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生在一刹那间改变。
你坐下来吃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
2003年圣诞节前的几天,狄迪恩的女儿因全身感染紧急住院。新年夜前一晚,她与丈夫约翰从医院看望女儿回来,坐在桌边准备用餐,突然间约翰心脏病发作倒地。短暂的一瞬,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
这部破碎而又拥有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在丈夫去世后一年间的种种“奇想”,讲述至亲离世的痛苦和无助、内心排山倒海的情绪浪潮。她打乱线性的叙事,展开嵌套在一起的过往片段,进入记忆的旋涡,以此向陪伴半生的爱人及挚友告别,也向自己生活过的那个时代挥手作别。
“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
“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
有些痛苦无法解释,人总要走过生活中的最低点。
☆ 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人生在一刹那间改变。
你坐下来吃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
2003年圣诞节前的几天,狄迪恩的女儿因全身感染紧急住院。新年夜前一晚,她与丈夫约翰从医院看望女儿回来,坐在桌边准备用餐,突然间约翰心脏病发作倒地。短暂的一瞬,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
这部破碎而又拥有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在丈夫去世后一年间的种种“奇想”,讲述至亲离世的痛苦和无助、内心排山倒海的情绪浪潮。她打乱线性的叙事,展开嵌套在一起的过往片段,进入记忆的旋涡,以此向陪伴半生的爱人及挚友告别,也向自己生活过的那个时代挥手作别。
“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
“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
有些痛苦无法解释,人总要走过生活中的最低点。
☆ 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狄迪恩代表作,记录人生卷入漩涡的“奇想之年”,对抗失去和遗忘。
☆ 坦诚书写失去至亲的丧恸,毫无保留地觉察、剖析自我,脆弱、挣扎,又锋利如刀。
☆ 用文字穿透人类共通的创痛,在没有道理的生活中建立秩序,在失序的人生中保持清醒。
☆ “真实是抵御逆境最好的方式。”鲁豫、蒋方舟、简里里、张之琪推荐。《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费兰特、《芭比》导演格莱塔挚爱好书。
☆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 法国美第奇文学奖非虚构大奖 | 《纽约时报》《卫报》21世纪百部佳作
狄迪恩文笔精湛,揭露悲伤的深邃。她用惊人的坦诚以及敏锐的才智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故事变成所有人共有的故事,呈现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
——美国国家人文奖章颁奖词
一次对个人恐惧和丧亲经历的准确、坦诚而具有穿透力的记录,作者勇敢地说出了事实。
——《纽约时报书评》
我想不到比《奇想之年》更适合我们需要的作品了,我无法想象在没有这本书的情形下死去。
——约翰·莱纳德(美国知名评论家)
《奇想之年》充溢着令人震惊的直率和打动人心的细节,是一次对失去和悲哀的难以磨灭的描写。
——角谷美智子(普利策评论奖得主)
这既是一本沉思死亡的书,也是一份对当代社会如何处理死亡(或者说漠视死亡)的观察。
——《西雅图时报》
在这样两本相当惨烈的书里面,你根本听不到她的那种哭天喊地,她的关于悲痛的描述恰恰是很多的细节特别的动人。
——鲁豫
她让我知道真实是抵御逆境最好的方式,能让人在混乱中依然保持清醒。
——蒋方舟
奇想之年的创作者
· · · · · ·
-
琼·狄迪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美国作家、记者,生于1934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世纪60年代步入文坛,以出色的小说、剧本、杂文和文学性新闻写作奠定了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奥巴马称她为“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
2005年,琼·狄迪恩凭借《奇想之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为对美国文学具有卓越贡献的作家颁发的年度奖章。2013年,美国政府授予琼·狄迪恩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妈的,”约翰合上书,对我说道,“以后别跟我说你没有写作的才能。这句话是我送你的生日礼物。” 我记得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 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它们的湿润。 回顾往事,这便是我的预兆、我的信息,那提早而至的降雪,那份没有其他人可以送我的生日礼物。 约翰的生命还余下二十五个夜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6页 -
我认识的许多人,无论他们身在纽约、加利福尼亚还是其他地方,都共享着一种习惯,他们都倾向于做最好的打算。他们都全然相信电话号码的力量,这些号码就在他们的指尖,拨出去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医生、巨额捐献人,以及能够在政府或者法院帮忙疏通关系的人。彷佛这些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上天入地。他们掌握的电话号码无人可比。就我自己的大半人生而言,我也共享了这种核心的信念,觉得我有能力控制各种事件。如果我的母亲突然在突尼斯发病住院,我可以安排驻突尼斯的美国领事给她带去英文报纸,并安排她搭乘法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去巴黎和我的兄长碰头。如果金塔纳突然被困在尼斯机场,我可以联络英国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并让她搭乘该航空公司的航班,去伦敦和她的表亲碰头。然而在某种层面上,我始终都有所恐惧,因为我生而忧患,担心人生中的某些事件会超出我的掌控和处理能力。有些事你只能任其发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奇想之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奇想之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0 条 )


我一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明白“奇想”是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文首发在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Please help me to die...help me live to die.” 我在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学术讨论会上。我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分享的学习小组。我右手对面的的心理治疗师忽然说,她曾有一个来访者来的时候已经93岁了,这个老人坐在咨询室的... (展开)


死亡与丧恸、爱与幻觉的一场心灵动荡

The Reading Response to Didion's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新星出版社 (2017)8.2分 3317人读过
-
Knopf (2005)8.2分 570人读过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年6月)7.5分 642人读过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0401)7.7分 9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新经典2025 (新经典)
- ╚2025阅读明细╗ (深夜球迷)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5 (普照)
- 2027to read list (星球碎屑拌玫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奇想之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南国的小伙子 2025-05-18 23:09:51 美国
Beautifully written
1 有用 深夜球迷 2025-03-12 21:10:57 江苏
4.0你只失去了一个人,仿佛整个世界荡然无存。(新经典这个方壳精装真不错,统一开本放书柜肯定漂亮)。
0 有用 寺丙赛 2025-07-01 17:11:06 福建
理性的分析失去是对丧恸的惩罚,在思念坍缩之前,请克服引力,最后一次发光
2 有用 歩道橋 2025-04-17 10:34:50 江苏
狄迪恩在丈夫去世后,以“奇想”的方式讲述自身的痛苦和各种复杂的情绪。整本书的叙述偏碎片化,夹杂着回忆和想象,阅读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0 有用 野蠻稻間 2025-04-27 18:09:55 浙江
菲利普•阿里耶斯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过一系列演讲,后来集结成册,书名为《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从中世纪到现在》。他写到,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了一场革命,改变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他写道,“在过去无处不在,人们对它如此熟悉,如今却要被抹除,终将消失。它变得越来越不体面,越来越受到忌讳。”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杰弗里.戈雷曾在他出版于一九六五年的著作《死亡、丧... 菲利普•阿里耶斯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过一系列演讲,后来集结成册,书名为《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从中世纪到现在》。他写到,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了一场革命,改变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他写道,“在过去无处不在,人们对它如此熟悉,如今却要被抹除,终将消失。它变得越来越不体面,越来越受到忌讳。”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杰弗里.戈雷曾在他出版于一九六五年的著作《死亡、丧恸和哀悼》中描写了这种对公开哀悼的排斥,认为它源自一种新的“伦理义务,要求人们享受生活”,它也源自一种新生的“规则,要求人们不能妨碍他人的享受”。他观察发现,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当今的趋势“是将哀悼视作一种病态的自我放纵,而整个社会更加赞赏那些将丧恸完全隐藏起来,使外人基本上无从察觉的丧亲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