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主体 短评

热门
  • 32 Simonoth 2024-12-18 15:37:01 北京

    不敢说看懂,确实受到了震撼。作者在做思想探索的同时也在探索学术写作的文体可能性,而且我反而对她讲述自己个人经历的部分印象最深——生长在意大利靠近共产阵营的边地,移民澳大利亚,留学法国,个人和时代、学术拧在一起。做学问,可以印证到自己的身心,这确实是值得追求的方向。不然,什么德勒兹,什么游牧,和你的关联到底在哪儿呢?

  • 16 🌸五月雨永远🌸 2025-01-21 06:05:25 上海

    国内近年的女性主义出版热潮中,关注度最高的主要还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批评家,以及重复同质化的女性话题读物。女性主义批评的其他一些重要名字却总在被忽视,可能是缺乏醒目的观点,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拿来用。比方说游牧思想,首先想到的是刚过百年诞辰的德勒兹,要绕好几个弯才能和女性主义接上头。相比好不好用,我自己会更关心适不适用。如今再说“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就矫情了,我就换种说法,好的研究一定离不开自身的操演,做文学地理和地图,你就得多出去走走,做性别越界和流动,就请你先换装再展开论述。刚好本书在讲具身经验和性别身份,布拉伊多蒂把游牧主体看作一种思维,女性主义看作一种实践,她出生在的里雅斯特这最不代表意大利的边缘,作为澳洲的白人移民,求学于周围都是男性思想家的法国理论界,以游牧民的身份重新建起属于女性的家园。

  • 13 Rienzi 2025-02-17 23:19:46 北京

    略有失望。布拉伊多蒂的思想是有趣的,而我却正在此房间的墙体之内:虽然借助流动性与去中心化的策略欲解构传统主体性,但其理想化的自由流动设想未能充分洞察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压迫及其对流动主体的塑造效应,换言之,流动性并非彻底的解放,而是一种在资本主义体制内的去身份化与去主体化的表象,布拉伊多蒂将流动性视为解放的核心,却未能从流动性视角揭示移民与流亡者等边缘化主体在不平等、排斥与剥削中的生存困境。游牧性主体的构建,表面上是一种超越流动的自由,实则在资本主义固有的等级结构前无力展开,未能突破结构性力量对主体身份的再生产与压制。所谓的“游牧”身份,恐怕只是资本主义体系内的再生产,无法真正超越全球化压迫与普遍不平等的根本性问题。

  • 11 静谧形态琳琅 2025-01-19 20:49:20 湖南

    小有瑕疵,但也并不妨碍游牧主义的政治立场本身(当然,布拉伊多蒂的实践路径就是另一回事了),仿佛星丛那样密集的分布、如鸟群那样持有距离的盘旋般美丽;然而除了中文版序言、前言和“把游牧主义作为方法”一章对该概念有较为深入的描摹以外,后面的内容基本是在他人文本之间漫游和涉猎(当然,其中谈论的部分主题我也相当感兴趣就是了),于是就更偏向形散的论文集,友友们可以根据目录按需阅读……不过我现在倒是愈来愈想读李斯佩克朵了。

  • 9 小程不吃鱼 2025-01-20 18:46:11 山东

    Braidotti离Irigary还差了10个Haraway

  • 4 Bryophyta 2025-01-20 19:15:29 北京

    综述,可视作主题导读。画出了庞杂派别中的争端(1.大西洋两岸激女、libfem与后结构理论中欲望的位置 2.性差异政治中激进的异性恋进路与解构主义/福柯-德勒兹的唯物主义分支与“语言学转向”),并对一些主题(伊利格瑞的原初丧失→自爱&与德勒兹的交叉)有所点拨。在繁乱的人名索引下,布拉伊多蒂自身始终试图维稳出两条道路间的第三种姿态,或许即是伊利格瑞的“居间”:无论是在提倡去中心化、偶然性与去认同化的同时与相对主义划清界限,强调具身性、选择一种位置政治,还是在坚决剔除性差异政治中的生物决定论色彩、又捍卫“不得不成为”本质主义者的权利(策略,大写女人后的小写复数女人),亦或在面对技术时走向一种并非技术加速主义也非古典人文主义的积极主体性。但太复读,论证粗糙,几乎和很多后法国理论一样只看标题就够了。

  • 4 祝羽捷 2025-01-24 10:21:04 上海

    20世纪90年代末的欧陆哲学见证了从后现代主义的流动性到后人类游牧主义的转变。游牧主义不仅批判同一性和固定身份的观念,更进一步构建了一种流动且情境化的另类主体性,重视伦理与政治维度。新技术在今天突破了传统主体在时空统一性上的局限,它们也为社会运动和文化少数群体提供了新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游牧伦理批判了商品化流动性所带来的问题,反对占有性个人主义和威权主义价值观,还强调创造性生成的路径,聚焦于差异性和关系纽带,抵制单一身份的神圣化。布拉伊多蒂将女性主义与技术、历史事件和流行文化相结合,重塑了性差异和复杂性的概念,从而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理论工具。

  • 2 SaturNine 2025-02-01 22:45:13 上海

    具体的论证还是太稀少

  • 2 黄青海 2025-02-16 22:01:23 广东

    1.游牧,换个词,也就是边缘化,是个包涵女性、黑人、种族等身份政治范畴。作者是“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的女性”,本身也是游牧“在过程中”的女人。这本书的写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以自身经历来讨论“把游牧主体作为方法” 2.具身性和性差异是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凸现女性女性主义的主体性的路径。作者绘制了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谱系学地图,为读者展现了更为先进,且突破二元对立论的女性主义。 3.具身性是从生物学、生命权力、生命技术出发,强调女性身体的困境;性差异是作者本书的重要概念,是在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基础上展开论述,批判了德勒兹对性差异的忽略。 4.第八章母亲、怪物和机器,很有意思,梳理了西方怪物理论,而在亚里士多德《动物的生成》中,凸现了女性作为他者的怪异性

  • 1 WinnegensFake 2025-04-01 15:51:54 上海

    我看德勒兹就好了干嘛看你复读

  • 2 真是好大一张床 2025-01-31 17:27:29 江苏

    页417和页419,有一段话重复了,前者说是“伊利格瑞总结道”,后者说是“我的结论是”,两部分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作者就这么写的,还是印刷错误。(感觉像是布拉伊多蒂自己写重复了!)

  • 2 olivossil 2025-02-24 01:17:01 广东

    游牧主义rooted&flow式的灵动基因读起来是身心愉悦的,确实在构建有广阔希望可能的女性哲学话语和社会视野,人名理论外的坚实部分还是少点,喜欢多语言者、无想象力图像,第十章好骂已转发分享。 如Kathy Acker所说“我有我的身份,我有我的性:但我仍还不是新的”,一个从未被充分赋予的主体性无法被真正解构,把游牧主义作为方法重新思考主体性,主体非一,确立逃逸线,边界非固定,保持这种不断入侵、越界的强烈欲望,而非到达。

  • 2 TimesNewRoman 2025-04-04 11:46:34 江苏

    读死我了。。

  • 1 雾蓝水怪 2025-03-29 15:45:31 江苏

    比我预想的要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面对了特别特别多关节处问题

  • 1 MrCondom 2025-01-24 12:16:40 浙江

    我一直以为如何理解与应对生理差异是女性主义的核心焦点,看来解构主义并不想止步于此。但总觉得作者的这种逻辑有点拧巴,就是如果想要彻底解构,那还能(需要)用一个几乎无法被标准化的概念去定义嘛?

  • 1 cucurrucucu 2025-01-24 16:54:42 北京

    “’大声疾呼‘是一种颠覆性的公共干预模式的时代已经真正结束了...对我来说,性以多种方式关乎关系和性,它将身份爆炸成一个关系、邂逅和联系的网络。然后我立刻想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世界上,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不考虑其他变量来衡量我们激情的几何形状?......我感兴趣的是,在如何使身份认同的范畴变得不稳定的同时,重新将其置于一个地图式的描述中。 我同意讨论酷儿,如果酷儿是指一个动词,而不是指一种身份政治......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叫我作为一个游牧的未完成的作品的女人。”

  • 2 崇光 2025-01-25 11:24:35 内蒙古

    一点一点的烟花炸开纸面上,不新也不透。(喜欢游牧精神对解构动态历史场域中女性具身性的反思)

  • 2 春泥棒 2025-02-21 20:49:04 河南

    延续德勒兹和哈洛威的路子。特别是哈洛威说“我们需要女性主义者的人文形象,继续激发有力的新比喻、新的言说形象、新的历史可能性的术语。”这本书就是在这个延长线上做出的尝试。 反过来说,这个概念虽然很生动很新奇,但在内核上创新不足。 在一些具体议题的考量上,我更倾向麦金农。另外,罗西对1968年的想象与召唤我也存疑。

  • 1 Leo训 2025-02-08 19:27:24 湖北

    布拉伊多蒂老师成功安利伊利格瑞老师

  • 1 X 2025-02-23 13:20:58 湖北

    a# 1将性别 不固定 拥抱变化 游牧思维 2 把差异变成武器 不是弱点 差异变成改变的杠杆 3创造新人设 替代旧标签 4从抱怨问题到主动创造 5多点开花 以动制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