. Minuit, 1998.
1998年,《排列:与西蒙·韩泰因的对话》
L’Étoilement: Conversation avec Hantaï. Minuit, 1998.
1999年,《住所与根源:艺术家的关联》
La Demeure, la Souche: L’Apparentement de l’Artiste. Minuit, 1999.
1999年,《打开维纳斯:裸体,梦与残忍》
Ouvrir Vénus: Nudité, Rêve, Cruauté. Gallimard, 1999.
2000年,《有胆识的:处所、往来、思想与雕塑》
Être Crâne: Lieu, Contact, Pensée, Sculpture. Minuit, 2000.
2000年,《时间之前:艺术史与图像的时过境迁》
Devant le Temps: Histoire de l’Art et Anachronisme des Images. Minuit, 2000.
2001年,《在色彩中行走的人》
L’Homme qui Marchait dans la Couleur. Minuit, 2001.
2001年,《免诉的天才:空气、灰尘、印记与烦扰》
Génie du Non-Lieu: Air, Poussière, Empreinte, Hantise. Minuit, 2001.
2002年,《遗存的图像:阿比·瓦尔堡的艺术史与幽灵时间》
L’Image Survivante: Histoire de l’Art et Temps des Fantômes Selon Aby Warburg. Minuit, 2002.
2002年,《现代宁芙:关于滑落衣褶的研究》
Ninfa Moderna: Essai sur le Drapé Tombé. Gallimard, 2002.
2003年,《不顾一切的影像》
Image Malgré Tout, Minuit, 2003.
2004年,《旋律的流动:律动的摄影师艾蒂安-朱尔·马雷》
Mouvements de l’Air: Étienne-Jules Marey, Photographe des Fluides. Gallimard, 2004.
2005年,《空气与石头的姿态:身体、言语、呼吸和图像》
Gestes d’Air et de Pierre: Corps, Parole, Souffle, Image. Minuit, 2005.
2006年,《孤独的舞蹈家》
Le Danseur des Solitudes. Minuit, 2006.
2006年,《还愿画:图像、器官与时间》
Ex Voto: Image, Organe, Temps. Bayard, 2006
2007年,《开放的图像:关于视觉艺术中“化身”的母题》
L’Image Ouverte: Motifs de l’Incarnation dans les Arts Visuels. Gallimard, 2007.
2008年,《相触达及相像:考古学、时过境迁与印记的现代性》
La Ressemblance par Contact: Archéologie, Anachronisme et Modernité de l’Empreinte. Minuit, 2008.
2009年,《当图像得势:历史之眼1》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1: Quand les Images Prennent Position. Minuit, 2009.
2010年,《萤火虫的遗存》
Survivance des Lucioles. Minuit, 2010.
2010年,《持续时间的重新配置:历史之眼2》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2: Remontages du Temps Subi. Minuit, 2010.
2010年,《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
Atlas: How 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 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 2010.
2011年,《图像之经验》
L’Expérience des Images. Bry-sur-Marne, INA Éditions 2011.
2011年,《阿特拉斯或令人焦虑的快乐科学:历史之眼3》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3: Atlas ou le Gai Savoir Inquiet. Minuit, 2011.
2011年,《茎皮》
Écorces. Minuit, 2011.
2012年,《被展示的人民,作为配角的人民:历史之眼4》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4: Peuples Exposés, Peuples Figurants. Minuit, 2012.
2012年,《Art Press杂志的重要访谈》
Les Grands Entretiens d’Artpress. Imec Éditeur-Artpress, 2012.
2013年,《在线上》
Sur le Fil. Minuit, 2013.
2013年,《空白的忧虑》
Blanc Soucis. Minuit, 2013.
2013年,《夜蛾:幻象随笔2》
Phalènes: Essais sur l’Apparition. Minuit, 2013.
2013年,《“想像博物馆”时代的艺术画册》
L’Album de l’Art à l’Epoque du ‘Musée imaginaire’. Hazan, 2013.
2013年,《怎样的情感!怎样的情感啊?》
Quelle Emotion! Quelle Emotion? Bayard, 2013.
2014年,《试着观看》
Essayer Voir. Minuit, 2014.
2014年,《感受瓦斯》
Sentir le grisou. Minuit, 2014.
2005年,《流动的宁芙:关于悬垂-欲望的研究》
Ninfa fluida: Essai sur le drapé-désir. Gallimard, 2005.
2015年,《被戈达尔引用的过去:历史之眼5》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5: Passés cités par JLG. Minuit, 2015.
2015年,《走出黑暗》
Sortir du noir, Minuit, 2015.
2016年,《流泪的人民,武装的人民:历史之眼6》
L’Œil de l’Histoire – Tome 5: Peuples en larmes, peuples en armes. Minuit, 2016.
2017年,《深邃宁芙:关于悬垂-风暴的研究》
Ninfa profunda: Essai sur le drapé-tourmente. Gallimard, 2017.
2017年,《经过,不惜一切代价》
Passer, quoi qu'il en coûte. Minuit, 2017.
2018年,《瞥见》
Aperçues. Minuit, 2018.
2019年,《欲望不服从:什么使我们揭竿而起1》
Désirer désobéir. Ce qui nous soulève, 1. Minuit, 2019.
2019年,《痛苦的宁芙:关于一种姿态的记忆》
Ninfa dolorosa: essai sur la memoire d’un geste, Gallimard, 2019.
2020年,《疏散,华沙犹太区的文件之旅》
Eparses. Voyage dans les papiers du ghetto de Varsovie. Minuit, 2020.
2021年,《想象重新开始:什么使我们揭竿而起2》
Imaginer recommencer. Ce qui nous soulève, 2. Minuit, 2021.
2022年,《见证到底:维克多·克伦佩勒的朗诵》
Le Témoin jusqu’au bout. Une lecture de Victor Klemperer. Minuit, 2022.
2023年,《悲伤和欲望的迷雾:情感的事实1》
Brouillards de peines et de désirs. Fait d’affects, 1. Minuit, 2023.
2023年,《改变了的人文主义:不安的相似,1》
L’humanisme altéré: La ressemblance inquiète, I. Gallimard, 2023.
2023年,《蒙太奇桌》
Tables de Montage, IMEC, 2023.
2024年,《床单之间的面孔:不安的相似,2》
Des visages entre les draps: La ressemblance inquiète, II. Gallimard, 2024.
四、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英译著作
1.《弗拉·安杰利珂:非相像与喻象》
Fra Angelico: Dissemblance and Figuration (1995)
2.《歇斯底里症的发明:沙尔科与硝石库医院的摄影图像志研究》
Invention of Hysteria: Charcot and the Photographic Iconography of Salpêtrière (2003)
3.《直面图像:关于艺术史之意图的提问》
Confronting Images: Questioning the Ends of a Certain History of Art (2005)
4.《不顾一切的影像:四张来自奥斯维辛的照片》
Images in Spite of All: Four Photographs from Auschwitz (2008)
5.《作为骷髅的存在》
Being a Skull (2016)
6.《遗存的图像:阿比·瓦尔堡的艺术史与幽灵时间》
Aby Warburg: The Surviving Image, Phantoms of Time and Time of Phantoms (2017)
7.《在色彩中行走的人》
The Man Who Walked in Color (2017)
8.《茎皮》
Bark (2017)
9.《历史之眼1:当图像得势》
The Eye of History 1: When Images Take Positions (2018)
10.《历史之眼3:阿特拉斯或令人不安的快乐知识》
The Eye of History 3: Atlas, or the Anxious Gay Science (2018)
11.《萤火虫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reflies (2018)
12.《旋律的流动》
Movements of Air:The Photographs from Étienne-Jules Marey’s Wind Tunnels(2023)
五、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中译出版物
1.《看见与被看》,湖南美术,2015年。
<Ce que nous voyons, ce qui nous regarde>
2.《在图像面前》,湖南美术,2016年。
<Devant l’image. Questions posées aux fins d'une histoire de l'art>
3.《记忆的灼痛》,中国民族摄影艺术,2015年。
4.《世界3》,中国民族摄影艺术,2017年。
收录三篇于贝尔曼文章:《归还感性》、《以侍女轻细的步态(图像的知识,离心的知识)》
《电影、杂文与诗——皮耶·保罗·帕索里尼的《愤怒》》
5.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Sortir du noir>
6. 《影像 历史 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出自《历史之眼6》:第一讲“历史与诗歌”收录自该书212-231;第二讲“剪切影像与近景眩晕”收录自253-253第三讲“氛围影像与远景眩晕”收录自264-275.
7. 《新美术》2018年第2期《欲望所致:何以让我们揭竿而起》
译自《欲望不服从:什么使我们揭竿而起1》第1-15, 20-22章。
8. 《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
<L’histoire de l’art depuis Walter Benjamin>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