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卷收入长篇小说《岛与半岛》和《对倒》。《岛与半岛》1973年冬起连载于香港《星岛晚报·星晚版》,至1975年刊完,长六十五万字。经作者删去五十余万字后,1993年7月由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结集出版,2015年7月再版。1996年,北京华夏图书公司重排印行中国内地版。《对倒》1972年11月18日起连载于香港《星岛晚报·星晚版》,每天一千字,写了一百多天提前结束,合共约十一万字。1993年12月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结集出版。1975年5月,作者改长篇为二万字的短篇,以应香港《四季》杂志第二期的约稿。一发表,反受瞩目。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2018年6月8日在香港去世。祖籍浙江鎮海。194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2000年,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出版社和雜誌總編輯。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有數十本著作問世。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集《酒徒》、《對倒》、《寺內》、《陶瓷》、《島與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了》、《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合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等。作品屢獲獎項,入選海內外多種作品選本、鑑賞辭典和大學教材,並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語。2001至2012年,先後榮膺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教授銜、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家」;香港藝術...
(展开全部)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2018年6月8日在香港去世。祖籍浙江鎮海。194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2000年,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出版社和雜誌總編輯。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有數十本著作問世。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集《酒徒》、《對倒》、《寺內》、《陶瓷》、《島與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了》、《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合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等。作品屢獲獎項,入選海內外多種作品選本、鑑賞辭典和大學教材,並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語。2001至2012年,先後榮膺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教授銜、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家」;香港藝術發展局「傑出藝術貢獻獎」;香港特區政府榮譽勳章和銅紫荊星章。
《岛与半岛》两星。主题先行,情节一盘散沙,难怪初版足足有六十五字之多,这种写法,内容完全可以无限膨胀。哪里还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社论,拼拼凑凑,涉及香港的各方各面各行各业,百物腾贵、治安太坏、股市大跌、灯光管制、制水措施……我差不多把握住了刘以鬯的一大写作主题——香港高度都市化、商业化带来的“时代病”:《酒徒》写文坛困境,《陶瓷》写物欲横流,这本更是包罗万象。这点在长篇版《对倒》中也有少许体现,回... 《岛与半岛》两星。主题先行,情节一盘散沙,难怪初版足足有六十五字之多,这种写法,内容完全可以无限膨胀。哪里还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社论,拼拼凑凑,涉及香港的各方各面各行各业,百物腾贵、治安太坏、股市大跌、灯光管制、制水措施……我差不多把握住了刘以鬯的一大写作主题——香港高度都市化、商业化带来的“时代病”:《酒徒》写文坛困境,《陶瓷》写物欲横流,这本更是包罗万象。这点在长篇版《对倒》中也有少许体现,回溯过往经历及香港历史。不过我更推荐短篇版,删繁就简,以求结构的极致对仗工整,平行叙事,转场丝滑。“岁月无情,过去了的,永远难再;出身和成长背景迥异的人,即使相处也不能融合。”偶然相遇,擦肩而过,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展开)
《岛与半岛》是刘先生的实验作品,他自己无法归类,既不是60年代风靡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也不是70年代盛行中国的纪实文学。成熟作家的责任嘛,不断创新,不停尝试。刘先生说了:“写这部小说只是另一次尝试,可能走入一头不通的小巷,我也不会灰心。尝试既是学习的基本形式,重复的尝试会增加成功动作。”
又一时代病。平心而论这本比前两本更值得看。刘以鬯太喜欢用跳剪啦,蒙太奇很多,整体一盘散沙,但沉浸看下来终归还是有意思。
初睹风采 在桎梏的环境下 自由的文字 地域特色浓淡正好
> 6人读过
> 8人想读
订阅关于岛与半岛·对倒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应物兄 2024-10-30 18:24:54 江苏
《岛与半岛》两星。主题先行,情节一盘散沙,难怪初版足足有六十五字之多,这种写法,内容完全可以无限膨胀。哪里还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社论,拼拼凑凑,涉及香港的各方各面各行各业,百物腾贵、治安太坏、股市大跌、灯光管制、制水措施……我差不多把握住了刘以鬯的一大写作主题——香港高度都市化、商业化带来的“时代病”:《酒徒》写文坛困境,《陶瓷》写物欲横流,这本更是包罗万象。这点在长篇版《对倒》中也有少许体现,回... 《岛与半岛》两星。主题先行,情节一盘散沙,难怪初版足足有六十五字之多,这种写法,内容完全可以无限膨胀。哪里还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社论,拼拼凑凑,涉及香港的各方各面各行各业,百物腾贵、治安太坏、股市大跌、灯光管制、制水措施……我差不多把握住了刘以鬯的一大写作主题——香港高度都市化、商业化带来的“时代病”:《酒徒》写文坛困境,《陶瓷》写物欲横流,这本更是包罗万象。这点在长篇版《对倒》中也有少许体现,回溯过往经历及香港历史。不过我更推荐短篇版,删繁就简,以求结构的极致对仗工整,平行叙事,转场丝滑。“岁月无情,过去了的,永远难再;出身和成长背景迥异的人,即使相处也不能融合。”偶然相遇,擦肩而过,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展开)
0 有用 不要假装深刻 2025-03-24 01:03:12 四川
《岛与半岛》是刘先生的实验作品,他自己无法归类,既不是60年代风靡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也不是70年代盛行中国的纪实文学。成熟作家的责任嘛,不断创新,不停尝试。刘先生说了:“写这部小说只是另一次尝试,可能走入一头不通的小巷,我也不会灰心。尝试既是学习的基本形式,重复的尝试会增加成功动作。”
0 有用 Erato 2024-11-02 12:38:22 广东
又一时代病。平心而论这本比前两本更值得看。刘以鬯太喜欢用跳剪啦,蒙太奇很多,整体一盘散沙,但沉浸看下来终归还是有意思。
0 有用 雲笑吾 2025-02-27 11:25:18 山东
初睹风采 在桎梏的环境下 自由的文字 地域特色浓淡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