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科学 短评

热门
  • 1 陆钓雪de飘飘 2025-05-08 15:27:36 山东

    柏格森和爱因斯坦在1922年围绕时间的本质展开了争论,柏格森向爱因斯坦提出了作者所说的盲点,即在描述自然现象时忽视了经验,在这里是时间的概念化。爱因斯坦并不在意柏格森的批评,认为这一批评是心理学问题,因此在本质上对物理学毫无价值。人们普遍认为爱因斯坦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上风,而柏格森的声誉受到损害,他的影响力也在减弱。有一种说法是,柏格森在他的著作《绵延与同时性》中未能理解相对论及其数学公式。作者认为,柏格森的分析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但仔细研究这本书以及他与爱因斯坦的辩论后,却无法证实这些错误。正如物理学家乌尼克里希南所写的那样,作为一个精通数学的哲学家,他在处理物理理论中的问题时非常严谨,他的分析一丝不苟。可见这场辩论在哲学和科学方面的重要性值得被进一步审视:在光之城巴黎的同时性,有多少个时间

  • 1 猪柳蛋麦满分、 2025-04-30 01:21:57 湖北

    选读了两章,极其重要且美妙的书,能看出是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合写而非分头写作的书。在这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大跃进的时代,我不确定这本书能在中国激起多大的浪花,就像本书开篇提到的胡塞尔并未改变世人的观点一样,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人。

  • 0 祝羽捷 2025-04-25 14:44:16 上海

    《何为科学》提出的“盲点”概念,并非指科学知识体系中尚未探索的领域或认知的空白地带,而是指科学在其自身认知结构中刻意排除的那一部分——人的经验、感知与主体性。真正需要被反思的,不是科学看不到什么,而是科学为何拒绝去看——拒绝承认其知识生产本身便是在经验之中的存在行为。

  • 0 韧勉 2025-05-03 00:21:03 北京

    本书作者强调科学从来就不仅仅是对实在和真理的探索。从弗朗西斯·培根开始,科学的探究方法总是试图控制自然,以达到揭示实在和真理的目的。对培根来说,这种控制的目的在于减少疾病和饥荒,防止我们在风暴、洪水和地震中无所适从,以此改善人类的状况。当然,在这点上培根确实是对的。科学的惊人成就确实提供了一种对自然事件和自然过程的控制方式,而这种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但是,科学和技术能力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通过科学工作间,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科学时代和工业时代一同诞生,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成功,都与大规模工业资源的开采、转化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这一时期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科学和技术并不是分离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