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已经出版了的中国民间故事,数量难以统计。规模较大乃至特大的系列书籍,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三种,最后一种正在陆续出版中,每一个县或者县级市、地级市的市区为一册,每册少则30万字左右,多则近70万字,其总的体量之大可知。其他没有形成系列的,就更加多了。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覆盖载籍约500种。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所收我国古代民间故事,堪称洋洋大观。
至于外国的民间故事,数量也很多。就我所阅读而言,中文的,不下30种,外文的,大约有50多种。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世界民间故事》,很多国家,是每个国家一册,书的后面,还有这个国家民间故事的类型索引,涉及到的故事,就更加可观了。
中国民间故事和古代经史子集,以及白话小说、戏剧等之间,是没有鸿沟的。民间故事中,有大量来自经史子集、白话小说和戏剧等的内容。当然,经史子集和白话小说、戏剧中,也有来自民间故事的内容。佛教、道教经典中的很多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也早已成为民间故事。贸易、移民、戍边、各种游历等等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各地民间故事的异地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民间故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我国不同区域的民间故事之间,也发生在中外民间故事之间。
在传播不发达的条件下,民间故事的传播和接受,主要是通过讲和听的口耳方式来实现的。即使是在传播非常发达的今天,父母等长辈给孩子讲民间故事,也是常见的现象。这种传播和接受的方式,和通过文字的传播和接受,是不同的。文字中的故事是固定的,要传抄或者重新出版,才可能有改变,而讲述中,每讲述一次,就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这样的不同,有些是讲述者无意为之,但是,讲述者有意为之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何况,接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还会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故事作这样那样的改动。民间故事的这些变动,有可能是多方面的的,主题、情节、角色、场景、语言等等这些故事中的要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动。总之,在传播过程中,民间故事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某个民间故事的修改甚至再创作,伴随着它被口耳传播的整个过程。某故事被搜集整理出来的版本,仅仅是该故事收集整理后的一种形态,和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无数种原生态的样貌中的其他的任何一种,几乎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以上所论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庞杂性。绝大部分民间故事,又是产生在古代的民间社会。因此,现存的民间故事中,很多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大众阅读,对青少年来说,尤其不宜。当然,民间故事中的精华,也确实有不少。因此,对既有的民间故事作选择、改编,以适合当今社会的大众阅读,特别是青少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的编写宗旨,是和当今中小学语文课的性质是一致的。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二,即人文性和工具性。在人文性方面,本书注重选取对培养青少年优良品格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兼及古代文化知识乃至科学知识。在工具性方面,本书特别注重语言的规范、准确、生动和雅洁,以及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得当,逻辑的严谨和章法的清楚。
按照这样的宗旨,本书对民间故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必须说明的是,尽管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既有的民间故事中有所本,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是按照既有的某个确定的故事改编的。本书中的不少故事,是移植、嫁接、修剪、重塑、整合中外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情节模式、关键情节等元素而成的,而这样的移植、嫁接、修剪、重塑和整合等,也是民间故事流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我和前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我有我自己的义法,这个义法,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宗旨。
非常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声凤博士——她是本科、硕士和博士三次考取北京大学的学霸,以及为出版本书费心费力的所有的人。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