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作家定义了一代人,有的定义了一种体裁,琼·狄迪恩同时做到了两者。这些访谈有的散见于《纽约时报书评》等报刊,有的来自《新鲜空气》等广播节目,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狄迪恩谈到了她作为记者、随笔作家、小说家的经历。她不仅以文学化的新闻写作洞察失序的时代,也在丈夫和女儿去世的创伤中观察人内心最敏感的部分,她的坦诚真挚给了我们勇气。
★ “最后的访谈”(第二辑)继第一辑6位文学巨匠的访谈,聆听6位来自法律、电影、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非凡女性: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玛丽莲·梦露、简·雅各布斯、托妮·莫里森、琼·狄迪恩、厄休拉·勒古恩,她们突破社会规约,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 二十世纪的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也包括女性的社会角色。本系列的6位非凡的女性既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突破了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期待,她们的人生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 琼·狄迪恩是用自己和世界的伤口揭示失序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访谈中,她讲述了作为记者、随笔作家、小说家、的经历。她不仅因文学化的新闻写作知名,也是一个关于“酷”的文化符号。
★ 访谈录介于自传和他传之间,通过自我和他人的两重视角讲述自己和世界。“最后的访谈”系列收录《纽约时报》《生活》《电影杂志》《时代》《采访》等报刊媒体档案中的珍贵访谈,见证时代的智慧。
★ 一杯咖啡的时间,聆听一颗勇敢充沛的心!
“琼·狄迪恩从不浪费一颗子弹。”——特朱·科尔(美国作家)
“她是一位伟大的记者。”——罗伯特·希尔弗斯(《纽约书评》联合创办人)
“所有关于酷的含义都可以描述狄迪恩。”——《洛杉矶书评》
0 有用 zacky 2025-02-22 18:16:06 上海
这套书,太薄了,完全不够看
1 有用 祝羽捷 2024-09-21 11:38:26 上海
访谈录的新料不多,但在对萨尔瓦多内战的对话分析中,琼·狄迪恩的非虚构写作展现了她在政治和社会评论上的深厚能力。她以理智和冷静的态度揭示了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并批判了权力结构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她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关注和致力探索。
0 有用 李元韬(已失业 2025-02-21 16:24:09 上海
这种把间隔时间或长或短的采访按顺序笼进一本书的做法还挺有趣的。 狄迪恩早年说自己远离个人写作的原因是不想做读者的Miss Lonelyhearts,那种强烈的反应让她压抑。五年后又表示在宣传中得到了疗愈,因为她享受读者向她倾诉而她负责倾听的关系。 果然,人生境遇不同,看世界的角度、喜欢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0 有用 丛林宜歌 2024-10-17 12:21:59 四川
读这本访谈才意识到琼·狄迪恩还写小说,大概是因为她的非虚构写作更为著名,我也只读过她的三本非虚构(奇想、蓝夜、伯利恒)。两个有意思的点:一是她把奇想、蓝夜也当成报道来写,只不过是发自痛失伴侣和女儿的丧恸现场(萨尔瓦多等新闻性政治性议题也许会过时,而她是如何度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段,无论何时总是动人)另外,非虚构写作的标杆性人物如她,居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人(承认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偶尔被迫做... 读这本访谈才意识到琼·狄迪恩还写小说,大概是因为她的非虚构写作更为著名,我也只读过她的三本非虚构(奇想、蓝夜、伯利恒)。两个有意思的点:一是她把奇想、蓝夜也当成报道来写,只不过是发自痛失伴侣和女儿的丧恸现场(萨尔瓦多等新闻性政治性议题也许会过时,而她是如何度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段,无论何时总是动人)另外,非虚构写作的标杆性人物如她,居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人(承认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偶尔被迫做做采访,“往往就是走个过场”,以表明自己有权出现在新闻现场hhh) (展开)
1 有用 Águaslivres 2024-11-13 20:58:25 云南
她说一切都在分崩离析,中心难以维系,但她就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