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语言是文明的密码,文字是通往历史的桥梁
从“Chin”到“China”,从“桃花石”到“摩诃至那”
中国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
以语言流变为线索,揭开古代中国与世界交织的文化图景
……•……•……•……•……•……•……•……•……•……•……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知识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例证。本书既是对中国名称的深入解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
语言是文明的密码,文字是通往历史的桥梁
从“Chin”到“China”,从“桃花石”到“摩诃至那”
中国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
以语言流变为线索,揭开古代中国与世界交织的文化图景
……•……•……•……•……•……•……•……•……•……•……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知识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例证。本书既是对中国名称的深入解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文化探索之旅,让读者在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的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
◎中国的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语言流变中大历史的回响
从青铜器何尊上最早的“中国”铭文,到印度尊称大唐的“摩诃至那”;从叙利亚语里的“Ṣinistan”,到意指古老而伟大的造物的华夏别称“桃花石”——本书以十篇主题故事为脉络,以不同时期其他文明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多样称呼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语言流变背后引人入胜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展开了一场横跨三千年的“语言考古”。事实上,历史上对中国的称呼远不止十个,本书仅以“十”为引,期待感兴趣的读者能继续进行有益探索。
◎从丰富的文物与史料中,还原古代中国的真实图景
本书大大突破单一史料的局限,从古代典籍、中外游记、宗教著述、出土文书等文物和文献中,试图为读者呈现立体鲜活的古代中国图景:何尊的斑驳铜锈中蕴含着周人的“天下观”,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着聂斯脱利派东传轨迹,《永乐大典》中隐藏着验证马可·波罗东方之旅真实性的线索……使读者能从中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感受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沿名称的轨迹,探寻语言、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称呼,展现出不同区域的人民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想象,也从多维度体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回鹘人为什么会用藏文撰写报告?祭司王约翰的传说是否真实存在?聂斯脱利派是怎么在中国发展成景教的?“妙香国的胞波”又指的是谁?……这一系列语言和名字背后的精彩故事,如同棱镜折射出绚烂的文化光影,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语言、文化与历史光影的交汇之处。
◎语言学者打捞历史真相,带读者进行文明深潜之旅
继《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三本热门汉语文化探秘读物之后,郑子宁先生再度展现“语言侦探”功力,以罕见的多语种能力,高超的多文化比较视角,继续破解历史称谓中的语音密码。他以生动的行文,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将历史学、地理学、比较语言学、音韵学、宗教传播学熔于一炉,在“China”的词源迷宫中辨识字词迁徙的足迹,试图带领读者找寻华夏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认知版图。在这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跨文明叙事中,他将带领我们在语言的断层线中找到文明互鉴的密钥。
中国的十个名字的创作者
· · · · · ·
-
郑子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郑子宁
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语言学达人,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著有《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目录 · · · · · ·
从Chin到China
威尼斯人的Cathay梦
契丹与赵家
通往Ṣinistan之路
长安和洛阳的加百列
大秦与摩诃至那
妙香国的胞波
桃花石诸事皆巧
大元和大明的翻译运动
荆楚与Chin
· · · · · · (收起)
"中国的十个名字"试读 · · · · · ·
所谓名字,基本的释义是人或事物的称谓,是区别其他人或事物的特定标志。推及地域、民族、国家,名字则是一个群体的代称,代表着人群在自我认知上的共识。被特定人群广泛接受的名字具备指向性与独特性,是一种群体凝聚力的象征。 作为文物考古从业者,名字对我们的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对历史时期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时,我们常希望能发现带有名号的器物:发掘墓葬时,...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此时“中国”概念的外延尚没有今天这么广,更多指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周人本是位于西部的部落,灭掉本来位于中原地区的商时,自然应该建都中原,在此居住,也就是“宅兹中国”。准确地说,何尊上的原文是“中或”。这是因为汉字形声字字形的确定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汉字写法在西周初年尚未出现或者还不稳定。 “国”繁体字写作“國”。“国”和“域”在上古时期的读音和意思都较为接近,可能是来自同样的词根 一一个相当古老的词根。今天“或”字组成的词则另有来源。早期的“或”表示“域/国”,后来由于其和“域/国”读音接近,就借来表示“或者”。鸠占鹊巢后,为了区分“或”和“域/国”两个意思相差较远的概念,才给“域/国”添上了表意的形旁。 何尊在记录“中国”之名方面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何尊之后的西周文献和文物都并未再出现“中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出现。此时除了少数表示中等国家或京师的用例外,大部分情况下“中国”已经指政治文化上较为统一的各诸侯国所在的区域,即我们今天的中国的前身。秦汉之后,“中国”之名更为普及,譬如在新疆发现的汉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说明在西域的汉朝人已经在用“中国”这个称呼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Chin到China -
自古以来,Chin就在波斯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代波斯的世界观中,波斯位于世界之中,波斯之外的世界则分成诸多方位,其中排行第一的就是位于东方的中国方位。Chin不光覆盖现代中国,从伊朗东北部、中亚到中国均可以落入Chin的范围。 古代用波斯语创作的大诗人,如大名鼎鼎的鲁米、菲尔多西、哈菲兹,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不提到过中国。波斯诗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中国美人。中国人之美丽在波斯作品中可谓赫赫有名,与罗马人(应指东罗马帝国的希腊人)的美貌齐名,甚至稍高一筹。中国人有着纤长的眉毛、白皙的皮肤,住在美轮美奂的中国房子里。 可能是爱屋及乌,波斯文学中还有诸如“中国画廊”“中国佛殿”的隐喻,如果一个地方被这样形容,就是指这里有很多美人。中国也生产各种波斯人竞相追捧的名物,如著名的香料肉桂在波斯语称心b(darchin),直译就是“中国树”的意思。中国生产的麝香令无数人沉醉,波斯诗歌 里一个反复出现的比喻是某位美人的头发比中国麝香还香。 当然,波斯文学里的Chin和现在的中国并不是完全等价的。阿拉伯统治波斯帝国后的第一部重要的波斯作品,介于神话和史书之间的《列王纪》(Shahnameh)里,Chin就是-个“出镜率”很高的词。依照《列王纪》的世界观,古代圣王费里顿统治世界500年,去世前将世界的统治权分给了三个儿子。最受宠的小儿子分到了居于世界之中的伊朗,大儿子、二儿子则分到了西、东两翼。二儿子图尔(Tur)拿到的东翼包括图兰(Turan)和中国(Chin)。由于没有获得梦寐以求的伊朗,图尔和大哥一起谋杀了小弟,自此掀起了伊朗与图兰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按照古代波斯对周围人群的认知,波斯东北方向的居民被称为图兰人。中古时代以前图兰地区的居民多说伊朗语,他们算是波斯人的亲戚。至于更远的Chin则和图兰有很大的重叠部分,如中亚地区既属于图兰又属于Chin。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Chin到China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的十个名字"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长城形态图志 9.7
-
- 看得见的正义 7.2
-
- 采香者 8.8
-
- 云不定,盛衰空 : 鱼玄机传 9.7
-
- 万里长江五千年 9.0
-
- 诸神的真相 5.6
-
- 龙(精装纪念版) 8.1
-
- 风的颜色:好词好句用起来 9.6
-
- 云间烟火:美得窒息的唐诗 9.5
中国的十个名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7 条 )
> 更多书评 7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通识/通史 (🦉的瓦涅密)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后浪 · 传统文化编辑部 (后浪)
- 「后浪2025书目」 (后浪)
- SP猪式会社员工读物(2025年版) (天蝎小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5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的十个名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hyypia1982 2025-04-03 23:04:06 河南
语言学作为相对小众的学科,普通读者了解较少,作者放下身段,不厌其烦地将各种语言的知识体系一点一点地掰烂揉碎,帮助读者慢慢地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发音问题,作者并不做过多纠缠,而是通过整个知识体系,让读者有个大概的了解,重在强调音译的演化过程,顺带用国内一些方言,让读者感受类似的发音部位或方法。此外,对于各类称谓,作者依靠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进行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推理”的... 语言学作为相对小众的学科,普通读者了解较少,作者放下身段,不厌其烦地将各种语言的知识体系一点一点地掰烂揉碎,帮助读者慢慢地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发音问题,作者并不做过多纠缠,而是通过整个知识体系,让读者有个大概的了解,重在强调音译的演化过程,顺带用国内一些方言,让读者感受类似的发音部位或方法。此外,对于各类称谓,作者依靠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进行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推理”的模式之下,作者对各种名称的来源进行探索,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追求一定要有结论,或者强行得出结论,而抱着“雪夜访戴”的轻松心态,尽兴而为,推理到哪里就算哪里,看似随性,实则是学风严谨的体现。 (展开)
0 有用 返返无止尽 2025-04-05 13:37:04 北京
了解那段历史,追踪它的过去,展望未来!
0 有用 書海漂流記 2025-04-10 20:14:07 河北
这是一个我们更深入历史认识中国的巧妙视角,是文明交互与碰撞的直接见证,是语言这一文明密码的独特魅力展现,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多个其他文明对中国称呼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并梳理了演变过程,内容体现出十足的专业性又通俗易懂,行文生动又有趣味性,在阅读中可感作者钩沉大量史料,搜集充足依据加以形成判断和简介,充分运用语言学角度呈现文明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比较,为读者展开了一场横跨三千年的“语言考古”。“我们的... 这是一个我们更深入历史认识中国的巧妙视角,是文明交互与碰撞的直接见证,是语言这一文明密码的独特魅力展现,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多个其他文明对中国称呼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并梳理了演变过程,内容体现出十足的专业性又通俗易懂,行文生动又有趣味性,在阅读中可感作者钩沉大量史料,搜集充足依据加以形成判断和简介,充分运用语言学角度呈现文明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比较,为读者展开了一场横跨三千年的“语言考古”。“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中国的十个名字》中一个个其他文明对我们的称呼,从一个角度展现了我们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这不仅是简单的称呼与代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汲取。一个个名字中融合了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汇聚了不同文化与不同习俗,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我们华夏文明独特魅力 (展开)
0 有用 林夕 2025-03-25 11:14:11 山西
印度人觉得中国是"丝绸之国",波斯商人眼里的中国是"瓷器之乡",草原部落管中原叫"契丹"
0 有用 fishbird 2025-04-08 09:55:21 北京
读过作者的另外一个《南腔北调》,感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