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短评

热门
  • 12 法妹儿 2024-09-06 08:26:13 上海

    在这本书的刻画下,朋党的面目跃然纸上,程颐的做派令人意外,苏轼的命运则与他自己的做法太有关联了…

  • 12 光圈 2024-11-09 12:59:55 贵州

    立场先行,先把自认的结论定了,再去找有利的文献论证,一点也不客观事实。举个例子,旧党打击新党就是残忍迫害,新党打击旧党就是被迫反击,难道不是熙宁变法先开始对旧党的迫害吗?书中又说蜀洛朔党纷争,到最后也没看到三个旧党派别各自主张什么,争斗什么,完全就是嘴巴吵架。

  • 5 陆钓雪de飘飘 2024-09-29 12:54:52 山东

    在“元祐更化”的过程中,许多旧党成员还坚决反对废除部分新法。范纯仁同样自熙宁之初起就强烈反对新法,出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还“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元祐时,则极力反对司马光“尽改熙宁、元丰法度”,在役法的兴废问题上针锋相对地与之进行辩论,并且以“国用不足,建请复散青苗钱”。对司马光欲迅速罢免役法、复差法提出异议者还有王觌、吕陶、苏轼、苏辙等人。起居舍人彭汝砺针对将所有新法一概骂倒、武断实行“更化”的情况,更明确地提出了“政无彼此之辨,一于是而已”的观点。诸如此类,实际上都是对一些新法的明确肯定。即令是司马光本人,当哲宗即位不久,他尚未操纵朝政时,也还是承认新法有“便民益国者”,建议“为今之计,莫若择新法之便民益国者存之,病民伤国者悉去之”,尽管他主政之后认为所有新法均一无是处。

  • 4 Takano 2024-12-27 12:51:27 上海

    主观色彩太浓,偏向太明显。 北宋党争之祸,最大原因在于皇权专制,但凡触及皇权稳固,宋代诸帝皆严厉打击。仁宗如此,神宗如此,哲宗如此,徽宗也如此。 不反皇权,则必不能改革。

  • 4 清徽 2025-01-21 00:59:56 辽宁

    很规整扎实,但是研究党争是为了更好地跳出党派分际考虑问题,而不是又将问题全部推给某党。实在难以认同完全地是新非旧,如果这样,与作者所批判的“君子”有何区别呢?再版之时,作者仍然认同自己之前的研究结论,有些遗憾了。

  • 5 右威卫大将军 2024-11-12 13:10:36 北京

    这书怎么到9分的?基本上就是大段大段地罗列史料,缺少分析,莫名其妙就得出了“代表大地主官僚的保守的”旧党不遗余力攻击“代表人民的先进的”新党的结论,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老论调了

  • 3 2024-10-09 09:27:22 江苏

    朋党之争,党争之祸。流毒甚深。目前的粉圈站队学了个十足十啊。学术研究著作,史料翔实,立论清晰。

  • 2 瑾瑜与我 2024-09-28 08:41:29 湖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权利的地方就会有拉帮结派与朋党之争,这一规律好像在什么时候都是有例可循的,只不过时代不同,呈现的方式也就不同。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北宋这一时期朋党之争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可读性很高,有参考性。

  • 2 只能修改一次 2024-10-04 15:54:31 江西

    宋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江山,既乏盖世武功可资立威,又无德泽使四方感化,当权者惴惴不安,于是竭力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异论相搅”便是其中一种使大臣互相牵制的手段,意指蓄意让政见相左乃至怀有宿怨的大臣共处一朝,使之互相攻讦,互相牵制,以便专制君主加以统领牵制,让双方不敢为非。这一手段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内部矛盾。与此同时,宋代谏官职能异化到已不能对皇帝进行规谏,而主要是钳制大臣,制造无端纷扰,最终沦为内部互相攻击的工具。很不幸也很报应,北宋王朝的朋党之争在上述国策的强烈推进下越演越烈,直至金人南下,北宋覆巢。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立场鲜明,挺王倒光。

  • 1 亲爱的桂花树 2024-11-02 22:59:11 山东

    门槛极低,虽然名字看着很学术但是好读。对两宋政治环境比较好奇的人可以入手。 没废话,且每一个推测都有完整的证据展示而且逻辑链扎实。 这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比如在推王安石与守旧派之间的积怨不在于变法后触动其核心利益,而在于变法前。 作者的证据不是寡要无根的虚空之论,而是用吕诲在变法前对王的攻击和濮议时对欧阳修的凶残弹劾对比。若无积怨,不至于此,这八个字,从此看就十分有说服力了。 看得很舒服。

  • 1 冷暖自知 2024-10-29 18:30:55 湖北

    原本唱和的文学挚友,上阵厮杀,明枪暗箭,诽谤,控告,泼脏水,文字狱,无所不用其极,派系斗争之残酷血腥,政治斗争之冷酷无情,可见一斑,看一群文学大家互相诋毁,进而使用各种残酷的手段PK,心中不甚唏嘘。

  • 1 倪希璐 2024-11-06 14:40:56 山东

    说甚龙争虎斗,实则群魔乱舞,他宋不亡没得天理啊!

  • 2 阿禾 2024-11-16 09:27:39 北京

    写得非常扎实,所引史料足以支撑观点,让人心服口服。党争的死结就在于君子小人之论,也是士大夫的癌症,一次次堪比猎巫的“辨邪正”运动,一次次撕裂朝野,直到所有人都意气用事,是非不分。少数理智公允者如范纯仁、陆佃,也难免为各自党派所不容。新党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相比元祐党人,神宗皇帝所代表的皇权才是变法最大的阻碍,也是朋党之争的始作俑者。欧阳修认为君子有党,却不似小人之党,其实君子之党同伐异甚至远超小人之党,因为自以为占据道德优势而缺少反省,更加铁板一块,也更具杀伤力。最令我悲叹的是章惇,他对司马光的驳斥足以让司马光哑口无言,却被宋史抹黑成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不管是否出自投机,曾布确实曾试图让步调和新旧两党,可惜元祐党人早已丧失了理性,只剩下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只能由蔡京和徽宗联手镇压。

  • 1 韧勉 2024-12-26 10:09:14 北京

    作者罗家祥指出。北宋所谓“君子有党”论以“义”“利”之说为其理论依据,将朝野士大夫划分成“君子”“小人”两种类型,尽管此论曾受到宋仁宗的斥责,但这种观念实际上一直潜在地支配着诸多身处最高统治集团的“君子”之朋的政治活动。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旧党”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始于元祐时期的绵延不息的朋党倾轧便与这种简单划线、在政治上无条件排斥异己的倾向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套荒诞不经的朋党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北宋的政治走向,也影响到南宋的政治发展。南宋之初,南宋君臣在金兵的频频打击下惊魂未定,“元祐党人”的后裔仍然是按这一套荒唐逻辑去影响宋高宗和南宋政治。

  • 1 晚来 2024-11-08 14:46:20 湖北

    北宋王安石变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各说纷纭。而本书却以这个关键节点,带我们梳理了从宋神宗宁年间到宋钦宗靖康年间近八十年间的党争历史,到底朋党之争产生的历史是怎样的?产生的原因是为何?发展和演变对北宋政治和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本书都一一做出解答,在北宋政治舞台上的朋党之争现象的危害如实道来。

  • 1 DreamZ 2025-03-09 20:15:29 广东

    这已不是朋党之争,而是党祸了!史料详实,但是大篇幅引用古文资料,又不释义,看着脑壳疼,而且为了论证充分列举资料过多,篇幅过于冗长,感觉没必要。 2025 年第一本书现在才读完,前两个月沉迷网络爽文,要赶紧调整状态多读好书了!

  • 2 不系舟 2025-02-03 14:50:32 上海

    过于主观,未免有虚美隐恶之嫌。论证自己观点,材料选用倾向也十分明显。这种论文可以说本身就是党同伐异的标志,承载本学术派系的研究立场,符合本派系学阀口味。但作为宋史研究的一家之言,也算值得一读。

  • 1 辞南 2024-10-30 02:44:29 福建

    史料较详实,对党争来龙去脉的梳理蛮清晰。

  • 0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24-09-29 12:51:45 广西

    大学问9月新品。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张希清、何冠环、包伟民一致推荐!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