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大量原始艺术形态,不但是一本理解人类艺术起源和本质的重要之作,也是一部生动的原始艺术图鉴。
作者简介 · · · · · ·
易中天
1947 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1-21 卷)《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全6 册)
《易中天谈美》《艺术人类学》《美学讲稿》《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闲话中国人》
《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毫无疑问,格罗塞的观点现在看来实在不无偏颇之处。他过分强调人种学的意义,竟然认为连历史和考古学“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一点当然很难令人接受。与之相反,后来更多的学者都更重视考古学和历史学,宁肯只将人种学的材料作为一种可资借鉴的参考,甚至极端一点如英国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D。莫里斯( Morris),干脆就认为人种学的研究根本不足为凭。莫里斯指出:“至今尚存的那些头脑简单的部落成员,其实并非原始落后,而是泯灭了灵性。真正的原始部落绝不会数千年如一日地存在下去。裸猿(即人——引注)在本质上是一个勇于探索的物种,所以任何一个未能进步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失败了的、误入途的社会。某些因素拖住了它的后腿,破坏了其成员探索调查周围世界的自然倾向。早期人类学家从这些部落中概括出来的那些特征,很可能正是妨得其进步的因素。因此,将这些材料作为人类行为总模式的基础,风险很大。”10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论 人类学与艺术本质的还原 -
正如瑞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ean Piaget,18961980)所指出的:“从研究起源引出来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因此,正如法学家们即使绞尽脑汁也无法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一样,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找到所谓“最早的艺术”。因为正如“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3一样,艺术这个“有机体”在其发生过程的某一阶段上,也都既是艺术,又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论 人类学与艺术本质的还原
> 全部原文摘录
艺术人类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艺术人类学》思路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零零散散花了两个多月才看完这本书。整本书谈的不是什么有趣的主题,但是整体论证过程却也不枯燥。确实就像有的短评写的,全书的所有内容和论点都已经写在书的封面上了——艺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据(易中天真实在啊,生怕读者看不懂,把结论一遍一遍的写)。尝试着总结一下全... (展开)
“艺术为了人类自身的确证”
书可太精彩了,尤其是上篇《发生机制》。 作者明确承袭马恩的唯物史观和劳动这一基本概念,首先定义生命的本质是劳动——人类通过劳动来感知自我的存在。 关于艺术的发生机制,易老师也是挖得贼深,他绕过功能、目的论等一看起来就很有道理、易于理解的门头,一直向深处走、向...
(展开)
> 更多书评 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8.5分 108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8.3分 50人读过
-
馥林文化 (201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艺术人类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