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成书年代的关系吧,有些观点和分析略显陈旧,但整体还是不错的。
在新清史流行的时期,这本书总是以反派的面貌出现,不是汉化余孽就是西(方)中(心)残党。然而在今日反内亚,强统一的学术环境下,本书又显得面目清秀,这还真是学随世转。不过事实上,就算没有意识形态的转移,过去对它的批评也属于以偏概全,在同光时代下,无论是满人汉化,或是西方冲击,都是持中之论。
我qnm了隔壁,故意的是吧,这个译本,完全是为了安全出版而重译的:书中大量的语句,采用的是跟教科书上一样的措辞,某些地方经过这种改编,完全脱离了作者本人的意思,现在作者本人的前言和序也删掉了,按照你现在的翻译,这书一点学术价值都没有了,跟看一遍教科书有特么什么区别?要么就别出版重译,知道是这么个环境,浪费读者几十大洋干吊。
芮玛丽在从“内因”来解释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时,十分强调儒家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成功地适应近代世界潮流,其障碍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是满清统治,不是官场的愚昧,更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儒家学说本身的基本构成因素。同治中兴的失败是因为近代国家的要求被证明是与儒家秩序的要求直接对立的。中兴政治家和后来紧步其后尘的最后一批极少数真正的中国守旧派的选择是中国遗产。他们要捍卫的主要目标恰恰是这个遗产,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怀着深情论述的“中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个国家。
欧美中兴研究第一话题学者了属实,哈佛剑桥中国史里反复引用,费正清的学生,芮玛丽与他的传说丈夫(芮沃寿,精通哲学,沉浸日本,研究中国佛教)也值得一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对于同治时期(1862—1874年)来说,芮玛丽不仅仅钻研了《大清历朝实录》,而且还钻研了许多呈给皇帝的奏折汇编,更不用说许许多多次要的中文著作了。但是清代文献性质是如此芜杂,数量是如此之多。不过名师的影响也是限制,她的核心视角依然是费的【冲击——反应】历史模型,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教出了史景迁。说实话,与其出版这本,还不如引入作者其他的著作,更有意义。
美国学者芮玛丽的中国研究代表作在距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推出的首个简体中文译本二十三年之后推出的内地第二个译本,也是个人距离上个译本初读二十年之后对本书的重读。跟之前的译本相比,本书完整地还原了原著里的注释与参考文献,使得这个译本在篇幅明显增加的同时,更便于相关读者做研究性阅读与功课性阅读。尽管本书的研究,仅仅聚焦清同治皇帝统治的这十二年展开,但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探析视角,正是美国的中国研究“小切口、大视野、重细读、强叙事”特点的集中体现。而本书聚焦同治时期何以中兴、中兴又何以失败的问题意识,之于当今语境下的中国读者来说,也能在读史明智的超越性价值之外,具备较强的现实观照意义。值得推荐。
> 同治中兴
2 有用 斯坦利 2025-04-13 16:06:26 山东
成书年代的关系吧,有些观点和分析略显陈旧,但整体还是不错的。
0 有用 Jargvci 2025-04-23 20:19:13 北京
在新清史流行的时期,这本书总是以反派的面貌出现,不是汉化余孽就是西(方)中(心)残党。然而在今日反内亚,强统一的学术环境下,本书又显得面目清秀,这还真是学随世转。不过事实上,就算没有意识形态的转移,过去对它的批评也属于以偏概全,在同光时代下,无论是满人汉化,或是西方冲击,都是持中之论。
0 有用 QGSM 2025-05-19 03:23:25 北京
我qnm了隔壁,故意的是吧,这个译本,完全是为了安全出版而重译的:书中大量的语句,采用的是跟教科书上一样的措辞,某些地方经过这种改编,完全脱离了作者本人的意思,现在作者本人的前言和序也删掉了,按照你现在的翻译,这书一点学术价值都没有了,跟看一遍教科书有特么什么区别?要么就别出版重译,知道是这么个环境,浪费读者几十大洋干吊。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5-05-04 16:08:44 湖南
芮玛丽在从“内因”来解释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时,十分强调儒家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成功地适应近代世界潮流,其障碍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是满清统治,不是官场的愚昧,更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儒家学说本身的基本构成因素。同治中兴的失败是因为近代国家的要求被证明是与儒家秩序的要求直接对立的。中兴政治家和后来紧步其后尘的最后一批极少数真正的中国守旧派的选择是中国遗产。他们要捍卫的主要目标恰恰是这个遗产,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怀着深情论述的“中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个国家。
0 有用 阿提卡的陆沉 2025-04-18 00:05:23 广东
欧美中兴研究第一话题学者了属实,哈佛剑桥中国史里反复引用,费正清的学生,芮玛丽与他的传说丈夫(芮沃寿,精通哲学,沉浸日本,研究中国佛教)也值得一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对于同治时期(1862—1874年)来说,芮玛丽不仅仅钻研了《大清历朝实录》,而且还钻研了许多呈给皇帝的奏折汇编,更不用说许许多多次要的中文著作了。但是清代文献性质是如此芜杂,数量是如此之多。不过名师的影响也是限制,她的核心视角依然是费的【冲击——反应】历史模型,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教出了史景迁。说实话,与其出版这本,还不如引入作者其他的著作,更有意义。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5-05-12 19:36:58 江苏
美国学者芮玛丽的中国研究代表作在距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推出的首个简体中文译本二十三年之后推出的内地第二个译本,也是个人距离上个译本初读二十年之后对本书的重读。跟之前的译本相比,本书完整地还原了原著里的注释与参考文献,使得这个译本在篇幅明显增加的同时,更便于相关读者做研究性阅读与功课性阅读。尽管本书的研究,仅仅聚焦清同治皇帝统治的这十二年展开,但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探析视角,正是美国的中国研究“小切口、大视野、重细读、强叙事”特点的集中体现。而本书聚焦同治时期何以中兴、中兴又何以失败的问题意识,之于当今语境下的中国读者来说,也能在读史明智的超越性价值之外,具备较强的现实观照意义。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