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0eb8a0100ieuw.html
这几天在看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越往后看越有着“快乐并痛着”的感觉。
我快乐,因为我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研究立场和理论起点,塞托的逻辑符合我的立场和起点,所以,我可以从我的起点开始介入他的逻辑,从而不紧不慢地随他一起开始阅读的“行程”(行程一词是他视为核心概念的词汇)。在此行程中,我承继之前的那个我并开启未来的可能。
将塞托归为后结构主义者未尝不可,但我更愿意视其为一位现象学者。我们可以将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都看作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我一直认为,前者是建设的,而后者是消解的。我循着塞托的行程深一脚浅一脚地实现我自己的步行方式(和行程相关,步行也是塞托的核心概念之一)。因为我和塞托的起点和方向一致,所以阅读的“行程”中我用身体(physically)察觉快感。
然而,我不得不说我也痛着,这种痛苦来自阅读行程中酣畅淋漓感觉的缺乏,因为我从头至尾在同艰涩的翻译语言作斗争,有时候我几乎要忘记我这次行程的意义和目的,很多次我都在竭力搞懂某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几乎要忘记塞托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核心观点了。无法责难翻译者,对于文化,对于由言语结构组成的文化来说,翻译本身实在是太无力了。
我想,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涉入和塞托相关的理论积累的阅读者,这样的一本书基本会让他们丧失阅读的信心。事实上,这种丧失阅读信心的事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曾经有一位硕士毕业准备考博者对我说:“书上的字我个个认识,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位老兄今年已经成功地考上了博士,不知道现在他是否已经能够将字串成意义了。
很多人(包括很多硕士和博士)一开始看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一些著作,几近天书。我猜想大致也就是两个原因,其一,对于所要阅读的文本缺乏相关理论积累;其二,翻译语言本身的艰涩。就此状况,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应对方法。一种是开始对此类著作口诛笔伐,无外乎西方东西本土化是如此的水土不服,先了解了解本族文化的精髓之类。这类口诛笔伐者中实在不排除从来就没有看懂过一本此类书籍;一种是开始硬啃,理由是就不相信自己受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还有看不懂的中国文字。当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这第二种处理方法最终形成的悲剧性,到最后他可能会一触及这类文本就头晕目眩直至呕吐;还有一种是先阅读易懂的,或者从研究这些著作的国人所写的自己看得懂的论文中找些脉络。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增强阅读的信心,而可能产生的弊端其一是以讹传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太庞杂了,多数是为了生计产生的结果,谁又能保证你没有吃到毒药呢?),其二则是使自己丧失了思想的力量,后者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可怕的。
于我,以上三条路径我都有意识地避开了,我先读顺(未敢说读通)西方思想史,包括哲学也包括社会学。在这一前提下去阅读专著,非但绝不至于谬以千里,而且能够用自己的积累和思想敞亮翻译语言的晦涩。
所以,我读《日常生活实践》,快乐并痛着。
【转载】如何阅读艰涩的西方学术著作中文翻译本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难道作者名不该翻译成“德塞都”(de Certeau)吗?(风含翠筱)
这书的翻译怎么样啊(WUKONG)
我想知道,这本书的翻译看懂这本书了么?(mlln)
公交车上的读后感(木板机器人)
简介和目录(西西)
写的好
读introduction的部分我就已经读哭了……说的真好,就是我所想的……现在论文需要这本书,希望能够给力~于书,于我。
每天在地铁公交上读这本书,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些书上说的内容,整齐划一的城市和线路,顿时充满了灵感。艺术的超越产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会填充不同的生活智慧,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养料。对自己眼前、身边的东西不抛弃不放弃,生活的顿悟自然降临
“我先读顺(未敢说读通)西方思想史,包括哲学也包括社会学”
————————————————
您说的太泛指了,烦请推荐入门书。谢谢哈。
LS, 注意我是转帖的,你要到原文地址去留言作者才有可能看到才有可能被你“烦请”到哦~~
感觉这种书只能看原文。。中文看的想哭。看原文还有一个好处是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中,可以很轻松的接轨国际。。。
我觉得他是情境主义者,或是心理地理学者
心声……
这本书的英译本也是让人想哭的那种。所以,不是译本的问题,是作者的问题。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