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写作意义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有一个“火鸡理论”,说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上午11点来给它们喂食。其中一名聪明的火鸡观察到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出现例外,于是它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早上11点,就有食物降临。 它在感恩节早晨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早上11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他们都捉去杀了。

这只火鸡主观地以为自己掌握了命运的本质,可以按照经验预知会发生些什么,但它忽略了所在的环境,毕竟相比于它们,农场主更有发言权,而火鸡的价值在农场主看来就是长大后被吃掉。
我们自己的经历又是如何呢?
从家庭传承的为人之道,从学校学来的科学知识,从经历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一种无所不能的掌控感,似乎我们已经可以明了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于是有了教书育人,著书立作。这本无可厚非,但若持有舍我其谁,独自尊大的态度,则必会一叶障目,作茧自缚。人自诩万物之灵长,其关键在于思维的发展,人的体力不及猛虎,速度不如猎豹,嗅觉听觉弱于猫狗,但正是因为思维的发展,使人能够制造工具,运用能源,从原始火种,到蒸汽机到内燃机,到核能,一步一步征服这个所在的世界。但我们真的征服了这个所在的世界吗?人体与菌群共生,人体共生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人与光合作用的植物不是驾驭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我们对这个所在的世界进行着改造,而更主要的是适应,力求与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和谐相处。
思维成就了我们,也限制着我们。思维之外的未知让人恐惧,也让人神往,而只有不断地突破原有思维限制才能更真切地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不是在主观世界中规定客观存在,而是站在更高维度看到所发生的事件,则会发现,所谓的铁律也只不过是高维存在的随意之作。我们虽不是火鸡一般任由更高级生命体摆布,但没有人能够跳出所在环境的影响而随心所欲。《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矩”就是所在环境的法则。我们在不断探索“思维之外”的过程中,发现了认识上的局限,而不再妄想自己是掌握法则的人,存留的只有对自然的敬畏。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范式的概念。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而“范式转换”会导致科学革命,但这需要突破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基础、勇敢的探索;需要对原有范式的尊重、继承与发展;需要能够在发现“例外”和涌现灵感的时候,提出新的想法;更主要的,需要赢得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可。
超越原有思维是不容易的,无论是那只聪明的火鸡,还是科学工作者,都需要大量总结之前的经验,并加入对新发现的认识,甚或在更高维度回望自我,领悟存在的意义。带着对探索的兴趣、对生命的敬畏、对知识的尊重、对经验的信赖,我怀着共同探讨的信念,写下了关系场理论的内容,只望可一探思维边界,见自然规则之踪影。若能以此发展出新的范式,实为梦想成真。
《关系场引论》引入了场概念,并假设关系场是五维的存在,而生命体是四维的存在。当我们可以从五维场的视野中看到四维生命体所发生的事件,这种高维度视角自然可以获得更接近真实且全面的信息。从而使生命体得到革命性的发展。一如火鸡从农场主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命运,这不仅仅是角度不同,而是进入更高纬度的一种探索,这是范式的转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