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的书评 (158)

江江 2009-06-29 17:15:29

校内——浓缩版“童年的终结”

不知道大家上不上校内,本人是很早就开始了~ 眼看校内上同学们分享内容随时间流逝,完美地印证了尼尔·波兹曼 的观点~ 最开始,大家分享最多的是美文,对应书中铅字印刷时代,那时候大家理性居多,分享文章主要是对自己及他人有用。校内签名也多为名言警句之类的~ 其后,图片占...  (展开)
Vince 2009-09-16 22:42:13

网络时代的娱乐至死

出差期间见缝插针的读完了这本书。写书的时间应该是电视文化方兴未艾的1985年,当时还没有看到网络的苗头,作者十分有预见性的提出了电视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将要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 本书是由两篇相互联系的小书组成,《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其中后者算是承...  (展开)
airq7 2009-06-25 13:29:11

在信息中求生(读书笔记)

赫胥黎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赫胥黎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本书的前言如是说。当然在本国,我们依然要警惕奥威尔的预言,某某部...  (展开)
青瞑兰 2009-12-08 14:49:31

【CUL-DE-SAC】当娱乐走入死胡同(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茨曼。封面上的一句话,便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我们是怎样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呢? 一、《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整本书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者完整的画下了一个园,完成了印刷品在逻辑上...  (展开)
shichalo 2012-11-05 14:22:39

漫谈娱乐,不至于死

应美女之邀,不得已凑成一篇书评。 我们今天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面对这个时髦的问题,我们的敬畏程度应丝毫不亚于追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有意思的是,这些一度令人敬畏的追问如今被解构为千奇百怪的滑稽段子了。不过可以...  (展开)
米点雨西湖 2009-08-15 11:01:33

我们不能失去思考——读《娱乐至死》

我们不能失去思考——读《娱乐至死》 向莉 (因为在豆瓣上看见有人发表我这篇书评,并把它当成自己写的,有些郁闷,索性自己发了。本文已在《华夏时报》2009年6月13日的读书版发表了。希望转载的人能注明作者,谢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  (展开)
特立独行的马 2012-04-21 23:06:44

书为什么还是需要的,书为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我到市区寻访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老书店。上网一查,不少已经倒闭了。到复旦周围转了一圈,有几家还在,不过非常萧条。老书店的倒闭潮已经是不新鲜的事。单纯依靠买书的书店无力维持自不必说,有些像单向街这样的新兴书店,即便办起文化沙龙,据说也是勉强维...  (展开)
cecilia 2009-07-22 22:15:14

当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严肃的话语

最近看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小有感触。 合上书时,隔壁房间的弟弟在电脑上游戏正酣,爸爸开着电视呼呼大睡,这真是一个被媒介被娱乐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世界。可真的借助波兹曼的慧眼,重新审视这个看上去很热闹的世界时,却真的能感受到人类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枯萎,文化在...  (展开)
Livingston 2009-06-20 21:57:35

我们不能失去思考(转载)

文/向莉 早在1996年,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听易英先生提到过《娱乐至死》这本书。在当时探讨电视所代表的弹片文化和对众神狂欢的娱乐时代进行批判的氛围中,我没能找到这本书,甚为遗憾。这次终于购得,一口气看完,感觉非常痛快。 1980年代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  (展开)
伊西多拉 2009-11-03 02:34:20

异类

在单位我应该算是个异类了。空闲的时间,常书不离手,或贪婪或慵懒或屏气凝神的阅读。所读的书籍类别主题各异,涉猎杂多,常有人瞥见其中的某本书名,便以为我看的均为此类书籍;亦常有人误以为我是个“勤奋”之人,在为考公务员或专研某经管技能而用功,他们看来,也许读...  (展开)
山狼 2010-03-04 14:34:41

打断鼓棍的死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个人都会死,不同的地方在于会不会死后变鬼。 在佛家里讲,鬼似乎是六道轮回中的一路,属于一不留神就会被当成死后轮回的目的地。而在寻常香港电影中的鬼,又往往是困扰于肉身毁灭,与投胎转世之间的一段微妙时段。在这个时段里,可以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需求,比如聂小...  (展开)
Redemption古枫 2012-01-12 23:03:48

《娱乐至死》的论证疑点--技术找到人还是人找到技术

在第74页,作者提出技术具有内在的倾向性,也就是技术就其本身来说有倾向性。然后他还用一个完全让我摸不着笑点的笑话来嘲笑技术中立的观点。 然后他用两个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印刷术的。作者说:例如,印刷术就有自己明确的倾向,即被用作语言媒介,而...  (展开)
生·人 2012-09-05 00:10:56

理解媒介还是娱乐至死?

理解媒介还是娱乐至死? 1.总评   如果你看懂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那你就会发现《娱乐至死》更多的是一个机械分割线性思维的印刷人在电子爆炸下的不解恐慌和逃避,他带着对媒介的一知半解(如他把“形象”简单直接地理解为化妆术和表演术),把电视作为元凶,抨击它...  (展开)
灰烬拾零 2010-02-03 20:21:33

读笔:娱乐时代,娱乐至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并不空洞的“形式” “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这是在本书开头,作者试图让我们确立的理念。在晦涩的文字后面,作者阐明了三个立足点: 首先,...  (展开)
dion 2010-01-27 18:55:59

对《童年的消逝》的怨念

一点儿都没有先入为主的影响,我倒觉得《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比《娱乐至死》要理性得多,起码我可以寻得到逻辑。 就拿第七章来说吧,说电视使童年消逝是从他认为最典型的政治新闻开始说的,接着又阐述了电视对宗教生活及商业生活的影响,如果要反驳我们可以直接反驳他的前提,...  (展开)
青瞑兰 2010-01-10 17:24:53

【CUL-DE-SAC】当娱乐走入死胡同(下)----成人童年化

《娱乐至死》下半本是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童年的消逝》,和前半本文化走入娱乐的原因一样:童年的消逝也是缘于电视等新媒体的诞生和流行。 作者先为读者解释了童年的来源于印刷品,又分层次的阐述了童年的消逝于电视和相关的证据。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展开)
乔大路 2011-06-13 22:39:56

从波兹曼看现代性

统观现代的大多数作品,其核心思想不外乎放在“对抗现代性”问题上,而大多数作品,像现代诗、小说、电影多把侧重点放在对“社会现代性问题”的讽刺和警示上,而波兹曼则从现代性的最根本问题————“技术变革”来批判,从技术变革来划分时代,由“口述文明”到“铅字文明...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 (共158条)

订阅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