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研究丛书》 序言 …………………………… 曾振宇 (1)
导论 …………………………………………………………… (1)
第一节 观念史作为方法 ………………………………… (3)
第二节 观念史视域下的文本分析 ……………………… (17)
第三节 观念史视域下的哲理重构 ……………………… (22)
第四节 作为儒家哲学问题的 “耻” 之来龙去脉……… (26)
第一章 知罪向知耻的转变: 孔子对儒家知耻伦理的奠基 … (46)
第一节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 (47)
第二节 知罪伦理: 《诗经》 《尚书》 中的罪感意识 … (52)
第三节 知耻伦理: 《论语》 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 (64)
第四节 孔子对儒家知耻伦理奠基的意义 ……………… (75)
第二章 耻与慎独、 诚、 勇的和鸣:
《大学》 《中庸》 耻观念发微 …………………………… (81)
第一节 耻与慎独 ………………………………………… (82)
第二节 耻与诚 …………………………………………… (96)
第三节 耻与勇 ………………………………………… (103)
第三章 “羞恶之心, 义之端”: 孟子羞耻观的
形上思辨性格 ………………………………………… (112)
第一节 耻是 “羞恶之心” …………………………… (113)
第二节 知耻心是儒家丧葬礼制缘起的重要根源 …… (121)
第三节 耻是 “义利之辨” 的关键 …………………… (126)
第四节 耻以否定性方式建构道德的形上学 ………… (135)
第四章 “义辱” 与 “势辱”: 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141)
第一节 耻与君子人格 ………………………………… (142)
第二节 廉耻与道德勇气 ……………………………… (148)
第三节 “义辱” 与 “势辱” ………………………… (152)
第四节 荀子耻辱观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 (161)
第五章 耻、 自耻与廉耻之志: 汉儒对耻观念的
继承与深化 …………………………………………… (166)
第一节 董仲舒论耻与复仇 …………………………… (167)
第二节 贾谊论廉耻作为统治手段 …………………… (185)
第三节 荀悦论 “自耻” 是修行之本 ………………… (197)
第六章 复活与新生: “北宋四子” 理学视域中的耻观念…… (203)
第一节 周敦颐论名与耻 ……………………………… (203)
第二节 张载论羞耻与义理 …………………………… (213)
第三节 二程论廉耻与羞恶之心 ……………………… (221)
第七章 “心统性情” 与 “本心”: 朱陆耻论的不同取向 … (234)
第一节 朱熹 “心统性情” 义理间架下的羞恶之心 … (234)
第二节 陆九渊以 “本心” 论耻的羞耻观 …………… (246)
第八章 蔽塞良知为耻: 王阳明心学中的耻与良知 …… (256)
第一节 作为工夫论的致良知 ………………………… (257)
第二节 蔽塞良知为耻 ………………………………… (265)
第三节 羞恶与气 ……………………………………… (271)
第九章 士人之耻与国耻: 明清易代之际
儒家思想中的耻观念 ………………………………… (276)
第一节 刘宗周 《人谱》 论耻与改过工夫 …………… (277)
第二节 顾炎武 《日知录》 论士大夫之无耻与国耻 … (290)
第三节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 论
“羞恶之心” 与气……………………………………… (298)
第十章 古今中西之间: 古代儒家 “耻” 观念
与现代生活 …………………………………………… (311)
第一节 西方伦理学中的羞耻观念:
以亚里士多德与舍勒为例 …………………………… (312)
第二节 羞耻伦理学的建构 …………………………… (329)
主要参考文献 ……………………………………………… (342)
·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