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中亚争霸的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中心,讲解英俄在近百年“冷战”中的权力争夺,勾勒19世纪的国际关系,探讨地缘政治中的权力逻辑。
【本书看点】
1.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大博弈”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殷之光、章永乐、魏磊杰推荐。
2.作为一部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主轴,将大量史实脉络清晰地串联了起来。
英俄冷战,跨越近一个世纪,涉及中亚汗国、奥斯曼土耳其、波斯、阿富汗等众多国家,史实庞杂。本书以通史的写作方式,将零碎的史实串联了起来。
3.聚焦19世纪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
英俄冷战,恰是19世纪最强大的海权国和陆权国之间的对抗,本书阐述了这一时期各种著名的地缘政治思想,如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地理枢纽论等,并通过梳理两国的军事、外交等行为揭示其不同时期的战略思想。
4.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
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中亚争霸的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中心,讲解英俄在近百年“冷战”中的权力争夺,勾勒19世纪的国际关系,探讨地缘政治中的权力逻辑。
【本书看点】
1.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大博弈”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殷之光、章永乐、魏磊杰推荐。
2.作为一部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主轴,将大量史实脉络清晰地串联了起来。
英俄冷战,跨越近一个世纪,涉及中亚汗国、奥斯曼土耳其、波斯、阿富汗等众多国家,史实庞杂。本书以通史的写作方式,将零碎的史实串联了起来。
3.聚焦19世纪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
英俄冷战,恰是19世纪最强大的海权国和陆权国之间的对抗,本书阐述了这一时期各种著名的地缘政治思想,如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地理枢纽论等,并通过梳理两国的军事、外交等行为揭示其不同时期的战略思想。
4.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
本书讲述了“大博弈”背景之下具有相似遭遇的土耳其、埃及等帝国与晚清中国,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探讨世界局势对晚清政局、边疆的影响,为我们认识晚清局势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丰富的视野;
5.含有殷切的现实关怀,对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的写作始于强烈的现实关怀,目的在于以19世纪发生于中亚的英俄冷战,为理解今天的国际局势、国家关系及国家战略提供借鉴。
6.逻辑清晰,语言生动。本书逻辑清晰、详略得当地讲述了英俄“大博弈”近百年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名家推荐】
本书从19世纪帝国中亚“大博弈”的视角出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回望中国的全球视角。本书讲述了19—20世纪大变局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也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我们注意到,在帝国主义全球扩张背景下与中国具有相同遭遇的土耳其、埃及等帝国,最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殷之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内外关系自觉的历史著作。傅正博士考察了从欧洲的“东方问题”到英俄百年“大博弈”的历史进程,展开探讨了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中的“海洋—陆地”命题得以发生的历史语境,描述和分析了作为20世纪开端的“亚洲革命”所致力于颠覆的支配结构。作为一个生动的寓言,本书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思考当代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的自我定位与未来走向。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不理解美苏冷战之于社会主义中国的重大影响,就不足以谈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同样,不理解英俄两大强权在近东与中亚持续近百年的“大博弈”对于彼时帝制中国的强力辐射,我们也很难真正洞悉晚近中国为有效因应边疆危机而最终促就的倒逼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这绝非一本旧题重炒、落于窠臼之作,而是立基于鲜明的问题意识,执持更为宏观的国际政治视角,重新阐释那段历史,并可给读者带来莫大智识冲击的一部力作:聚焦世界进入中国,使中国难以避免地进入世界的那个时代,只有将区域关系史与边疆政治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直接勾连,才能更为精准客观地呈现历史的全貌,进而更好地为当下中国大战略的勾画与铺排提供镜鉴。
————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编辑推荐】
世界史的一大阅读障碍来自其庞杂的知识体系,但《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却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复杂局势。英俄冷战涉及众多国家,除了对抗双方,有在东方问题、中亚问题中处于焦点的奥斯曼土耳其、中亚三汗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受到波及的晚清中国、英属印度等,更有因利益相关而积极介入的西欧列强。作者却能将这段历史细细梳理,娓娓道来,用颇具故事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英俄交锋的生动画面,使人读来毫无晦涩之感。
从东方到中亚的创作者
· · · · · ·
-
傅正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著有《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等。
目录 · · · · · ·
一、东西帝国,两大“病夫”
二、“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
三、理论框架与前人研究
上半场
第一章东方问题与中亚问题的起源
(1798—1829)
第一节东方问题和波斯问题的开端
(1798—1813)
第二节 19世纪英俄对抗的起源(1821—1829)
第二章 英俄冷战的正式展开(1829—1842)
第一节 英国中亚政策的出台(1829—1842)
第二节 “大博弈”中场休息与英国确立海峡政策(1839—1842)
对历史的反思
下半场
第三章 两次革命之间的东方问题与中亚问题(1853—1874)
第一节 克里米亚战争与英国在亚洲的麻烦(1853—1860)
第二节 俄国在中亚的全面扩张
(1861—1868)
第四章 英国东方政策与中亚政策的转变(1874—1880)
第一节 迪斯累利的东方政策(1874—1878)
第二节 英国中亚政策的演变(1863—1880)
第三节 英国对清政府军事、外交的渗透(1874—1878)
第五章 新的战争危机(1879—1889)
第一节 征服土库曼与平狄危机(1879—1885)
第二节 新外交政策与“新地理学”
(1886—1889)
第六章 英国的外交转型与俄国的远东扩张(1889—1904)
第一节 《地中海协定》的终结(1889—1897)
第二节 俄国的远东扩张与英日同盟的建立(1897—1902)
对历史的反思
落幕
第七章英俄和解与从未终结的冷战
(1904—1907)
第一节 英俄和解与分割亚洲势力范围
(1904—1907)
第二节 未曾终结的冷战
简短的结论
附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问题”与中国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从东方到中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从东方到中亚"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东方到中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管中窥豹,可见其人。学养浅薄,立场先行。 | 来自疑目 | 1 回应 | 2024-09-14 18:25:47 |
东虹路旁人,你怎么骂完人就把我拉黑了? | 来自嘿嘿哈嘿 | 2024-09-08 15:28:10 | |
神通广大的“豆友” | 来自ehe | 4 回应 | 2024-09-07 14:41:08 |
“先见之明”? | 来自豆友6346570033 | 2 回应 | 2024-09-06 00:22:16 |
这类题材建议引进 | 来自东虹路旁人 | 3 回应 | 2024-09-06 00:13:51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dai (xuke)
- 黑名单杂录 (七元里美)
- 202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选 (豆友12315)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待购书单2024(新年新书新人) (吴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从东方到中亚的评论:
feed: rss 2.0
63 有用 务实 2024-08-08 19:58:45 湖南
作者是外行人(大量的逻辑不自洽的地方、引用文献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灾难,首先是是文献质量差,一些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漏了很多、还有就是作者的思考框架很有问题,作者在论述当中有过多的主观看法穿插其间,影响了客观性、作者把个人强烈的意识形态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代入,有明显的道德谴责的表达,让人觉得有很浓厚的怨妇心态),加上作者的反mz和fz的态度(可看bilibili),这本书能出版简直是耻辱。另外补充一下... 作者是外行人(大量的逻辑不自洽的地方、引用文献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灾难,首先是是文献质量差,一些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漏了很多、还有就是作者的思考框架很有问题,作者在论述当中有过多的主观看法穿插其间,影响了客观性、作者把个人强烈的意识形态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代入,有明显的道德谴责的表达,让人觉得有很浓厚的怨妇心态),加上作者的反mz和fz的态度(可看bilibili),这本书能出版简直是耻辱。另外补充一下,他在讨论这个时段的国际关系的时候,完全看不出他有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储备(作者甚至完全不会用现实主义理论思考一些国家行为,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应仅仅只考虑现实主义,而是一种举例强调多元互补),很多看法让人觉得这是高中生在写作业(基于高中的教材,缺乏多元视角),不去细究和考证一些历史细节,有一种网文感 (展开)
19 有用 嘿嘿哈嘿 2024-08-20 16:49:49 湖南
手欠给那个批评作者是外行人的评论点了个大拇指,居然取消不了。另,8月二十号书才发布,8月17、18号才在上海书展卖的,并且量特别少,且卖空了,而网上购买最早要8月20号才能发货,所以在此日期前的评分明显恶评了。我全程听了作者新书发布会的线上直播,那些“超前点映”者的评论跟书的内容完全的风马牛不相及。
8 有用 H逸凡 2024-09-14 19:42:23 吉林
作者自己在后记里倒是很坦诚:“这份出站报告没有发掘新史料,没有考证出新史实,甚至没有对历史事件做出什么独到的解释”既然如此,试问本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对作者而言的所谓“新的尝试”,那么有必要占用公共资源出版吗? 仅从最基础的技术角度而言,灾难一样的文献运用简直是在向本科毕业论文(还不是本科优秀论文)的标准看齐。 当然,通读本书正文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另外本书只是作者出站报告的一半,通篇报... 作者自己在后记里倒是很坦诚:“这份出站报告没有发掘新史料,没有考证出新史实,甚至没有对历史事件做出什么独到的解释”既然如此,试问本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对作者而言的所谓“新的尝试”,那么有必要占用公共资源出版吗? 仅从最基础的技术角度而言,灾难一样的文献运用简直是在向本科毕业论文(还不是本科优秀论文)的标准看齐。 当然,通读本书正文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另外本书只是作者出站报告的一半,通篇报告质量如何未见全貌无法评价。但是既然本书有学术成果的性质,那么连入门级的基本功都没有打好就是不可原谅的。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容长。 (展开)
6 有用 Lopq 2024-08-29 22:50:35 福建
本以为作者以“冷战”的概念诠释英俄“大博弈”,能以新的角度拓展“冷战”的概念边界,但实际上非但没能做到这一点,还夹带不少私货:例如完全不能理解作者从英俄博弈扯到左宗棠的用意。
0 有用 豆友05D6Og0sKY 2024-09-10 16:18:47 黑龙江
很好
0 有用 库茵芝 2024-09-16 15:55:53 江苏
英俄在中亚的心思
1 有用 匪报也 2024-09-15 10:59:06 广西
把“大博弈”的过程说得很清楚,适合对此感兴趣但不太了解的人读
8 有用 H逸凡 2024-09-14 19:42:23 吉林
作者自己在后记里倒是很坦诚:“这份出站报告没有发掘新史料,没有考证出新史实,甚至没有对历史事件做出什么独到的解释”既然如此,试问本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对作者而言的所谓“新的尝试”,那么有必要占用公共资源出版吗? 仅从最基础的技术角度而言,灾难一样的文献运用简直是在向本科毕业论文(还不是本科优秀论文)的标准看齐。 当然,通读本书正文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另外本书只是作者出站报告的一半,通篇报... 作者自己在后记里倒是很坦诚:“这份出站报告没有发掘新史料,没有考证出新史实,甚至没有对历史事件做出什么独到的解释”既然如此,试问本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对作者而言的所谓“新的尝试”,那么有必要占用公共资源出版吗? 仅从最基础的技术角度而言,灾难一样的文献运用简直是在向本科毕业论文(还不是本科优秀论文)的标准看齐。 当然,通读本书正文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另外本书只是作者出站报告的一半,通篇报告质量如何未见全貌无法评价。但是既然本书有学术成果的性质,那么连入门级的基本功都没有打好就是不可原谅的。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容长。 (展开)
0 有用 豆友05D6Og0sKY 2024-09-10 16:18:47 黑龙江
很好
1 有用 Hypnos 2024-09-09 09:52:51 上海
看到1星机器人老师居然打了五星🤣 作者毕竟是国关史和19世纪史的外行… 有种用经学做史学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