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和《史密森尼》杂志年度美食好书!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七大的国家,印度拥有多元的气候型态与土壤环境、种族与语言、宗教与教派、种姓与阶级、习俗──以及饮食文化。本书追溯历史上的印度饮食,纵观史前时代至今的历史、社会、宗教与哲学发展。印度跟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相比,更看重食物的意义,视之为身分认同的标记物。宗教信徒各有饮食戒律。住在这座次大陆上的人民们,看遍各式各样的节庆盛宴、伴随生命重要事件的筵席场面,也熟稔各种出于修行或医疗因素的斋戒。
厨房架子上不可或缺的一本书,里面的历史比你尝过的任何印度菜都丰富。
——《时尚》(Vogue)
印度是地球上最具色彩、多样化和美味佳肴的国度之一,所以美国人只熟悉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是令人遗憾。在本书中,美食历史学家珂琳·泰勒·森试图通过深入了解这个次大陆的食用历史,来拓宽我们的烹饪视野,其中涵盖了宗教、道德、社会和哲学方面的内在联系。书中有许多关于印度广泛素食实践的起源,以及香料在烹饪和药用领域的演变。是的,读完之后你会想品尝咖喱饺。
——《史密森尼》 2016年度美食好书(Smithsonian, Best Books About Food 2016)
这是一本全面的印度食物介绍,融入了历史和文化人类学,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都极具吸引力……森强调了印度食物文化的多样性,这令人警醒,这种多样性在历史上既产生了辉煌,也产生了节俭,既产生了享乐主义,也产生了极简主义,并延续了烹饪传统,这种传统大量而公开地借鉴了世界各地的食物成分和烹饪风格。”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森关于印度食物文化的跨学科历史研究应该进入每一家图书馆。这本书不仅考察了印度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和烹饪发展,还交织着世界各地现在享用的文学作品和食谱的片段。森关注现代印度美食的各种影响,包括宗教、气候和殖民主义,并在最后一章中总结了印度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世界上最多元化的美食之一。
——《美食家》(Saveur)
一部雄心勃勃的巨著,通过各个时代来探索印度的各种饮食习俗和宗教。
——《独立报》(Independent)
尽管印度和后来世界各地无数世代的人们一直在享用着丰富多样的印度美食,但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这本书充分填补了这一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信息量和洞察力的深度叙述。本书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并引用了大量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同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对于印度读者和非印度读者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值得推荐。
——《选择》(Choice)
本书内容丰富,细节详实,配有丰富的历史图片,还包含了诗歌(如“黄油颂”)以及古老的食谱。它从史前时代讲起,接着探讨了宗教的影响、马可·波罗在1292年的到访、不同地区的风味演变、1947年印度的分治,以及咖喱鸡(一道相对较新的印度菜肴)的诞生。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森的这部著作精彩绝伦、简洁明了且深思熟虑。它不仅会吸引学者和学生,还会让美食爱好者们爱不释手。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参考书籍使用,也可以从中找到经典的印度食谱。唯一的警告是,千万不要在空腹时阅读这本书,否则会让人垂涎欲滴。这是一部真正的佳作!
——《新亚洲书籍》(New Asia Books)
在这本出人意料的实用著作中,泰勒·森巧妙地融合了印度烹饪遗产背后的各种声音、传统和技艺,而没有掩盖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平衡本身就是她研究的重点:面对众多源头,如何谈论一种“印度美食”?是否存在一种所有印度人都共有的饮食文化,又该如何勾勒出它的轮廓?答案在于将消费文化置于宗教、哲学和社会经济框架之中,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将食物视为一种活跃的、不断变化的产物,而非仅仅是能量来源。它展现了五千年来政治动荡、迁徙与征服、欢庆与哀悼如何塑造了印度的饮食文化。
——《滚动新闻》(Scroll)
如果本书被誉为十年来关于饮食文化身份的最佳书籍,我丝毫不会感到惊讶。
——《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