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看了看标题,再看了看简介,再回顾了自己漫长的阅读过程,我想我可以宣布,这本的内容和所宣传的内容存在极大的错位。 虽然标题叫做无线追凶,简介也反复强调凶案的存在感,然而这本书的70%内容都在讲述以马可尼这个角色为核心的无线电发展史,比起小说而言,把这本书叫做马可尼传都未尝不可。而标题的后半部分,追凶,则是无线电内容之下的小小添头,相较于庞大的无线电发展细节,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而在书中的意义,更是简单到只是作为证明无线电卓越性的案件而存在。 书并不难看,甚至当成名人轶事和无线电发展史而言是有趣的读物,但毕竟和我的预期相差甚远,也很难给出一个标准之上的评价
不仅有克里平谋杀大案和马可尼无线电兴起两条线,还可作爱德华时代伦敦风俗画来读。在伦敦待过的人,读到诸多熟悉的地名,会跟拉森后记里写的一样兴奋。书中涉及的科学、医学知识很多,作者文笔很妙,能深入浅出融入故事。而译文也精彩,极少注释,不打断叙事的节奏,难得。起初以为是小说,读了才知是非虚构,但情节之紧张,叙事之生动,绝不输于小说。
休憩111st,杜鲁门卡波特因《冷血》成功,这成功最终毁了自控薄弱的他的一生,一饮一啄可见命运神奇,而《冷血》并没有很高的可读性,但其引领的非虚构凶案叙事文学能开出如此书这样的花朵还真是要谢谢它。此书精彩绝伦,将马可尼引领的无线电通讯史与上世纪初某著名凶案错落有致的结合叙述,两条线均有条不紊引人入胜,最终因无线电技术的突破发展使得跨国追凶这一在信息闭塞时代根本不可行的事情简洁完美的实现了,两条线就此汇集一处,这一“凶犯输给历史潮流”的范例真是没法不让人感觉壮阔神奇。阅读体验并非震撼或是叹为观止,而是一路顺理成章的进行心理铺垫,情绪与体验都拉得很满,最终水到渠成之时,有奇妙的心满意足感,各种阅读体验我均有领略,此书这种实属少见,强推此书
非常刺激的阅读。看到一半的时候准备睡觉,结果根本睡不着,起来看完,凌晨一点。上一次这么猛看还是《奔袭》。科学史和探案恰好都是我的兴趣点,过瘾!现在我喜欢真实远超虚构,还是真实有力量。两条线叙事的作品,要求两条都要硬,都要有料,都要精彩,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两条线单独成书都没有问题,所以看一本书得到了两本书的收获。科技与犯罪,都是人性的较量。马可尼的天性,让他所做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克里平的天性,让犯罪平添一层迷雾,这迷雾即使他已伏法,也未散去。无线电报现场直播而当事人浑然不觉,全世界都知道了,只有自己不知道,这一场围猎,每个人都是上帝视角。把当时的上帝视角用现在更为宏大更为历史的上帝视角重述,这种穿插,是很刺激的电影手法,看书如同看了一个大片,久久不能平静。
“英国式谋杀的核心是日常”,而克里平则是英国式谋杀的杀人犯模板。他有教养、有体面的身份、有美丽的妻子和看似美满的婚姻,是什么让他走向犯罪?他这么聪明、做事有条理,为什么会在杀人过程中犯下如此多的低级错误? 或许只有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才能解开这些谜团,而真实的罪案之所以迷人,就在于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全部真相。 . 马可尼这条线索很让人意外,它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人只身闯入世界之都,打算干翻所有的专业人士、科学家,让自己的发明一鸣惊人、通行世界!很奇幻的是他真的做到了。并且由此改变了一个罪犯的命运……如果不是处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无线电的出现,或许克里平就能开启新的人生,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我还挺喜欢这种复原一个时代的写法。因为历史不可能复原,所以重建历史细节的雄心和乐趣我都很能体会,对于作者去各类档案馆博物馆查探细节所获得的乐趣可能超越了我对故事本身的兴趣,所以我不觉得书中看起来与情节无关的细节很繁琐。案件本身还是挺可怕的,因为这是一个真实案件,那些尸检的细节,读起来就特别可怕。(我在短评中看到一个世纪以后通过DNA检测,那具女尸可能并不是克里平的妻子…天哪,如果是真的,那就是至少有两宗悬案…)。克里平短期内成为他时代的顶流,突然就理解了阿加莎失踪为什么成为了全民事件。马可尼真富有,一战之前富豪的世界,就是追忆似水年华里的、阿加莎的童年,以及泰坦尼克号里沉没的世界。他的感情经历,不知为啥,特别有少女漫画的既视感。可能因为他确实是霸总。
翻译很流畅,这让漫长的阅读过程变得没那么那么那么难捱了。作为犯罪纪实文学,作者想要全景式展开这桩案件发生前的一切,两条故事线都塞得满满的,前期人物多,情节多,但是跟核心凶杀案本身的联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刻,所以对于看惯了快节奏虚构小说的人(我)来说,实在是不好坚持。书中穿插人物黑白照片,更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度,装帧可圈可点,赠的船票也有意思。 P.s有友邻提到这本比同样为犯罪纪实文学的《冷血》易读,不敢苟同…
4.5s,作者以侦探小说的虚构张力来扩展人物传记的边界,以科学史诗的纪实缩力去抬升追凶故事的高度,虽说并非二者的完美结合,但让两种文学类型的受众都能得到满足。马可尼和无线电的诞生不仅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侦探小说来说,竟然也“宣告”着黄金时代的古典模式被现代科技手段撕开的小小缺口,马可尼和克里平两人手握各自代表的长剑,既针锋相对又互相成就,在这一点上这个事件无疑也是处在大时代交替的恢宏背景下极具典型特质的案例。
作者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做足铺陈,让无线电的发明成为一桩奇案的时代背景,让原本各自讲述的两条故事线最终在一艘邮轮上交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竭尽全力细致描绘当时的生活、铺陈社会的变革,“悬疑推理”不再是小说的主基调,描摹时代,见证科学技术发展掀起的时代风暴才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乐章。
故事是由奇特的双线结构组成:从结构来看,杀妻案自然是故事的主线,马可尼的发明在小说里最终是要为破案服务的;从内容来看,无线电的发现又应该居于主导位置,全书关于各项实验的着墨颇多,而且从传统推理悬疑作品的视角来看,马可尼无疑承担起了侦探的角色。这两条线的连接点其实非常少,只在作品的一头一尾处出现,两个故事各自按照各自的方案和节奏进行着。马可尼和克里平两个角色甚至没有连接点,完全是平行世界两个没有交集的陌生人。作者通过大量描述性内容,将两个故事首尾相连,再通过写作技巧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比起传统的悬疑作品,本书的学术味道明显浓厚了许多,阅读时少了一些直来直往的畅快感,却也多了不少可以了解背景知识的厚重感。
“克里平和他的情人时而笑着走向船长的餐桌,时而手拉手在甲板上漫步,完全不知道,就在他们看菜单的时候,几百万读者也在报纸上看到了他们的名字,还是最大的字号。”
时隔几年,再读自己的译文,感觉还不错。非常感谢杨编辑,可以促成本书的出版,还帮忙策划一场宣传活动,圆了我的书店分享梦。
这本书你不必完全当作一本悬疑小说来看,我个人更加偏向于传记纪实。因为他并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紧张刺激的桥段。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让一个著名的案件完完整整的展现在我的面前。
非常纪实的悬疑小说,也讲述了无线电的发明与发展,通过科技的改变来追捕凶手,也是很与众不同
一个是善良温柔但为爱杀人的凶手,一个是年纪轻轻但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技术狂,两个本无任何交集的人在爱德华时代产生命运的碰撞。历史就是这样,充斥着无常,而一切又仿佛必然发生。 这本书的写法很特别,两个故事齐头并进,最后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汇成一条线。这样离奇的历史事件也能被作者发掘出来,还写得像小说一样,不得不感慨作者也太会写了!
当悬疑小说看的,结果看了200页还没杀人,一直在讲怎么发明无线电的,百分之80无线,百分之20追凶,就……很难评吧
展示了怎么把两件相关性只有0.01的事情放到一本书里(贬义)
平静的叙事却莫名其妙的燃起来了
抱着对犯罪类文学的期待翻开书,发现是“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生平简要与“全英国第二著名的凶杀案”克里平案双线交织的非虚构纪实文学。 不是我翻开书时所期待的阅读体验,但读到很多熟悉的名字、对象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感觉还是很奇妙。 PS:第二章第一节伍尔夫与“精液”的那个片段直接让我愣住,这真的不是性骚扰?(性别问题参考案例)
呃,怎么说呢,和简介与目录不太一样。我本来以为是游轮上的凶杀案,那种惊悚悬疑类型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故事主题是历史、犯罪纪实,看到作者之前当过记者,释然了。本书的主题是无线电发展历程,某种意义上还挺切题的,但是和想象的确实不一样。如果当成犯罪纪实看,倒是还不错。
> 无线追凶
20 有用 好耶 2024-08-31 19:40:42 河北
看了看标题,再看了看简介,再回顾了自己漫长的阅读过程,我想我可以宣布,这本的内容和所宣传的内容存在极大的错位。 虽然标题叫做无线追凶,简介也反复强调凶案的存在感,然而这本书的70%内容都在讲述以马可尼这个角色为核心的无线电发展史,比起小说而言,把这本书叫做马可尼传都未尝不可。而标题的后半部分,追凶,则是无线电内容之下的小小添头,相较于庞大的无线电发展细节,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而在书中的意义,更是简单到只是作为证明无线电卓越性的案件而存在。 书并不难看,甚至当成名人轶事和无线电发展史而言是有趣的读物,但毕竟和我的预期相差甚远,也很难给出一个标准之上的评价
7 有用 xitchcock 2024-08-29 21:27:08 广东
不仅有克里平谋杀大案和马可尼无线电兴起两条线,还可作爱德华时代伦敦风俗画来读。在伦敦待过的人,读到诸多熟悉的地名,会跟拉森后记里写的一样兴奋。书中涉及的科学、医学知识很多,作者文笔很妙,能深入浅出融入故事。而译文也精彩,极少注释,不打断叙事的节奏,难得。起初以为是小说,读了才知是非虚构,但情节之紧张,叙事之生动,绝不输于小说。
7 有用 神威 2024-08-20 12:14:51 重庆
休憩111st,杜鲁门卡波特因《冷血》成功,这成功最终毁了自控薄弱的他的一生,一饮一啄可见命运神奇,而《冷血》并没有很高的可读性,但其引领的非虚构凶案叙事文学能开出如此书这样的花朵还真是要谢谢它。此书精彩绝伦,将马可尼引领的无线电通讯史与上世纪初某著名凶案错落有致的结合叙述,两条线均有条不紊引人入胜,最终因无线电技术的突破发展使得跨国追凶这一在信息闭塞时代根本不可行的事情简洁完美的实现了,两条线就此汇集一处,这一“凶犯输给历史潮流”的范例真是没法不让人感觉壮阔神奇。阅读体验并非震撼或是叹为观止,而是一路顺理成章的进行心理铺垫,情绪与体验都拉得很满,最终水到渠成之时,有奇妙的心满意足感,各种阅读体验我均有领略,此书这种实属少见,强推此书
6 有用 此情 2024-09-09 09:19:20 山东
非常刺激的阅读。看到一半的时候准备睡觉,结果根本睡不着,起来看完,凌晨一点。上一次这么猛看还是《奔袭》。科学史和探案恰好都是我的兴趣点,过瘾!现在我喜欢真实远超虚构,还是真实有力量。两条线叙事的作品,要求两条都要硬,都要有料,都要精彩,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两条线单独成书都没有问题,所以看一本书得到了两本书的收获。科技与犯罪,都是人性的较量。马可尼的天性,让他所做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克里平的天性,让犯罪平添一层迷雾,这迷雾即使他已伏法,也未散去。无线电报现场直播而当事人浑然不觉,全世界都知道了,只有自己不知道,这一场围猎,每个人都是上帝视角。把当时的上帝视角用现在更为宏大更为历史的上帝视角重述,这种穿插,是很刺激的电影手法,看书如同看了一个大片,久久不能平静。
4 有用 Ness 2024-08-21 17:31:06 北京
“英国式谋杀的核心是日常”,而克里平则是英国式谋杀的杀人犯模板。他有教养、有体面的身份、有美丽的妻子和看似美满的婚姻,是什么让他走向犯罪?他这么聪明、做事有条理,为什么会在杀人过程中犯下如此多的低级错误? 或许只有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才能解开这些谜团,而真实的罪案之所以迷人,就在于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全部真相。 . 马可尼这条线索很让人意外,它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人只身闯入世界之都,打算干翻所有的专业人士、科学家,让自己的发明一鸣惊人、通行世界!很奇幻的是他真的做到了。并且由此改变了一个罪犯的命运……如果不是处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无线电的出现,或许克里平就能开启新的人生,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2 有用 🌵伊安 2024-09-18 22:30:22 广东
我还挺喜欢这种复原一个时代的写法。因为历史不可能复原,所以重建历史细节的雄心和乐趣我都很能体会,对于作者去各类档案馆博物馆查探细节所获得的乐趣可能超越了我对故事本身的兴趣,所以我不觉得书中看起来与情节无关的细节很繁琐。案件本身还是挺可怕的,因为这是一个真实案件,那些尸检的细节,读起来就特别可怕。(我在短评中看到一个世纪以后通过DNA检测,那具女尸可能并不是克里平的妻子…天哪,如果是真的,那就是至少有两宗悬案…)。克里平短期内成为他时代的顶流,突然就理解了阿加莎失踪为什么成为了全民事件。马可尼真富有,一战之前富豪的世界,就是追忆似水年华里的、阿加莎的童年,以及泰坦尼克号里沉没的世界。他的感情经历,不知为啥,特别有少女漫画的既视感。可能因为他确实是霸总。
3 有用 摘疼齐齐 2024-09-09 08:12:17 上海
翻译很流畅,这让漫长的阅读过程变得没那么那么那么难捱了。作为犯罪纪实文学,作者想要全景式展开这桩案件发生前的一切,两条故事线都塞得满满的,前期人物多,情节多,但是跟核心凶杀案本身的联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刻,所以对于看惯了快节奏虚构小说的人(我)来说,实在是不好坚持。书中穿插人物黑白照片,更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度,装帧可圈可点,赠的船票也有意思。 P.s有友邻提到这本比同样为犯罪纪实文学的《冷血》易读,不敢苟同…
2 有用 林司洱 2024-09-10 22:56:35 山西
4.5s,作者以侦探小说的虚构张力来扩展人物传记的边界,以科学史诗的纪实缩力去抬升追凶故事的高度,虽说并非二者的完美结合,但让两种文学类型的受众都能得到满足。马可尼和无线电的诞生不仅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侦探小说来说,竟然也“宣告”着黄金时代的古典模式被现代科技手段撕开的小小缺口,马可尼和克里平两人手握各自代表的长剑,既针锋相对又互相成就,在这一点上这个事件无疑也是处在大时代交替的恢宏背景下极具典型特质的案例。
1 有用 哆狸猫慢读记 2024-09-15 01:51:26 云南
作者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做足铺陈,让无线电的发明成为一桩奇案的时代背景,让原本各自讲述的两条故事线最终在一艘邮轮上交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竭尽全力细致描绘当时的生活、铺陈社会的变革,“悬疑推理”不再是小说的主基调,描摹时代,见证科学技术发展掀起的时代风暴才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乐章。
1 有用 hyypia1982 2024-09-19 16:41:05 河南
故事是由奇特的双线结构组成:从结构来看,杀妻案自然是故事的主线,马可尼的发明在小说里最终是要为破案服务的;从内容来看,无线电的发现又应该居于主导位置,全书关于各项实验的着墨颇多,而且从传统推理悬疑作品的视角来看,马可尼无疑承担起了侦探的角色。这两条线的连接点其实非常少,只在作品的一头一尾处出现,两个故事各自按照各自的方案和节奏进行着。马可尼和克里平两个角色甚至没有连接点,完全是平行世界两个没有交集的陌生人。作者通过大量描述性内容,将两个故事首尾相连,再通过写作技巧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比起传统的悬疑作品,本书的学术味道明显浓厚了许多,阅读时少了一些直来直往的畅快感,却也多了不少可以了解背景知识的厚重感。
3 有用 京华倦客 2024-08-29 14:23:09 北京
“克里平和他的情人时而笑着走向船长的餐桌,时而手拉手在甲板上漫步,完全不知道,就在他们看菜单的时候,几百万读者也在报纸上看到了他们的名字,还是最大的字号。”
2 有用 英文系小学生 2024-12-17 16:31:18 陕西
时隔几年,再读自己的译文,感觉还不错。非常感谢杨编辑,可以促成本书的出版,还帮忙策划一场宣传活动,圆了我的书店分享梦。
1 有用 啃书的大K 2024-09-07 09:45:38 陕西
这本书你不必完全当作一本悬疑小说来看,我个人更加偏向于传记纪实。因为他并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紧张刺激的桥段。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让一个著名的案件完完整整的展现在我的面前。
1 有用 kk爱读书 2024-09-18 09:15:24 上海
非常纪实的悬疑小说,也讲述了无线电的发明与发展,通过科技的改变来追捕凶手,也是很与众不同
4 有用 初雪 2024-08-21 18:05:06 湖南
一个是善良温柔但为爱杀人的凶手,一个是年纪轻轻但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技术狂,两个本无任何交集的人在爱德华时代产生命运的碰撞。历史就是这样,充斥着无常,而一切又仿佛必然发生。 这本书的写法很特别,两个故事齐头并进,最后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汇成一条线。这样离奇的历史事件也能被作者发掘出来,还写得像小说一样,不得不感慨作者也太会写了!
0 有用 Neski. 2024-09-14 14:50:19 上海
当悬疑小说看的,结果看了200页还没杀人,一直在讲怎么发明无线电的,百分之80无线,百分之20追凶,就……很难评吧
0 有用 鹿茸 2024-09-14 10:46:37 上海
展示了怎么把两件相关性只有0.01的事情放到一本书里(贬义)
0 有用 尔尔 2024-09-17 13:14:09 辽宁
平静的叙事却莫名其妙的燃起来了
0 有用 斯坦利库布里克 2024-09-15 19:50:32 安徽
抱着对犯罪类文学的期待翻开书,发现是“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生平简要与“全英国第二著名的凶杀案”克里平案双线交织的非虚构纪实文学。 不是我翻开书时所期待的阅读体验,但读到很多熟悉的名字、对象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感觉还是很奇妙。 PS:第二章第一节伍尔夫与“精液”的那个片段直接让我愣住,这真的不是性骚扰?(性别问题参考案例)
0 有用 寂寞沙洲冷 2024-09-06 22:06:50 安徽
呃,怎么说呢,和简介与目录不太一样。我本来以为是游轮上的凶杀案,那种惊悚悬疑类型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故事主题是历史、犯罪纪实,看到作者之前当过记者,释然了。本书的主题是无线电发展历程,某种意义上还挺切题的,但是和想象的确实不一样。如果当成犯罪纪实看,倒是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