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钟声及其回响 短评

热门
  • 2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04-23 22:43:56

    本书作者大都是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这本论文集汇聚了他们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多篇论文值得一看

  • 1 陆钓雪de飘飘 2021-08-03 18:28:42

    王瑶先生认为,魏晋文人沉湎于酒,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表现了更内在的“对生命的绝望”,而是要追求酒中的“真味”,“饮酒正是他们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对1908-1918年的鲁迅的内心世界的理解。《哀范爱农》三章中的“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是写尽了鲁迅对生命的绝望感的,生与死的问题更是时刻缠绕于心。而同时产生的,又是对生命的“真味”的超越性欲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自我“麻醉”正是内含着“绝望”与“超越”这两个侧面的。而这也是与魏晋文人相通的,甚至会使鲁迅有仍然置身于魏晋时代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贯穿鲁迅一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用“魏晋感受”来概括鲁迅这十年的心境。然后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 1 小城鱼太郎 2016-08-05 17:25:50

    名字起得好,钟声是从红楼响起来的,这些出自红楼的文章多少也算其“回响”之一种。写论文还是扎实点好,武断多致浮泛,狠辣成于谨慎,谢冕那种躁烈蹈空的抒情腔实在无法接受。爱用“实绩”这个词儿的,多半是搞现代文学的,一个猜想。

  • 1 一目 2018-06-27 19:17:40

    有写论文还是有启发性的,但总的感觉还称不上副标题—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不够系统深入

  • 0 Irene_Wang 2019-03-03 12:07:23

    《你的老师们的论文合集》。好东西。

  • 0 ronjackie 2018-02-25 19:08:05

    这本书回响的不只是对五四的驻足瞻仰,同时是对五四众声喧哗传统的复现。年长和年轻学者的观点不停碰撞,交融,甚至对立(如谢冕和贺桂梅),都能让人在走出五四的路上,产生回到五四的幻觉。借用陈老师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后记》中的说法,年长学者们更注重的是史实(谢冕,孙玉石,温儒敏等),娓娓道来,铺陈现场。青年一代则更发力于史识(李杨,贺桂梅,姜涛们),执笔横议,上下捭阖。第三部分的对话虽不是规范论文,但更生动原味,火花也更鲜亮(尤其是李杨和陈平原的)。

  • 0 天琪 2010-01-04 01:30:17

    标记“历史大视野中的五四”部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