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可能越早意识到情绪的传染性,对待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选择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负面的情绪和意识就像细菌,一点点蚕食人的意志,直到有天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周围人的样子。前几天看到有人夸高共情力,其实当代高敏高共情更像curse而不是blessing,不是内心强大到无坚不摧,这两样最好都不要沾。
典型的心理学著作,但对社会学很有用。事实上,如果忽略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成果,社会学只能是死路一条。译笔相当有特色。
读完了 还不错 以为是鸡汤哪知道还是很严谨的 大意就是人们不是孤立人 总是受到周围情绪感染 很多决策看起自主独立其实都会受周围影响 人对于亲近认可之人最容易受感染 一定情境下保持反感染能力很重要
1.刚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希望深入了解一下,因此阅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快速相识的过程。我总感觉“情绪传染”这个翻译不是特别贴切,书中列举的一些研究和案例,其实超越了“情绪”的概念范畴,有的案例应该说探讨的是对“知觉”、“感觉”或“感受”的感同身受和“复制+传播”过程,情绪一词所能够指代的内涵没有书的案例丰富。 2.作者引用了不少传统和当代文学作品作为论据,这种论证方式对于现代学者来说可能只能作为某种间接证据。但我倒觉得这种论述形式挺吸引人,既有正儿八经的实验研究,也有引经据典的文本追踪。 3.人们确实应该认识与了解情绪传染的存在并在生活中权衡它的利弊。研究和正视人类情绪的价值、表现和影响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人的某些观念和反应不是神的授意,而是具有规律可循的“生物精神状态”。
内心的疫情谁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想起小学时在百科全书中看到的“从众心理”和“集体癔症”,对于“情绪传染”有了更进一步的推想和理解。人在和其他人的互动当中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其他人的动作、表情、情绪,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处境,付出最少的沟通成本,获得最大的沟通受益。同时,这个“本能”也会使我们承受不必要的身心负担,更有甚者被别有用心之人设计利用。但是很多问题只要被察觉就扬长避短,这本书通过众多实验在做的就是让人察觉问题,从被问题控制到控制住问题。
通过众多观察、证据、实验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分析情绪传染的机制、特点和启示。通篇竟未提到镜像神经元,是否应从脑科学、进化心理学等更多角度加以研究和探讨?
以为会更结合实际一点 没想到基本是纯理论的…类似百家衣把很多其他人的观点和实验结论缝成一本书 提出的观点没什么特殊的看完跟我原有的认知基本一致 所以也可以说是没什么收获吧。建议可以先看最后的总结部分把握一下全文的脉络
全是文献 缺少实际意义
本书试图收集多来源和多学科的证据以证明存在情绪传染现象。 人们面临一种内在的不一致性:一方面,人们能以惊人的速度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因此他们也能以惊人的程度对他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人们似乎又未意识到社会交往中情绪传染的重要性,也未意识到自身能多么迅速和彻底地追踪他人的情绪表达。
20241221
认识到情绪易传染就够了。
不止是病菌,情绪也会传染,不论好坏
一般,正常。主要说的的是人在日常接触中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面部,声音,姿势,动作等情绪行为。论述哪些人有情绪传染的能力,哪些人易受感。比如注意力,关系,能察觉,能反应的人能被感染。女性比男性非言语理解强,因为她们外化者居多。感受—表达—抵抗,是能强有力沟通者的特征。强烈建议阅读前面总序,会有点小收获。
原来我们承受了那么多
你笑,则世界与你同笑😊
> 情绪传染
19 有用 Мэй 2024-10-14 17:25:36 德国
可能越早意识到情绪的传染性,对待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选择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负面的情绪和意识就像细菌,一点点蚕食人的意志,直到有天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周围人的样子。前几天看到有人夸高共情力,其实当代高敏高共情更像curse而不是blessing,不是内心强大到无坚不摧,这两样最好都不要沾。
7 有用 猪柳蛋麦满分、 2024-11-01 02:50:01 湖北
典型的心理学著作,但对社会学很有用。事实上,如果忽略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成果,社会学只能是死路一条。译笔相当有特色。
6 有用 千鸟欢喜天 2024-11-10 17:05:06 广西
读完了 还不错 以为是鸡汤哪知道还是很严谨的 大意就是人们不是孤立人 总是受到周围情绪感染 很多决策看起自主独立其实都会受周围影响 人对于亲近认可之人最容易受感染 一定情境下保持反感染能力很重要
2 有用 oksir 2024-11-28 21:55:42 江苏
1.刚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希望深入了解一下,因此阅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快速相识的过程。我总感觉“情绪传染”这个翻译不是特别贴切,书中列举的一些研究和案例,其实超越了“情绪”的概念范畴,有的案例应该说探讨的是对“知觉”、“感觉”或“感受”的感同身受和“复制+传播”过程,情绪一词所能够指代的内涵没有书的案例丰富。 2.作者引用了不少传统和当代文学作品作为论据,这种论证方式对于现代学者来说可能只能作为某种间接证据。但我倒觉得这种论述形式挺吸引人,既有正儿八经的实验研究,也有引经据典的文本追踪。 3.人们确实应该认识与了解情绪传染的存在并在生活中权衡它的利弊。研究和正视人类情绪的价值、表现和影响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人的某些观念和反应不是神的授意,而是具有规律可循的“生物精神状态”。
4 有用 - 2024-11-13 14:41:15 浙江
内心的疫情谁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0 有用 阿梦 2024-10-29 23:21:42 浙江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想起小学时在百科全书中看到的“从众心理”和“集体癔症”,对于“情绪传染”有了更进一步的推想和理解。人在和其他人的互动当中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其他人的动作、表情、情绪,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处境,付出最少的沟通成本,获得最大的沟通受益。同时,这个“本能”也会使我们承受不必要的身心负担,更有甚者被别有用心之人设计利用。但是很多问题只要被察觉就扬长避短,这本书通过众多实验在做的就是让人察觉问题,从被问题控制到控制住问题。
0 有用 Denzel 2024-12-02 22:20:16 北京
通过众多观察、证据、实验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分析情绪传染的机制、特点和启示。通篇竟未提到镜像神经元,是否应从脑科学、进化心理学等更多角度加以研究和探讨?
0 有用 RaSku 2025-02-01 21:10:43 浙江
以为会更结合实际一点 没想到基本是纯理论的…类似百家衣把很多其他人的观点和实验结论缝成一本书 提出的观点没什么特殊的看完跟我原有的认知基本一致 所以也可以说是没什么收获吧。建议可以先看最后的总结部分把握一下全文的脉络
0 有用 恣意💕 2024-12-07 16:16:27 四川
全是文献 缺少实际意义
0 有用 杲朹 2025-02-04 07:42:55 福建
本书试图收集多来源和多学科的证据以证明存在情绪传染现象。 人们面临一种内在的不一致性:一方面,人们能以惊人的速度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因此他们也能以惊人的程度对他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人们似乎又未意识到社会交往中情绪传染的重要性,也未意识到自身能多么迅速和彻底地追踪他人的情绪表达。
0 有用 戒言 2024-12-21 23:56:06 山西
20241221
0 有用 Creative 2024-11-15 11:55:48 广西
认识到情绪易传染就够了。
0 有用 酈 2025-02-18 18:10:04 北京
不止是病菌,情绪也会传染,不论好坏
0 有用 郁闷的帅 2024-11-03 17:05:37 四川
一般,正常。主要说的的是人在日常接触中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面部,声音,姿势,动作等情绪行为。论述哪些人有情绪传染的能力,哪些人易受感。比如注意力,关系,能察觉,能反应的人能被感染。女性比男性非言语理解强,因为她们外化者居多。感受—表达—抵抗,是能强有力沟通者的特征。强烈建议阅读前面总序,会有点小收获。
1 有用 🍬一颗糖果 2024-11-14 16:01:47 河南
原来我们承受了那么多
2 有用 默默 2024-12-02 22:43:14 广东
你笑,则世界与你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