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Farther Away
译者: 潘泓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336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乔纳森·弗兰岑作品
ISBN: 9787549643486
内容简介 · · · · · ·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全新散文集,独家收录中文版特别访谈
“某个满心悔恨的苍凉清晨终要来临,放纵过后,故事开始。”
★一部热爱与实践之书:走出家门,与世界建立真实的关系,前往地中海,去往中国,走过上海南京宁波,采访狩猎与偷猎者,投身实际行动
★以文学为业,为爱的作品大声疾呼,提供弗兰岑的文学地图;分享创作历程,解密如何成为真正的作家
★敏锐捕捉现代科技症候,精准剖析社交媒体、现代科技的上瘾机制:只有点赞的世界里,一切都只是消费品
★做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捍卫自己坚信的,反驳自己不满的,以鲜明的态度参与世界,拼贴一幅精神自画像
★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汐和工作室操刀设计,知名摄影师严明特别授权封面用图,半透明烫印工艺:在失落中捍卫心中的光芒
--
《更远之地》收录了弗兰岑所撰写的演讲文稿、纪实特稿、书评等文章,涉及阅读与创作、环境保护、社交媒体成瘾与滥...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全新散文集,独家收录中文版特别访谈
“某个满心悔恨的苍凉清晨终要来临,放纵过后,故事开始。”
★一部热爱与实践之书:走出家门,与世界建立真实的关系,前往地中海,去往中国,走过上海南京宁波,采访狩猎与偷猎者,投身实际行动
★以文学为业,为爱的作品大声疾呼,提供弗兰岑的文学地图;分享创作历程,解密如何成为真正的作家
★敏锐捕捉现代科技症候,精准剖析社交媒体、现代科技的上瘾机制:只有点赞的世界里,一切都只是消费品
★做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捍卫自己坚信的,反驳自己不满的,以鲜明的态度参与世界,拼贴一幅精神自画像
★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汐和工作室操刀设计,知名摄影师严明特别授权封面用图,半透明烫印工艺:在失落中捍卫心中的光芒
--
《更远之地》收录了弗兰岑所撰写的演讲文稿、纪实特稿、书评等文章,涉及阅读与创作、环境保护、社交媒体成瘾与滥用等切身紧迫的议题。
对于弗兰岑来说,最重要的是真实,是爱,确信自己坚信的,然后去捍卫,确信自己不满的,然后去反驳。温和、讨好从不是弗兰岑的形容词。
这本书呈现了一个态度鲜明、满怀热爱的人如何介入世界、参与世界。真实的爱可以掺杂着痛苦,但痛苦毁不了你的人生,而最终定义我们的,是我们所热爱的、憎恨的,让我们为之激动的一切。
--
弗兰岑有强烈的主张,它会疏远众人。但是,如果你没有强烈的主张,写作又有什么意义?——Goodreads读者
随着窗外的世界越来越灰暗——美国的政治越来越失调,数字化越来越不可逆转,人类对地球的危害越来越深远,弗兰岑的写作逐渐将救赎放在这上面——守护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并用尽全力地去爱它。 ——《洛杉矶书评》
更远之地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乔纳森·弗兰岑
Jonathan Franzen
美国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语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发表长篇随笔《偶尔做梦》,表达了他对文学现状的担忧,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强震》《纠正》《自由》《纯洁》《十字路口》,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以及随笔集《如何独处》《更远之地》等。2001年,凭借《纠正》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译者
潘泓
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博士,曾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教于新英格兰一女子文理学院。工余从事翻译,译有汤姆·沃尔夫《画出来的箴言:艺术理论的现代臆造》、约翰·埃克尔斯《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其他译作散见于《世界文学》...
作者
乔纳森·弗兰岑
Jonathan Franzen
美国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语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发表长篇随笔《偶尔做梦》,表达了他对文学现状的担忧,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强震》《纠正》《自由》《纯洁》《十字路口》,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以及随笔集《如何独处》《更远之地》等。2001年,凭借《纠正》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译者
潘泓
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博士,曾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教于新英格兰一女子文理学院。工余从事翻译,译有汤姆·沃尔夫《画出来的箴言:艺术理论的现代臆造》、约翰·埃克尔斯《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其他译作散见于《世界文学》等出版物。
目录 · · · · · ·
痛苦毁不了你的人生
远方
伟大家庭流芳传奇
马蜂窝
丑陋的地中海
谷神
论自传体小说
手机诉衷情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中国海鹦
评《大笑的警察》
逗号-然后
真实可信但又恐怖可怕
纽约州访谈
情书
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
放纵过后
你凭什么如此确信你自己就不是魔鬼?
亲属关系简史
穿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
无有穷尽时
· · · · · · (收起)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更远之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更远之地"的人也喜欢 · · · · · ·
更远之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Manageable Discontents‘Farther Away,’ Essays by Jonathan Franzen
更远之地,更近的生活?
> 更多书评 2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7.6分 28人读过
-
新經典文化 (2017)8.4分 24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Fourth Estate Ltd (201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新经典2024 (新经典)
- ╚书╗2024阅读记录 (与影牵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2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更远之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Toenz_buw 2024-12-22 23:45:44 北京
被新书推荐里的一句话触动到,“我曾经喜欢理论,我专门挑世上的毛病。最终,我明白痛苦是一回事,让余生变得激愤、不快是另一回事,于是我做出一个清醒的决定:我个人是无力拯救地球的,我想要全心全意去做我爱做的事情。”买来读了。 前半段挺好的,一些给年轻人的教益,手机啊、科技啊、生活等等,很切近当下,也有些感触。中间写观鸟和自然看起来也很触动。后面一些书的导言观后感什么的,有点距离,略略翻过。其中读过的 鲁... 被新书推荐里的一句话触动到,“我曾经喜欢理论,我专门挑世上的毛病。最终,我明白痛苦是一回事,让余生变得激愤、不快是另一回事,于是我做出一个清醒的决定:我个人是无力拯救地球的,我想要全心全意去做我爱做的事情。”买来读了。 前半段挺好的,一些给年轻人的教益,手机啊、科技啊、生活等等,很切近当下,也有些感触。中间写观鸟和自然看起来也很触动。后面一些书的导言观后感什么的,有点距离,略略翻过。其中读过的 鲁滨逊 门罗 看起来挺有意思,蛮有想法的。 (展开)
1 有用 ada 2024-11-04 15:20:51 德国
其实没读,但五星
0 有用 四火火火火 2024-12-28 17:36:01 山东
弗兰岑的锋利与敏锐令人惊喜,他说,爱的真谛是毫无止境的同感共情,是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他人身上的点点滴滴跟你自身是同样真实的,厌恶网络时代的喧嚣与混乱,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率真直接,一击命中的笔触,热爱观鸟,倾心大自然,高评价门罗,世事变迁,想看他对于现在社会的评价如何。
3 有用 风浪里 2024-12-19 15:38:01 河北
CA1397,《远方》和《中国海鹦》十分出色,很平常的口吻、最普通的字句里迸发出非常有掠夺性的力量,几乎是迫使读者进入一个情绪包裹着的能量场,这就是弗兰岑的魅力。
4 有用 荆棘海 2024-12-12 20:16:33 北京
一本任何意义上的“热爱之书”,弗兰岑不遗余力地书写着他对自然的爱、对文学的爱、对纽约的爱,以及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爱。他的热爱让他愤怒、羞耻及悲伤,好在,他也拥有同等重量的真诚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同时他又是非常清醒的,他知道“走出家门你有可能会爱上某些人和事”,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他认为“聪明”是自己非常重要的品质,但当朋友华莱士对他打开心扉,他忽然觉得“我不用再费尽心力去让他开怀或向他证... 一本任何意义上的“热爱之书”,弗兰岑不遗余力地书写着他对自然的爱、对文学的爱、对纽约的爱,以及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爱。他的热爱让他愤怒、羞耻及悲伤,好在,他也拥有同等重量的真诚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同时他又是非常清醒的,他知道“走出家门你有可能会爱上某些人和事”,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他认为“聪明”是自己非常重要的品质,但当朋友华莱士对他打开心扉,他忽然觉得“我不用再费尽心力去让他开怀或向他证明我有多聪明了”,而这是我今年看到的关于友谊最动人的一句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