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漫长数字时代的游戏与政治
原作名: Uncomputable: Play and Politics in the Long Digital Age
译者: 李逸帆
出版年: 2025-1
页数: 300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5284465
内容简介 · · · · · ·
《战争游戏》| 编织图案 | 黑箱理论
▶穿越计算的前世今生
数字与虚拟的生死较量
▶分散于历史各个角落的故事以奇妙的线索串起
▶科幻般的另类科技史指出现实的另一条路径
❉加洛韦在这本书中穿越计算历史中的不可计算遗迹,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计算与数字媒介历史事件,展现了计算 兴起于世的成与败。
❉加洛韦聚焦于“可计算”与“不可计算”, 解释了计算如何产生或无法产生。从手工织机编织的复杂图案,到可计算生物体,再到《战争游戏》与黑箱理论,他锚定了计算历史中的一些关键结点,解释了某些看似过时的技术的深远影响。本书也对在漫长的数字时代后依然无法被计算的部分进行了反思。
---------
《不可计算》涉及“控制论假说”,即世界如何被框定为一个“系统”,而人类如何成为其中的“主体”。这一缓慢的革命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交流、生活和工作方式。这本书不仅成功地将批判理论...
《战争游戏》| 编织图案 | 黑箱理论
▶穿越计算的前世今生
数字与虚拟的生死较量
▶分散于历史各个角落的故事以奇妙的线索串起
▶科幻般的另类科技史指出现实的另一条路径
❉加洛韦在这本书中穿越计算历史中的不可计算遗迹,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计算与数字媒介历史事件,展现了计算 兴起于世的成与败。
❉加洛韦聚焦于“可计算”与“不可计算”, 解释了计算如何产生或无法产生。从手工织机编织的复杂图案,到可计算生物体,再到《战争游戏》与黑箱理论,他锚定了计算历史中的一些关键结点,解释了某些看似过时的技术的深远影响。本书也对在漫长的数字时代后依然无法被计算的部分进行了反思。
---------
《不可计算》涉及“控制论假说”,即世界如何被框定为一个“系统”,而人类如何成为其中的“主体”。这一缓慢的革命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交流、生活和工作方式。这本书不仅成功地将批判理论与数字媒体结合起来,也描绘了可计算与不可计算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哈尔·福斯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在这一以数据捕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计算和资本逻辑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化为特征的历史时刻,加洛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呢?通过艺术、人文和科学领域的案例研究,《不可计算》展示了历史的另一种路径。——特雷弗·帕格伦(美国艺术家)
不可计算的创作者
· · · · · ·
-
亚历山大·R.加洛韦 作者
-
李逸帆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R.加洛韦(1974— ),纽约大学媒体、文化与传播系教授,学者,计算机程序员,研究哲学、技术和媒介理论。他撰写并与人合著了多部关于数字媒体的著作,包括《界面效应》(2012)、《逐出:媒体与媒介领域的三种探究》(2013)等。十年来,他与RSG合作开发了Carnivore、Kriegspiel等软件项目。他曾获得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的金尼卡奖(2002)和美国古根海姆奖(2019)。
译者简介
李逸帆,文学与社科译者,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口笔译硕士,译有《水蛭气象表》《柏林葬礼》《父亲的时间》等作品。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部分摄影术
1. 僵死的摄影术
2. 无深度的诸种维度
3. 平行的图像
4. 摄影模塑
5. 我们最好的机器造自阳光
第二部分编织
6. 蜘蛛的活计
7. 面包屑织机
8. 有规律的无律性
9. 代数编织
10. 复织其网
第三部分数码
11. 由1至2
12. 控制论假说
13. 晶格结构
14. 一个正则的离散化框架
第四部分可计算生物体
15. 数字生物体进化实验
16. 假想中的生物学
17. 强度与生存
18. 并行的因果关系
第五部分晶体战争
19. 危机时分
20. 《战争游戏》
21. 怀旧的算法?
22. 关于数据的一些问题
23. 晶体美学
第六部分黑箱
24. 密码黑箱
25. 功能黑箱
26. 无结构的暴政
27. 互动性的悲剧
28. 迈向实际上的不存在
后记:关于方法
致谢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不可计算"的人也喜欢 · · · · · ·
不可计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数字时代去人类中心化的多种可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要说这本书的书名有一定迷惑性,让我这个游戏玩家先入为主地以为是讲现代电子游戏与其政治性的主题,看了好一会儿后翻回封面才发现原书标题中的游戏并非我们所玩的game,而是哲学概念上的play。尽管如此(或者说恰恰因为这个对“游戏”的小误会),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 (展开)
现在主义之外,看到历史进步的另一种脉络

人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自然重写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不太好读,特别是对那些对于数字领域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就会显得颇为艰深了,不幸的是,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读了之后,还是能够感受到某种历史的巧合与必然,放眼历史长河的话,事物的演进路径不会只有一种。 就像原本起源颇为类似的东西方文化,在经过几千年...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Verso (2021)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dai (xuke)
- 网络批判 (HuMan)
- 万物皆媒介 (romeobleu)
- 书单|202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书单|2025年出版的媒介理论图书 (灰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不可计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danta 2025-01-24 00:01:52 湖北
选读,中规中矩吧,不是很能get加洛韦的路子。 实际上是福柯式的考古学研究。重点在于数码概念形成所需要的历史条件。几个案例的重点感觉也是在说明某种知识型的诞生。
2 有用 drunkdoggy 2025-02-11 22:21:29 山东
作者追寻居伊德波鲜为人知的桌游作品《战争游戏》的踪迹,复刻了一款电脑游戏,遭到德波后人的侵权声讨,这一事件成为他写作此书的契机:德波的游戏是一段异轨的代码,以这样的视角去看世界,你会发现它书写着一部算法与计算的文化史。(印象最深的是织物的部分,退休的女代数教师和女艺术教师共同创作复杂而美丽的织物,这女性气质的一幕承接的是关于图灵机的论述:计算机不过是对织机的再媒介化。)如今世界在算法的殖民下已成为... 作者追寻居伊德波鲜为人知的桌游作品《战争游戏》的踪迹,复刻了一款电脑游戏,遭到德波后人的侵权声讨,这一事件成为他写作此书的契机:德波的游戏是一段异轨的代码,以这样的视角去看世界,你会发现它书写着一部算法与计算的文化史。(印象最深的是织物的部分,退休的女代数教师和女艺术教师共同创作复杂而美丽的织物,这女性气质的一幕承接的是关于图灵机的论述:计算机不过是对织机的再媒介化。)如今世界在算法的殖民下已成为实时管控的装置,然而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又都是一个黑箱,于是总有隐匿的烟雾,让反抗成为可能。 (展开)
0 有用 月下黑 2025-01-31 22:10:23 湖北
这本书不太好读,特别是对那些对于数字领域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就会显得颇为艰深了,不幸的是,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读了之后,还是能够感受到某种历史的巧合与必然,放眼历史长河的话,事物的演进路径不会只有一种。就像原本起源颇为类似的东西方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之后,变得很不一样,如今世界上的种种争端,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在里面。而关于摄影和数码技术的发展,起源原本也是相同的,只不过因为理念... 这本书不太好读,特别是对那些对于数字领域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就会显得颇为艰深了,不幸的是,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读了之后,还是能够感受到某种历史的巧合与必然,放眼历史长河的话,事物的演进路径不会只有一种。就像原本起源颇为类似的东西方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之后,变得很不一样,如今世界上的种种争端,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在里面。而关于摄影和数码技术的发展,起源原本也是相同的,只不过因为理念不同,路径不同,最终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 (展开)
0 有用 滑步东 2025-02-23 11:48:50 北京
理解重构叙事的野心,但是读者定位到底是什么人啊,篇幅根本不允许实现,每个部分单拉出来都能写成专著。这样粗颗粒度的把玩总给人“懂的都懂”的感觉,缺乏知识储备的话并不会对控制论、晶格、拓扑结构或者代数编织有更多具象化的了解。数学没学好,哲学跑不了。
13 有用 白色眼睛 2025-01-07 12:29:06 浙江
我一直不太喜欢媒介研究是因为觉得它总是研究中间态,来源并不深入去向也非常空(尤其最后一章像理论大串联),意义的黏合让内容变得没有效力。但是对于案例以及历史线索的梳理是可以参考的,从什么方向切入解读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