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的笔记(7)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少侠

    序 聆听文学的最后目的是回答生活。 再伟大的作品都不应该是供奉在神庙里受人膜拜的神袛,相反,它应该成为个体浇筑自我的基石。 一、 速度:栗子慢慢掉落 一切都在顺从我们变快,我们则被掠夺了耐心。 可是,文学偏偏是从慢里诞生的。 它逼迫我们拾回耐心。 我们对待自己的生活太过草率和轻忽,几乎没有一刻停下来,细数今日的每个片段……《达洛维夫人》居然可以只讲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一天时光!这里面有一种郑重其事的贪恋,...

    2025-06-29 14:07:09   1人喜欢

  • 阿然和阿夭

    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 1.不再是单向度地、枯燥地研读一部作品,而是借由文本这个他者绕回到自己,把自己的经历、想法、困顿与领悟全都慷慨地交付出来。 2.聆听文学的最后目的是回答生活。 我想,再伟大的作品都不应该是供奉在神庙里受人膜拜的神祗,相反,它应该成为个体浇筑自我的基石。同样的,再有价值的作品,也不会如孤木般立着就能够释放其全部魅力,只有将其放置在整个文学传统乃至思想传统之林中,加以千百部其他作品的...

    2025-01-17 16:44:42   1人喜欢

  • 真常应物

    想来,文学的魅力正在于使一个放慢乃至凝固的瞬间里饱含了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所有可能。 读文学作品首先读到的,应该是自己——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想象,自己个性化的输出。或者说,文学阅读与批评 的唯一标准应该是生命本身。面对任何一部作品,首先问 的都不必是“作者想说什么?”,而是“作品与我发生了怎样的关系?”——解惑与困惑,都属于关系的一种。 也就是说,徘徊与漫游是一种惩罚,是一种永不得被纳入主流结构的拒绝...

    2025-01-02 18:34:52   1人喜欢

  • 多默 (veritas liberabit vos)

    很多时候,我也会被问到译本选择的问题。冒犯地说一句,我总觉得如果我们不是做翻译研究或者传播学研究,任何一个译本其实都差不多,我相信每一个经典译本也都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结果,也都有其个人特色。逮着一部译本中的误译抨击个没完,无非是傲慢与自负,毕竟译者译对的地方总是更多的。任何对翻译或者语言稍有了解的人也许都会同意,没有翻译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再伟大的翻译也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翻译的困难不仅...

    2024-12-06 16:41:00   1人喜欢

  • 昭昭陆陆

    "面对赞歌的警惕是一个文明成熟的标志之一,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2024-11-19 14:00:04   1人喜欢

  • 晃悠

    Ø 近代也有一些作家喜欢突出这种连续动作之中的无稽性和不可解性。 Ø 让行动的连贯变成思考的流动,是现代意识流小说对传统作品最大的颠覆和改变。 Ø 现代意识流小说中,思与行的断裂是永恒的,大段延绵的思绪必然以行动的中断为代价。 Ø 刹那之思与漫漫缅想构成了小说水面之下两股速度与压强不同的水流,彼此交错。 Ø 在个人伦理生活的核心,仍然存在某种不确定性,它需要得到尊重,内心的秘密是不可侵犯的,不...

    2025-06-22 11:23:15

  • 白河

    可是,文学偏偏是从慢里诞延生的。 纳博科夫有一篇令人惆怅的小说叫仁意》。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个雕塑家,被塑造成了一个软弱被动的形象,他正经历着一桩失败的爱情,对方嘲弄他,背叛他。男人本来约好了要与女人好好谈谈,可是久等她却不至,站在柏林城墙下两根孤零零的柱子中间,男人终于决定结束等待,他甚至告诉自己:我想从你身上找到的欢乐也不一定只隐藏在你身上呀,世间万物都有呀,这就是“仁慈”嘛。他坐上有轨电车回...

    2025-05-10 10:09:55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

>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