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1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1
二、篇章结构 /9
唐后期皇权对政务信息的控制
第二章 唐代皇帝与中央官政务沟通方式的制度性调整 /15
一、问题的提出:既制变化所见唐代皇帝的信息难题/15
二、规范层次与程序:安史之乱以前相关制度的调整/21
三、强调直接与个别:安史之乱后的相关制度调整/28
四、小结/46
第三章 信息与权力:从《陆宣公奏议》看唐后期皇帝、宰相与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 /50
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对象的选择/51
二、翰林学士与宰相议政方式的差异/56
三、翰林学士与宰相议政方式差异的制度性基础/63
四、皇帝在政务信息流通中的支配地位/72
五、小结 /82
第四章 释唐后期上行公文中的兼申现象/83
一、唐后期上行公文的兼申规定/84
二、从闻奏兼申中书门下类公文看其“报告”属性 /91
三、唐后期上行公文兼申的意义/97
四、小结/108
唐后期皇权对议题的控制
第五章 唐代的集议与皇权 /113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114
二、唐代集议的特点/117
三、唐代集议中的皇权因素 /125
四、唐玄宗前后集议的变化/138
五、小结 /152
第六章 从独见到共识:元和七年议个案研究 /154
一、唐代集议诏敕与议状的格式/155
二、关于韩愈、署名元稹两篇议状的系年问题 /159
三、元和七年之前的唐代货币政策/166
四、元和七年议与此后唐代货币政策的调整/175
五、小结 /184
第七章 对唐代皇帝搁置行为的初步考察 /186
一、搁置的表现:疏奏不报与留中 /187
二、搁置的决策功能:压制潜在议题/194
三、搁置与唐后期皇权 /201
四、小结 /210
唐后期大臣对皇帝人格依附的加强
第八章 唐代“批答”述论:以地方官所获“批答”为中心 /215
一、唐代文献中的“批答”/215
二、唐代藩镇长官所获批答数量与类型的变化 /219
三、“敕书”的分化与政务性“批答” /223
四、小结:唐后期的“批答”与皇权/232
第九章 唐后期同时上呈皇帝、宰相类文书考 /235
一、问题的提出/235
二、同时上呈皇帝与宰相的表状 /236
三、此类表状存在的政治背景/251
四、小结 /257
第十章 从中古侍臣演变看决策群体之扩展 /258
一、问题的提出 /258
二、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皇帝身边侍臣的构成 /260
三、侍臣、侍官、内侍:功能分化与角色定位 /277
四、从武冠到进贤冠:冠制对侍臣演变的反映及其意义 /287
五、小结 /293
第十一章 唐代异姓爵的袭封问题/296
一、肃、代以前异姓爵的承袭/297
二、肃、代以后异姓爵的承袭/302
三、异姓爵袭封制变化与唐后期皇权 /307
结 语/315
征引文献目录/323
· · · · · · (
收起)
6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5-05-12 19:50:00 浙江
“隐藏性权力”要成为本年度唐史的网红词了。本书所谓唐代后期的“隐藏性权力”包含以下三点: ①皇权对政务信息的控制:皇帝处于核心优势地位,而宰相和翰林学士,在决策中承担着不同的辅助角色。唐后期还制定了针对报告性上行公文的多种兼申规定,有利于皇帝和上级机构对具体负责机构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②皇权对议题及议政程序的控制:集议过程中,皇帝不仅拥有对集议议题的批准权和否决权,而且通过在集议过程若干关节点的参... “隐藏性权力”要成为本年度唐史的网红词了。本书所谓唐代后期的“隐藏性权力”包含以下三点: ①皇权对政务信息的控制:皇帝处于核心优势地位,而宰相和翰林学士,在决策中承担着不同的辅助角色。唐后期还制定了针对报告性上行公文的多种兼申规定,有利于皇帝和上级机构对具体负责机构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②皇权对议题及议政程序的控制:集议过程中,皇帝不仅拥有对集议议题的批准权和否决权,而且通过在集议过程若干关节点的参与,使其意志深入到决策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之中。对议题的搁置、不决策,也是唐后期皇权掌控议题能力的体现之一 ③加强大臣对皇帝的人格依附:皇帝致力于构建与大臣之间的私人关系上。如侍臣群体的逐渐扩大,对异姓爵的袭封等 通过对唐后期皇权运作方式的研究也表明,宋代皇帝制度其实处在唐后期皇帝制度演进的延长线上。 (展开)
2 有用 努力学习的某喵 2025-05-12 20:15:25 北京
读前期待很高的一本,一些章节已发表过论文。书中用政治学领域对权力的分类方式解释隐藏性权力:“权力的隐藏层面,或称二维权力观,关注A控制行动议程,限制B的战略选择。B对此不一定有所了解,也不一定能意识到A的权力。”史料考辨、与前人商榷、材料分析、总结提炼等颇见功力,史料引用后的详细解释对读者十分友好。个人觉得第三章(通过陆贽担任翰林学士和宰相期间留下的奏议文字探讨翰林学士和宰相参与议政、决策的差异)... 读前期待很高的一本,一些章节已发表过论文。书中用政治学领域对权力的分类方式解释隐藏性权力:“权力的隐藏层面,或称二维权力观,关注A控制行动议程,限制B的战略选择。B对此不一定有所了解,也不一定能意识到A的权力。”史料考辨、与前人商榷、材料分析、总结提炼等颇见功力,史料引用后的详细解释对读者十分友好。个人觉得第三章(通过陆贽担任翰林学士和宰相期间留下的奏议文字探讨翰林学士和宰相参与议政、决策的差异)、第七章(相比更被关注的宋、明,讨论唐的“搁置留中”)、第十章(从实际政治和冠服制度两方面考察中古“侍臣”演变)和结语(唐后期隐藏性权力的运用被宋继承并进一步精细化成为“皇权工具箱中的常备品”)比较精彩。个别章节文字重复较明显。 (展开)
0 有用 越石赋扶风 2025-05-14 10:01:32 广东
由十一篇论文组成的论文集,主要以唐代后期皇权运作方式为中心围绕皇帝对政务信息、政务议题的控制、大臣对皇帝人格依附性加强而展开,展现皇帝对隐藏性权力的运用,再次论证了唐宋时期皇帝不断走向政务处理前台,宋代继承了中晚唐以来的历史趋势,论起勤政,宋代皇帝通过常起居对日常政务处理的参与、介入程度远远超过唐代。个人觉得唯一存在论证粗疏的是最后一篇《唐代异姓爵的袭封问题》,中晚唐以来的异姓爵袭封确实相对复杂,... 由十一篇论文组成的论文集,主要以唐代后期皇权运作方式为中心围绕皇帝对政务信息、政务议题的控制、大臣对皇帝人格依附性加强而展开,展现皇帝对隐藏性权力的运用,再次论证了唐宋时期皇帝不断走向政务处理前台,宋代继承了中晚唐以来的历史趋势,论起勤政,宋代皇帝通过常起居对日常政务处理的参与、介入程度远远超过唐代。个人觉得唯一存在论证粗疏的是最后一篇《唐代异姓爵的袭封问题》,中晚唐以来的异姓爵袭封确实相对复杂,史料记载凌乱无序,但作者举的例子又过少,而且有特殊性,我觉得应该区分河朔世袭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平叛之武将功臣(郭子仪李晟、裴度之类)、还有文臣宰相通过泛阶获得爵位这三种情况,尤其是德宪以后,宰相、重要文臣爵位获取是否更为普遍,大部分高级文官获得爵位并不一定是通过世袭(如牛蔚、令狐陶),有待深入论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