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视大众 短评

热门
  • 18 祝羽捷 2024-11-11 10:20:45 上海

    斯洛特戴克通过考察“蔑视”与“差异”这两个概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在文化和政治进程中的暧昧与矛盾。大众的主体地位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大众的崛起推动了民主化和启蒙进程,将其视为政治和文化进步的象征。然而,大众的“主体化”是一种半成品,其形态在卡内蒂的分析中被描述为一种“伪解放”。大众虽似乎是历史的主人,但其主体性被媒体和娱乐所瓦解,形成了一种“原子化”的个体主义,大众的存在因而呈现出一种空洞的力量。随着民主和大众文化的扩展,传统的“差异”逐渐被抹平,尤其是在身份认同的层面。现代化解构了贵族和平民、神圣与世俗等差异,通过“人为制造”的方式重新塑造认同。这种抹平差异的过程并没有真正消除不平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新的社会分裂和冲突。

  • 14 房间里的大象 2024-11-17 18:26:30 奥地利

    副标题的Versuch不是“实验”,而是“(理论的、探索的)尝试”的意思,完整翻译应为“试论现代社会的文化斗争”

  • 14 甜鬼❤ 2024-10-10 12:16:20 安徽

    对于庸众,该骂(批判)就骂(批判)

  • 9 木纹 2024-11-09 16:46:59 北京

    斯洛特戴克批判的并非不言自明的大众,而是差异化的非差异性,或者说,一种同质化(即使披着差异的外衣)。

  • 6 匡轶歌 2024-11-29 19:20:13 河南

    辛辣,毒舌,体量轻薄,质地浓缩。从蔑视谈大众,从大众解析蔑视,从哲学谱系角度围绕此议题进行了一番梳理与综述,因而时时犹如左右手互搏的游戏。某些今日看来或许不再新颖和具前卫性的观点,也用一种几乎“不说人话”的方式,阐述得更刻薄、别致和生动。但即便在当下的互联网媒体时代,这些洞见仍未过时。好些段落读得笑出声来,28~33页,若不是作者指名道姓,谁分得清是在骂希特勒还是骂川普与川粉?今日的大众,不仅取缔一切先验的垂直差异,推翻纵向的等级制,打倒权威,鄙视精英主义,甚至也嘲弄专业主义,所谓每人成名5分钟。然而我们自坐书阁之内,便以为由此能脱离或自外于大众,又是多么痴心妄想、一厢情愿,总有一款集体属于你。所以最后作者寄希望于艺术的功效与努力,显得何其迂回曲折、小心翼翼,在绝望的尴尬中找补得让人心疼。

  • 4 zbe599 2024-12-09 18:54:18 上海

    读选文,管窥译文之烂。

  • 2 月下黑 2024-12-11 21:12:53 内蒙古

    当你蔑视那些所谓的“凡夫俗子”之时,那些凡俗夫子也在反过来蔑视你,你觉得自己道德情操高尚,那些人不过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殊不知,在他们眼里,你也不过是个傻瓜。直到某一天,我们恍然发现,原来过往所追寻的“光辉”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 2 陆钓雪de飘飘 2024-11-17 17:38:39 山东

    海德格尔在“常人”的模式中狡猾地唤醒了“此在”,使每个个人无一例外地参与到对最初有效的结论的蔑视中:我们总是被基础已经掏空了的他人瓦解到这种程度,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找到我们“自己”的存在。剥离自我发生在每一次激起本真性和个性之前。在这些前提下,可蔑视性必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之物出现,它烙印在此在的身上,因为它最初只能是与腐烂的他者一起的腐烂的共在。在常人自我中,庸俗的他者曾经优先于“本真的”自我,它可以变得几乎是高贵的。因此,人们在一开始就无法不轻蔑地生活,不可能不以常人的方式生活,不可能不分散地生活在无人的独裁中,因为目前每个人都只作为常人来到自己身边,而且通常都会保持这样。然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努力的重点是为转入非可蔑视性、转入激进的并且实际是高贵的生存做准备。

  • 1 把噗 2024-11-11 14:53:21 北京

    大众:有区别的无差异性

  • 1 扭腰客 2024-11-21 15:46:57 上海

    精英之间的私底下聊天,对大众都是直呼“傻哔”的,且对大众没有任何同情与怜悯,这一点他们早就达成共识了

  • 1 非虛構 2025-05-08 12:45:06 北京

    大眾文化的前提是所有使自己變得有趣,使自己比別人更好的努力都歸於失敗,並且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教條就是,我們只有在我們的差異並不構成差別的前提下才會讓彼此有差異。大眾負有義務。一個簡單的提醒顯示了為什麼現代性要依靠無差異性:如果我們的差異來源於先驗性,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自己被上帝或自然界客觀而規範地區分為高等和低等,那麼我們的差異就會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能發現它們,尊重它們,鍛鍊它們,抬高它們;只有撒且教徒反抗宇宙眾生和層級世界的客觀秩序,並且由來已久。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是中世紀所固有的,對於資產階級古典主義時代來說依然是理所當然的。古代的等級社會需要本體論的預製規範,以解決其等級制度和排斥現象。然而現在,在經歷過平等和一切皆可重塑的偉大變革之後,我們希望並應當在我們的差異面前存在。

  • 1 Ainy 2025-02-03 21:19:38 湖北

    德国哲学家的大众观点,五个部分包括人群之黑、蔑视、双重伤痕、人类学差异、大众同一性。坦率地说,除了那些哲学家的名字(如马克思、黑格尔、尼采等),其他的都没看懂:想说明啥?翻译的原因吗?pdf

  • 1 刀叢中的小詩 2024-11-21 23:22:00 北京

    《蔑视大众》——这本书蔑视得不是大众,而是平庸,他挑衅了“站队思想”和“从众心理”。很早的时候我就认识到了,控制一群人比控制一个人更为容易,不信,让他们抢盐好了。他认为江河日下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无数个人无组织的无能为力变成大多数人有组织的自我放弃”——他的愤懑和激昂,源于人性的集体沦丧。

  • 1 X.N 0131 2024-11-21 18:26:35 江苏

    斯洛特戴克延续了卡内蒂对“大众”的批判传统,而不像诸如约翰·凯里之流,站在预设的大众的政治正确立场上的偏执批判,其中对“垂直/水平”与“差异性弱化”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在斯洛特戴克看来,现代民主的陷阱在于为了提倡“平等主义”而拒绝本质的、自然的、发现的差异,再用人为制造的差异来代替,从而将垂直差异转化为水平差异,允许大众在“差异化的无差异性”这种中性空间中降格,保持一种低度尊敬的状态。看似稳定,却恰恰由于价值的频繁重估与标准的消融而造成社会的仇恨与嫉妒情绪的显现。基于此,他仍寄希望于艺术,主张重新恢复规范意义上的文化,调整价值弱化的问题,流露出捍卫艺术的真诚立场。

  • 0 小波福娃 2024-11-20 23:42:54 江苏

    对卡内蒂的解读很有趣,犀利之处不少,晚点补评

  • 1 Arcadian☀ 2024-12-01 15:49:19 重庆

    “理解一切说穿了就是蔑视一切。去垂直化的时代开始的标志在于,人们总是寻找下面的人。”

  • 0 蓝阕 2024-11-28 00:25:28 浙江

    否定了垂直纵向的人类本质差异之后,大众社会的横向差异被定义为建构的、可随情况不同修订的无差异性的差异,即同一性。蔑视的情感体现在卡内蒂的“黑色人群”、尼采的“末人”、海德格尔的“常人”或流行的“乌合之众”等零散段落中。民主优先于艺术的时代既造就了这个时代文化的丰富多彩,又无法遏止内在规范的缺失,当然,斯洛特戴克仍寄希望于艺术寻回更优的差异性。

  • 0 Kynicism 2024-11-12 18:45:05 四川

    讲座成书。串联起了《欧道主义》与球域学。前两章偏向于政治哲学,到了后面转向了对停滞的“现代统一帝国”的批判。

  • 0 不佞佞佞 2024-11-17 13:12:27 北京

    证明了一条政治学脉络的谱系,如今的适用性霍布斯-斯宾诺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

  • 0 tiva 2024-12-14 10:42:06 广东

    关于所谓“有区别的无差异性”的演讲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