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Imperium
译者: 刘伟
出版年: 2025-1
页数: 440
定价: 72.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卡普希钦斯基作品系列
ISBN: 9787513946391
内容简介 · · · · · ·
第一手的见证,抢救式的记录,解密复杂到难以想象的苏联“帝国”
“这个国家的历史就像一座活火山,没有迹象表明它会进入蛰伏期”
特别收录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记推荐
.
🌏 作品看点:
💡1. “钉子一般坚硬”的世纪记者,跨越“帝国”五十年:行走苏联全境数万公里,实地探访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关于苏联最热情、最吸引人、最深刻的历史叙事”(叶礼庭,著名政治家,乔治·奥威尔奖得主,《火与烬》作者)——
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生涯,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创作非虚构作品二十余部,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获得五十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真正的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的惊人融合”(萨尔曼·鲁西迪);“现代新闻报道的超凡魔术师”(约翰·勒卡雷)。
.
💡2. 一份雷达全开的私人报告,苏联天空下的生存较量...
第一手的见证,抢救式的记录,解密复杂到难以想象的苏联“帝国”
“这个国家的历史就像一座活火山,没有迹象表明它会进入蛰伏期”
特别收录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记推荐
.
🌏 作品看点:
💡1. “钉子一般坚硬”的世纪记者,跨越“帝国”五十年:行走苏联全境数万公里,实地探访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关于苏联最热情、最吸引人、最深刻的历史叙事”(叶礼庭,著名政治家,乔治·奥威尔奖得主,《火与烬》作者)——
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生涯,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创作非虚构作品二十余部,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获得五十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真正的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的惊人融合”(萨尔曼·鲁西迪);“现代新闻报道的超凡魔术师”(约翰·勒卡雷)。
.
💡2. 一份雷达全开的私人报告,苏联天空下的生存较量与命运书写:“他无处不在……哪里有混乱,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个广袤的世界,“帝国”的领土总面积超过二千二百万平方公里,其陆地边界比赤道还长,绵延四万两千公里。
一位独一无二的向导,带你探索无比广袤、深不可测的苏联:“在这场旅行中,我努力抵达时间、力量和机会允许我抵达的一切地方。”
第一部分“初遇(1939—1967)”:从1939年苏军进入波兰小城平斯克,到作者穿越白雪覆盖、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的旅程,以及在外高加索地区和各中亚共和国的探险。
第二部分“鸟瞰图(1989—1991)”,记述了在“帝国”衰落和最终解体的若干年间,在其广袤领土上进行的几次时间较长的漫游。作者绕过官方机构和路线,独自开展了这些旅行,从苏波交界的布列斯特到太平洋上的马加丹,从北极圈内的沃尔库塔到阿富汗边境的铁尔米兹。旅程总计六万公里。
第三部分“未完待续(1992—1993)”,在旅行、谈话和阅读间隙产生的思考、观察和预言。“在我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的对象和主体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的国家崛起,其中包括俄罗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中居住着几百年来被帝国激励并团结在一起的人民。”“俄罗斯以1905年的革命开启了二十世纪的历史,以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这个国家的历史就像一座活火山,不断翻腾,没有迹象表明它会平静下来,进入蛰伏期。”
.
💡3. 亲历与抢救式记录,解密复杂到难以想象的苏联帝国:了解俄苏的必读之书,“这本书是一个宝藏”“仿佛在鲸鱼腹中描绘鲸鱼”——
斯大林时代的平斯克,赫鲁晓夫时代的西伯利亚,勃列日涅夫时代难以接近的南方加盟共和国,解体年代横贯全境的漫长行走……
从遍布铁丝网的冻土带,到大海中央建造的石油不夜城;从北极圈的矿工罢工,到穿越战乱高加索的生死巴士之旅;从克林姆林宫的“魔山”,到科雷马废弃的古拉格……第一手的见证,抢救式的记录,当历史化身预言家:
▶️ “我们的老师消失了。其他班级的孩子也越来越频繁地消失。很快,甚至不再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没来,或者他们去了哪里。学校变得越来越空旷。”
▶️ “无穷无尽的带刺铁丝网将天空和大地连接在一起。地球在这里没有尽头;世界在这里没有尽头。人不是为这种无限性而生的。”
▶️ “她们当中哪一位是囚犯,哪一位是监工?年迈和贫穷给了她们暂时的平等;很快,冻土将使她们最终永远和解。”
▶️ “锈迹斑斑的船只残骸,腐烂的瞭望塔,矿石开采后留下的深坑。一片令人沮丧的、了无生气的空虚。到处都是寂静,因为疲惫不堪的队伍已经走过,消失在永恒的寒雾中。”
▶️ “这个地图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补偿,一种特殊的感情升华,也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骄傲。它还可以解释一切短缺、错误、贫穷和孱弱,并为之辩护。”
▶️ “今天的帝国就像一个湖面,湖底的火山纷纷苏醒。平静光滑的湖面上突然涌现出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会越来越多。水四处沸腾。在深处,可以听到低沉的轰隆声。”
.
💡4.经典之作全新译本,绝版多年重磅回归。特别收录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记《惊奇感》——
“虽然卡普希钦斯基的创作背景多样,素材也各不相同,但他的基本主题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恐惧和压迫,以及人们如何应对或超越恐惧与压迫;困境以及困境如何使人变得扭曲或高尚;一元化政治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漫长折磨,以及人类对拥有自己灵魂的永恒渴望。……卡普希钦斯基腼腆而迷人,还有些犹疑。但这只是表面,内心深处他像钉子一样坚硬。我想他应该是两者兼具:在混乱的内战中,羞怯、魅力和犹疑让他不至于在路障前被枪毙,而钉子般的坚硬则让他一开始就走向了那些路障。”
.
🌏 评论推荐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苏联最热情、最吸引人、最深刻的历史叙事。”——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政治家,乔治·奥威尔奖得主,《火与烬》作者)
“卡普希钦斯基是一位迷人的向导,兼具无穷的精力、优雅的文笔、孩童般的好奇心,以及真正知识分子的博学权威……这本书是一个宝藏,是惨淡的历史与黑色喜剧引人入胜的结合 。”——《 纽约时报书评》
“卡普希钦斯基是一位超凡的记者……他以外在现象为起点,以其非凡的诗意、讽刺和捕捉矛盾的才华,逐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他仿佛在鲸鱼腹中描绘鲸鱼。”——《洛杉矶时报》
“当我们的子孙后代想要了解20世纪下半页的残酷历史,他们应该读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的作品……当卡普希钦斯基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书写西伯利亚的冰雪与大草原,描述垂死的咸海和基辅时,任何图像都显得多余。”——《华尔街日报》
“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见证者……虽然卡普希钦斯基的创作背景多样,素材也各不相同,但他的基本主题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恐惧和压迫,以及人们如何应对或超越恐惧与压迫;困境以及困境如何使人变得扭曲或高尚;一元化政治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漫长折磨,以及人类对拥有自己灵魂的永恒渴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群国家被统一在同一个身份之下——疆域横跨十一个时区的苏联。本书是卡普希钦斯基关于这个超级大国的私人报告和回忆录,从1939 年苏军挺进他的家乡平斯克(当时属于波兰),到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凉的西伯利亚、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共和国的旅程,再到八九十年代穿越整个苏联的广袤地域,走遍十五个加盟国——从阿塞拜疆的油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到巴什基尔的山区,从北极圈的雅库茨克到咸海附近的定居点……在本书中,卡普希钦斯基行走数万公里,见证事件发生的现场,与上百名苏联公民交谈,呈现他们人生故事与命运的瞬间,并将来自路上的思考、洞见与历史叙事编织在一起。
十一个时区之旅的创作者
· · · · · ·
-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Ryszard Kapuściński,1932—2007),波兰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摄影师、诗人,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和伟大的记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尤其深入亚非拉人迹罕至的地域,亲临火线,从大事件的现场发回一手报道。曾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创作了二十余部非虚构作品和诗集,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获得五十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赞誉他是“真正的大师”;萨尔曼·鲁西迪称赞他的作品是“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的惊人融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见证者”;约翰·勒卡雷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的超凡魔术师”。
.
译者简介:
刘伟,自由译者。译有詹姆斯·索特《这一切》...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Ryszard Kapuściński,1932—2007),波兰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摄影师、诗人,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和伟大的记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尤其深入亚非拉人迹罕至的地域,亲临火线,从大事件的现场发回一手报道。曾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创作了二十余部非虚构作品和诗集,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获得五十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赞誉他是“真正的大师”;萨尔曼·鲁西迪称赞他的作品是“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的惊人融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见证者”;约翰·勒卡雷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的超凡魔术师”。
.
译者简介:
刘伟,自由译者。译有詹姆斯·索特《这一切》、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狐狸》、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黑暗中的谋杀》等。
目录 · · · · · ·
一,初遇(1939—1967) 3
平斯克,1939 5
西伯利亚铁路,1958 25
南方,1967 49
二,鸟瞰图(1989—1991) 109
第三个罗马 111
教堂和宫殿 126
我们看,我们哭 142
柏油山上的人 158
逃离自我 172
沃尔库塔——冰冻于火焰中 186
明天,巴什基尔人的反叛 213
俄罗斯神秘剧 224
跳水坑 237
科雷马,雾,更多的雾 251
克里姆林宫:魔山 282
埋伏 299
中亚——海洋的毁灭 330
德罗霍贝奇的波莫纳 345
回归故里 383
三,未完待续(1992—1993) 399
后记:惊奇感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429
· · · · · · (收起)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十一个时区之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十一个时区之旅"的人也喜欢 · · · · · ·
十一个时区之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这个已不存在的国度,仍在影响着我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这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崩塌,如同一场震撼世界的地震。这个已经“消失”的国度,留下了无数尚未被探索的传奇,也仍然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伟大的记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足迹遍及一... (展开)吉尔吉斯德裔人口兴衰
a few notes on this book
《帝国》| 尽力到达时间、体力以及机会所能达到的任何地方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8.4分 496人读过
-
Vintage (1995)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8.6分 206人读过
-
Granta Books (199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学车间 aka 理想国外文馆 (哦)
- 做了几本书 (哦)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书单|理想国2025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理想国外文馆已出版书目 (文学车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3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十一个时区之旅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哦 2024-06-06 13:58:14 北京
对于仍在巨鲸腹中的人们来说,卡普希钦斯基观察和书写的苏联帝国不仅仅是历史的镜像,更是未完的命运,是无比熟悉的、还在经历的主题。
1 有用 喜欢书多过人 2025-01-21 11:59:23 上海
幅员辽阔被用来解释一切苦寒。这就叫“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任何挣扎都是毫无意义的。无论你以为看到了什么变化,那都只不过是跌落回不可避免原点前的瞬间状态而已。你终究会变成系统决定你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3 有用 与尔同销万古愁 2025-01-16 22:29:51 北京
“我思考着苦难那可怕的无用性。爱留下其造物,新一代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得以延续。但苦难呢?人类经历中如此重要、困苦和艰难的部分,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如果把这里千千万万人散发出的痛苦能量收集起来,转化为创造的能量,就可以把我们的星球变成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新年第一本。
3 有用 twopersons 2025-01-07 13:06:28 上海
阿特伍德写下后记,《使女的故事》那种阴冷的气氛可以说是完全参考了邻国吧。从准备出发目的地的那一刻开始,矛盾不断。“哪里有战争,哪里就卡普希钦斯基。”出发准备,搜查,登上飞机,下飞机几度换车,在酒吧消磨到怀疑人生,为了不影响帮助他的人反复内心咀嚼被抓后的台词。看到的不过是废墟,看着活着人多是麻木,因为愤慨会让人失去理智,没有理性的话就会消失。书里描述了一个场景:修建道路从两头开始,水淹了路,修路的人... 阿特伍德写下后记,《使女的故事》那种阴冷的气氛可以说是完全参考了邻国吧。从准备出发目的地的那一刻开始,矛盾不断。“哪里有战争,哪里就卡普希钦斯基。”出发准备,搜查,登上飞机,下飞机几度换车,在酒吧消磨到怀疑人生,为了不影响帮助他的人反复内心咀嚼被抓后的台词。看到的不过是废墟,看着活着人多是麻木,因为愤慨会让人失去理智,没有理性的话就会消失。书里描述了一个场景:修建道路从两头开始,水淹了路,修路的人因为太冷原地死了。来年开工,重新一个轮回。莫说他人笑话,且看今朝。 (展开)
4 有用 大胡子阿细 2025-01-16 17:54:11 上海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的确是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说,在涉及复杂而艰深的事件真相时,卡普希钦斯基的讲述不是抽象讲述,而是“讲述具体的细节——颜色,气味,感觉,触觉:某种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