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东来西成
秦人,从商晚周初的一个蕞尔小族,到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不管是其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还是其影响深远、肇始帝制的丰功伟绩,都令世人惊叹不已。然而,其族属、族源及早期的文化面貌却在历史的尘烟里变得扑朔迷离。经过近百年的艰难探索,秦人来自东方成就于西陲的早期发展轨迹,以及其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样貌,都在日益完整和清晰。
二月 西垂有声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自“非子息马”至“襄公既侯”,数代秦人养精蓄锐、厉兵秣马,在周人的西方边地,即今西汉水上游以甘肃礼县为中心的地区,御西戎、保西垂,在忠心侍周的同时,也开始了自身的崛起。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秦人不仅成功实现了从附庸到大夫乃至诸侯的身份跨越,而且过上了钟鸣鼎食的生活。“礼乐射御,西垂有声”,在对周文化的高度认同中,秦人迈出了向历史舞台中心靠近的重要一步。
三月 汧渭之会
秦自庄公伐戎获胜被封为西垂大夫,之后数代秦公更是发愤图强,牢牢控制着陇山西侧一线。西周末年,戎狄侵犯京师,周幽王被杀,王室大乱。奉命勤王的襄公东出陇山,将兵救周,护驾东迁,获封诸侯。在周平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巨大利益诱惑下,襄公及其儿子文公率领“赳赳老秦”,步步为营,不仅赶走了为患多年的戎狄,还在汧水与渭水的交汇处营建了东进关中后的一处重要都邑。秦人立足关中、问鼎天下的辉煌历程从此开启。
· · · · · ·
(
更多)
一月 东来西成
秦人,从商晚周初的一个蕞尔小族,到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不管是其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还是其影响深远、肇始帝制的丰功伟绩,都令世人惊叹不已。然而,其族属、族源及早期的文化面貌却在历史的尘烟里变得扑朔迷离。经过近百年的艰难探索,秦人来自东方成就于西陲的早期发展轨迹,以及其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样貌,都在日益完整和清晰。
二月 西垂有声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自“非子息马”至“襄公既侯”,数代秦人养精蓄锐、厉兵秣马,在周人的西方边地,即今西汉水上游以甘肃礼县为中心的地区,御西戎、保西垂,在忠心侍周的同时,也开始了自身的崛起。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秦人不仅成功实现了从附庸到大夫乃至诸侯的身份跨越,而且过上了钟鸣鼎食的生活。“礼乐射御,西垂有声”,在对周文化的高度认同中,秦人迈出了向历史舞台中心靠近的重要一步。
三月 汧渭之会
秦自庄公伐戎获胜被封为西垂大夫,之后数代秦公更是发愤图强,牢牢控制着陇山西侧一线。西周末年,戎狄侵犯京师,周幽王被杀,王室大乱。奉命勤王的襄公东出陇山,将兵救周,护驾东迁,获封诸侯。在周平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巨大利益诱惑下,襄公及其儿子文公率领“赳赳老秦”,步步为营,不仅赶走了为患多年的戎狄,还在汧水与渭水的交汇处营建了东进关中后的一处重要都邑。秦人立足关中、问鼎天下的辉煌历程从此开启。
四月 平阳礼乐
在汧渭之会稳扎稳打近五十年之后,文公之孙宪公率领族人继续沿渭河东进,在今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附近建立了又一座新都——平阳。根据史书记载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学者们认为,平阳有宫城、秦公陵园、手工业作坊区,显示出不同于以往都邑的更为完整的建制。特别是附近祭祀坑出土的秦公钟和秦公镈,其硕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及铭文所反映的内容,说明秦人在不断积累物质力量的同时,也通过对周人礼乐文明的学习,努力积蓄着文化力量。
五月 雍城霸业
在平阳经略了三十六年之后,地窄路隘的地理环境已经满足不了秦人继续扩张的雄心。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都城迁至位置更为优越的雍城。及至文武兼备的秦穆公继位之后,更是通过任用贤才,西取东进,使秦的领土面积显著扩大,西边称霸西戎,东边“饮马于河”。正是在雍城,经过前后十余位国君二百九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秦不仅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也正式拉开了角逐中原、平定天下的历史序幕。
六月 泾渭新城
黄河南流段之西的“河西之地”因形胜险阻,成为秦晋多年争霸的主战场。春秋中期秦穆公从晋国手里拿到的河西之地,在战国早期又被“三家分晋”后率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夺走。为了再次夺回有“山河之固”美誉的战略要地,秦人继续沿渭河东进,把都城从关中西部的雍城迁到中部的泾阳,并进而再次东迁至栎阳,以更有利于对魏国的战争。经过“献公新政”和商鞅变法,至战国中晚期,虎视眈眈的秦人不仅终于实现了“复穆公之故地”的愿望,剑指东方诸国的态势也全然开启。
七月 帝都咸阳
在取得河西之地后,作为权宜之都的栎阳,已盛不下秦孝公图谋“帝王之业”的勃勃雄心。为了立国守成的长远政治目的,孝公将都城迁至位处关中腹地、水陆要津的咸阳。正是在咸阳,六代秦公以积极进取之心、不变的治国方略,指挥着秦国铁军和众多谋士,远交近攻,破纵连横。及至秦王嬴政即位,更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的绝世伟业终于完成,千古一帝的始皇也因此而名垂史册。
八月 四海归一
秦灭六国,实现了对辽东、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北地区的统一,但这一辽阔的区域并没有遮挡住始皇帝的目光。放眼四周,北方匈奴、东南百越、西南诸夷,一个更大的战略构想驱动着秦帝国继续扩张。在北境,伐匈奴,修长城,建驰道;在东南,定百越,筑城郭,修灵渠;在西南,拓入滇“五尺道”,置官吏,设郡县。从此,一个东到大海、西至临洮、南过五岭、北抵阴山的雄阔版图得以确立,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纪元得以开辟。
九月 秦政肇启
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天下大业的秦始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幅员极其辽阔、制度渊源有别、经济水平悬殊、文化传统各异的复杂格局。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成功实践,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幕僚们毫不犹豫地将极具效能的秦政推向全国。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各地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法律、度量衡、文字、车轨,再辅之以建驰道、修长城等措施,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肇启,并从此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
十月 纠纠秦师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洛邑,激烈震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从此开启。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发展,纷纷吸纳人才、变法图强、掠土开疆。秦人之所以最终能一统天下,“赳赳秦师”正是其所向披靡的重要力量。与戎人的争斗、与关东诸国的争雄,磨砺出秦人的勃勃进取之心。而推行得最为彻底的军功爵制,则从根本制度上使秦人血脉偾张。秦俑坑的八千陶俑,就是这支指挥有方、军阵严整、兵器精良的铁军雄师的生动写照。
十一月东西汇融
商周时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戎狄部族过着游牧生活,而长期与之为邻的秦人则主要以农耕为生。气候的变化及欧亚草原民族的迁徙挤压,使得戎狄部族不得不伺机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壮大的秦人,在主攻东南的同时,对西北的经略也一直是其重要的战略方向。从西周时期在西陲与戎人的争斗,发展为春秋中期的“霸西戎”,乃至战国晚期对戎狄的绝对控制,双方通过战争、贸易、馈赠等多种方式,于金戈铁马中绘就了一幅东西文化汇融的缤纷画卷。
十二月 天下永宁
大秦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结束了长达五世纪之久的分裂纷争局面,而且实现了在夏商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统一。为了将秦人构筑的统治模式传至万代,始皇帝巡游全国、申张秦法、宣扬威德、祭告天地,然而这万般用心也没阻挡住严刑苛政引致的沸腾民怨。传至二世而亡的秦朝,其国祚虽然短暂,但汉承秦制及此后历朝历代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渴求,则成为大秦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因为只有大一统的国家,才能永保天下的和平与安宁。
· · · · · · (
收起)
0 有用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 2024-11-22 15:01:31 陕西
陕历博官方年度重磅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