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书名灵感来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作者从《牡丹亭》、艾伦·凯、厨川白村等作家作品中汲取养分,在民国名士身上寻找爱情的踪影。继上海书写与海外华人叙史之后,潘翎将视线投射到二十世纪中国爱情观的演变之上,探索中国传统中的“情”如何与西方浪漫爱交汇融合,揭开新式恋爱的洋洋大观。
真爱遗事的创作者
· · · · · ·
-
潘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潘翎(Lynn Pan,1945—2024),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移居香港。1963年取得伦敦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曾任职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剑桥大学,1970年代初开始写作。她的作品多偏重中国社会的人事物景,尤其侧重于讲述上海和海外华人的故事。曾主编《海外华人百科全书》《上海沧桑一百年》,个人作品包括《炎黄子孙——海外华人的故事》、Old Shanghai: Gangsters in Paradise等。1991年获马丁·路德·金纪念奖。
译者简介:
宋菁,翻译学博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萨里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录 · · · · · ·
致 谢
第一章 爱的前菜
第二章 孔子与弗洛伊德
第三章 爱情与西方世界
第四章 关键词
第五章 两部爱之杰作
第六章 茶花女
第七章 《迦茵小传》与浪漫主义小说
第八章 爱语
第九章 两种逃避的方式
第十章 浮士德、维特和莎乐美
第十一章 艾伦·凯
第十二章 独一无二
第十三章 寻找爱情:郁达夫
第十四章 高举爱情旗帜:徐志摩
第十五章 爱的背叛:张爱玲
第十六章 爱情的凋亡
第十七章 笔落长思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第一章 爱的前菜
第二章 孔子与弗洛伊德
第三章 爱情与西方世界
第四章 关键词
第五章 两部爱之杰作
第六章 茶花女
第七章 《迦茵小传》与浪漫主义小说
第八章 爱语
第九章 两种逃避的方式
第十章 浮士德、维特和莎乐美
第十一章 艾伦·凯
第十二章 独一无二
第十三章 寻找爱情:郁达夫
第十四章 高举爱情旗帜:徐志摩
第十五章 爱的背叛:张爱玲
第十六章 爱情的凋亡
第十七章 笔落长思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喜欢读"真爱遗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真爱遗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一个民族在古今中西的撕扯中寻找情感出路的集体精神史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以绵延三百余年的历史长卷,钩沉中国爱情观的蜕变轨迹。作者潘翎以文人著述与名士风流为棱镜,从明末《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惊世宣言,一路溯源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式恋爱的勃兴,在东西方思潮激荡的缝隙间,编织出一部...
(展开)

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考古”
从《牡丹亭》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到张爱玲笔下苍凉的《五四遗事》,作者以文人的笔墨为探针,掘开中国爱情史的断层。书中既有汤显祖笔下古典情愫的氤氲,也有艾伦·凯的“恋爱神圣论”在民国掀起的惊澜——当厨川白村的“苦闷象征”撞上新式青年的自由宣言,爱情不再...
(展开)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8.1分 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中国人的性、爱、婚姻家庭与亲密关系 (平果)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亲密关系社会学 (向北向北)
- 橡皮選書 (烏普西侖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4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真爱遗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永不越界DAYTOY 2025-03-20 21:37:22 河南
读完《真爱遗事》,书中纯粹炽热的情感令人动容,爱跨越重重阻碍,即便结局遗憾,却也诠释了真爱的伟大与永恒。
5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5-04-09 17:12:12 陕西
1969年,张爱玲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谈恋爱。”从今人的视角看,这话或许偏颇,但揭示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质疑孔子和儒家的潮流以前,中国人的爱情很少是个人化、浪漫的,而更多内嵌在家庭秩序之中。著名的东方主义者亚瑟·韦利更是认为,早期中国的男女关系缺乏神秘感,只是一种实用而功利的身体满足。本书正是以文艺著述与... 1969年,张爱玲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谈恋爱。”从今人的视角看,这话或许偏颇,但揭示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质疑孔子和儒家的潮流以前,中国人的爱情很少是个人化、浪漫的,而更多内嵌在家庭秩序之中。著名的东方主义者亚瑟·韦利更是认为,早期中国的男女关系缺乏神秘感,只是一种实用而功利的身体满足。本书正是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了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从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等人的身上,我们会窥见“爱”的复杂性,西方意义上的“浪漫爱”并非普遍与天然的,但这种对爱情的理解在中国也逐渐与传统思想相结合生根,流行于现代生活之中。 (展开)
0 有用 珍珠粥 2025-05-02 20:27:40 河南
本书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书名灵感来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作者从《牡丹亭
0 有用 无名 2025-05-12 20:24:51 浙江
这本书看得我很痛快,但也很头大哈哈哈哈哈。痛快是因为对于钟情于爱情故事的我,从中了解到了不少近代名人的感情史,以及重温或被预告了很多“言情小说”的故事,感觉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很多名人在历史课本上都是英雄般存在的人物,但落在“恋爱”上,感觉人物形象都丰满了不少。而且可以看到作者真的是博览群书,基于许多中外文学作品抽丝剥茧梳理中国近现代的爱情观的演变。头大的是在这场“恋爱革命”中,许多人物关系实在是太... 这本书看得我很痛快,但也很头大哈哈哈哈哈。痛快是因为对于钟情于爱情故事的我,从中了解到了不少近代名人的感情史,以及重温或被预告了很多“言情小说”的故事,感觉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很多名人在历史课本上都是英雄般存在的人物,但落在“恋爱”上,感觉人物形象都丰满了不少。而且可以看到作者真的是博览群书,基于许多中外文学作品抽丝剥茧梳理中国近现代的爱情观的演变。头大的是在这场“恋爱革命”中,许多人物关系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也许是受困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不禁也在思考是否普通人的恋情本身就是如此“波澜壮阔”。感觉这是一本有机会会再重读的书! (展开)
0 有用 樱桃羊 2025-05-20 21:27:52 北京
哎,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看完这本书 越来越不懂爱 爱是什么 怎样去爱 怎样看待爱 怎样证明爱 书是好书 但是让读完它的我好郁闷🤦 真爱难寻 真心千变万化 爱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