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看尼采和叔本华的作品(所有作品)之前还是看看季羡林先生有关古印度与佛教研究的书,会有很大帮助,真的,否则我们读翻译成中文的尼采的作品永远都不知道尼采到底在说什么。。。请相信我。。真的!~
因为尼采和叔本华都受印度佛教影响很大,尼采也曾经说过,他要做欧洲的佛陀。关于大陆版的翻译,在我看来,最近十年中的进步仅仅是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改成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已。。。读音跟德语的相近了一些而已,而已!~ 关于翻译,呵呵,说起来,2009年新出的版本除了比原先版本的注解多了,繁杂了,同样的谬误却丝毫没有减少,比如说,在前言中说道:“你看,扎拉图斯特拉走路(下山)的样子多像个舞蹈者啊……”这个“舞蹈者”,其实是来源于古印度语(现在印度语读作رقص)它的读音近似于“溏璀”,事实上,尼采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用“舞蹈者”这个词,是因为尼采很清楚在德语里“舞蹈者”这个词所指的最源头的意义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修行用的‘无上瑜伽’,是某一类“佛印”(佛的手印、语言),也就是修行的人与智者、觉者沟通用的语言。(印度佛陀的修行中没有神的概念,佛是经过修炼得道的人)。所以后来“溏璀”在整个欧洲的字母语种中被定义成“舞蹈”(者),也就是英语的“dance ”,法语的“danse ”,德语的“Tanz”,俄语的“танец”,这其中,俄语和德语的“舞蹈”虽然在读音上清辅音“T”浊化成了“D”,但是打头的字母仍然跟印度语一样,是“T”发音的。也就是说,它们都继承了古印度语رقص“溏璀”的读音。。。另外,尼采在后来说到扎特拉斯特拉要向人们表演“绳索上的舞蹈”,其实这个“索上舞者”应该译作“持戒者”或“禁欲者”,而“表演”这里也应该译作“展示”。也就是说,扎拉图斯特拉要向人们展示而不是表演,他要向人们展示一个持戒者是如何修行的。。。
以上是小生阅读季羡林先生作品再对照尼采的作品总结出的一点点心得,望同伴们共勉、指正。。。
中国大陆所有的翻译版本都不考究,雷人啊。。。
|
最赞回应
就当时的西方对佛学和印度教的粗浅理解,尼采估计不会完全搞懂佛陀本人的意思。尼采很多方面是一种借助佛学等东方思想促进西方哲学思考的一种发展。
mark
就当时的西方对佛学和印度教的粗浅理解,尼采估计不会完全搞懂佛陀本人的意思。尼采很多方面是一种借助佛学等东方思想促进西方哲学思考的一种发展。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