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之民的笔记(7)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njdreamer

    方志的不可靠性 • 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彻底平定了三藩之县志的不可靠性 • 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至此,历经多年战乱,中原地区终获安定。于是,次年,康熙帝决定大规模减免赋税。 • 在体例设置上,乾隆《凤翔县志》根本就没考虑记载贪虐官员的事迹。在清代方志中,做出同样体例设置的,并不在少数。 • 道理也很简单,方志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教化人心,如果都把官员如何贪虐详细记载,...

    2025-04-09 11:43:55

  • xlzhu (走着走着就老了)

    以前上学时读《红楼梦》,都是把自己代入贾宝玉,考虑的是黛玉、宝钗、湘云,评判的是袭人、晴雯。一朝自己谋生,才发现自己是个连名字都不配出现的小厮。

    2025-03-28 15:56:58   1人喜欢

  • 明云

    2024-12-09 22:47:14   1人喜欢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乾隆帝说,听说百姓素来知道朕对他们体恤备至,便生出了骄傲、放纵之心,这就是自己招来罪戾,不能享受朕的恩惠了。殊不知,朕平日里安抚、爱护的,乃是良善平民。如果是强悍之徒,竟敢纠集众人对抗官府,一定严厉惩治,不会有半点轻纵。 地方官果真有科派累民的行为,固然应严厉究办。但是,奸民要是胆敢找借口对抗官府,也一定会遭遇重刑。所以,朕从前就降下谕旨:凡有这类官员不法、奸民借端抗官的案件,不宜同时审理,以免...

    2024-12-05 16:19:40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这里说在郑耀然任岐山知县之前,先后有“十辈”知县因为不能完缴逋赋而被罢职。 据县志卷五《官师》所载,在郑耀然之前,清代岐山县正好一共有过十位知县。其中,李茂阳、王之佐、边永三位,县志明载“罢去”。其他七位,虽未明确去职与逋赋有关,但总体而言,任期都偏短,七人中除王毂和张维鼎,任期都没超过两年。 清代前期,是否能够足额完成赋税征缴,是考核州县官的一项根本原则。用现在的话来说,征缴赋税,是州县官的最...

    2024-12-05 14:47:32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前面说过,方志资料中的所谓“丁”,只是一个人丁税的征收单位,所谓丁数,只是核定的人丁税额,与当地实际人口数并无明确对应关系。 所以顺治《岐山县志》卷一《赋役志》虽然记载了丁数“共下下丁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九丁”,但并无法依此推算当时岐山县的人口。 另外,《赋役志》还有一个“三千二百五十一户”的所谓“户数”记载。乍看之下,似乎这个户数和人口数量联系紧密。但其实这种“户数”的性质,仍然更接近纳税基数。即...

    2024-12-05 14:40:44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中国传统政治的真实运作逻辑,通常被总结为“儒表法里”。儒家提倡民本,主张仁义,法家玩的则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控制术与汲取术。所谓儒表法里,表面上爱民如子,广施仁政,实际却是残忍狠毒。理解儒表法里,乃是廓清传统中国被统治者真实命运的关键。

    2024-12-03 21:03:02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州县之民

>州县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