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将粪土转化为美丽的艺术是艺术的胜利,如果不是因为错误的激情、死亡、绝望和丧失,大量的艺术作品就不会问世。放下过去会变好的执念,是一个有力量的想法。
都有些不忍心一口气读完。一方面和以前一样,会特别关注每位来访者的人生故事、以及背后的心理议题,会赞叹亚隆如何利用开放真诚的关系来逐渐打开对方的内心;另一方面,因自己有了一定的咨询实践,就会不自觉地代入: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引导和回应?所以就读得更细,更能深入地感受到亚隆在咨询对话中的意图、技巧和投入,时不时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这引导真好、这质问够犀利、这个改释让僵局豁然开朗、这个有启发要学习……俨然成了案例学习,读着真是收获满满。
还可以,还是一如既往的坦诚,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我作为咨询师为来访者做了什么”的陈述,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失误、以及来访者对自己的启示和帮助。题材聚焦于存在主义的终极议题“死亡”,也是我感兴趣的。不过不懂这个书名,和内容有啥关系吗?
真正的老人书写生命议题,确实是千钧羽毛。
存在主义心理学四大主题:死亡、孤独、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但最后的最后,还是死亡,盘旋在一切主题之上。死,是否让其他失效?这是个问题。芸芸众生,活着真难。看了这本,我有个感想,很多人无法恢复,因为他们不想被“治疗”,或者说“正常”的理由不够充分。他们伸出手,要一些理解,或者等着——足够分量的筹码,来交换手上的、装着幻梦的空盒子。
放下预设,进入一段真实的关系,陪伴,感受,倾听,引导。我们无法预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他人和自己,人就是如此复杂。 欧文亚隆的文字自然是如此真诚
刚好微信读书可以免费阅读,这是第二本亚隆的书,不过是第一本他的正统科普了,上一本《当尼采哭泣》还是更文学化。这次我一半的笔记其实是关于亚隆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的一些对策和判断,似乎我也想借此偷学一两手;还有一小部分是关于本书的文学性出色的的地方,一些遣词造句(“终于,终于,我们……”、“把我自己挤入这个独白剧目了”)依旧是光彩夺目。全书体量不大,精简下名人推荐,还能再省点篇幅。阅读的负担不重,体验不错。不过,得承认书中关于”衰老/死亡“的讨论,还是不那么吸引当下的我的注意。
“让我们体验一切;让我们离开这里,不留遗憾;让我们用尽所有,让死亡无从可取”..很好读的一本!
因为有经历才得以书写。我也要开始诚实的记录
可以不知不觉很快读完的一本书,十个案例故事背景交代很简单,充分体现作者对病人身份的保护,值得阅读的是作者与病人间的对话,特别是第六、七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温暖细腻与真诚,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被作者慢慢浸润心灵。
破除死亡焦虑的第一步是破除唯我论
这本书围绕着人们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来写,每个故事都很好。
熟悉的故事集味道,死亡焦虑主题占了大半,最喜欢的是介绍女佣改变囤积癖人生的故事,要知道活在头脑里的人对这些事真的感觉比登天更难。
在这本《一日浮生》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D. 亚隆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人类心灵的褶皱,让死亡焦虑、孤独困境、意义迷失等终极命题在真实的诊疗对话中显影,为每一个困在“向死而生”谜题中的现代人点亮微光。
书中一个个咨询室的故事,像是一面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死的态度。
抖音上视频吹的很牛,说什么一辈子不发朋友圈的人读完第一章就激动的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了一番。。。。结果我找来,专门读了第一章,什么狗屁啊。文学是不是除了骗人就不会干别的了,我一次次对文学小说失望,每次都失望透顶!!!!
眼前一亮的是欧文在里面记叙了自己对衰老死亡的感知与来访者所以为他的感受的不同甚至冲突之处,从主题的单向性中衍生出了多方向的观点。以及在对话中他也会下意识地对来访的较冒犯言辞感到不适,这种私人感觉和调整过程的袒露挺有意思。
最感动的一句话:与你60载,意犹未尽
说到《沉思录》,想起来十几年前推荐我读它的人,我想我现在能读得更明白了。
倾听,同在,不否定,与这样的人聊天一定很舒适,我也有关于存在、意义、死亡、关系的困惑,看专业的人、聪明的人是如何处理的,会有帮助。
> 一日浮生
6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5-04-10 13:22:02 山东
将粪土转化为美丽的艺术是艺术的胜利,如果不是因为错误的激情、死亡、绝望和丧失,大量的艺术作品就不会问世。放下过去会变好的执念,是一个有力量的想法。
8 有用 冬至 2025-04-04 21:44:58 江苏
都有些不忍心一口气读完。一方面和以前一样,会特别关注每位来访者的人生故事、以及背后的心理议题,会赞叹亚隆如何利用开放真诚的关系来逐渐打开对方的内心;另一方面,因自己有了一定的咨询实践,就会不自觉地代入: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引导和回应?所以就读得更细,更能深入地感受到亚隆在咨询对话中的意图、技巧和投入,时不时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这引导真好、这质问够犀利、这个改释让僵局豁然开朗、这个有启发要学习……俨然成了案例学习,读着真是收获满满。
2 有用 🐖 2025-04-22 13:58:11 湖北
还可以,还是一如既往的坦诚,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我作为咨询师为来访者做了什么”的陈述,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失误、以及来访者对自己的启示和帮助。题材聚焦于存在主义的终极议题“死亡”,也是我感兴趣的。不过不懂这个书名,和内容有啥关系吗?
0 有用 曼仔 2025-05-01 03:26:02 北京
真正的老人书写生命议题,确实是千钧羽毛。
0 有用 blueshadow 2025-04-29 17:41:17 北京
存在主义心理学四大主题:死亡、孤独、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但最后的最后,还是死亡,盘旋在一切主题之上。死,是否让其他失效?这是个问题。芸芸众生,活着真难。看了这本,我有个感想,很多人无法恢复,因为他们不想被“治疗”,或者说“正常”的理由不够充分。他们伸出手,要一些理解,或者等着——足够分量的筹码,来交换手上的、装着幻梦的空盒子。
0 有用 南宫猎辉 2025-04-20 11:09:48 内蒙古
放下预设,进入一段真实的关系,陪伴,感受,倾听,引导。我们无法预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他人和自己,人就是如此复杂。 欧文亚隆的文字自然是如此真诚
0 有用 刚度分配法则 2025-04-20 17:38:35 广东
刚好微信读书可以免费阅读,这是第二本亚隆的书,不过是第一本他的正统科普了,上一本《当尼采哭泣》还是更文学化。这次我一半的笔记其实是关于亚隆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的一些对策和判断,似乎我也想借此偷学一两手;还有一小部分是关于本书的文学性出色的的地方,一些遣词造句(“终于,终于,我们……”、“把我自己挤入这个独白剧目了”)依旧是光彩夺目。全书体量不大,精简下名人推荐,还能再省点篇幅。阅读的负担不重,体验不错。不过,得承认书中关于”衰老/死亡“的讨论,还是不那么吸引当下的我的注意。
1 有用 常温保存 2025-04-12 13:42:48 上海
“让我们体验一切;让我们离开这里,不留遗憾;让我们用尽所有,让死亡无从可取”..很好读的一本!
0 有用 三七二十一 2025-04-21 14:19:51 河北
因为有经历才得以书写。我也要开始诚实的记录
1 有用 刚好经过 2025-04-19 11:41:13 河北
可以不知不觉很快读完的一本书,十个案例故事背景交代很简单,充分体现作者对病人身份的保护,值得阅读的是作者与病人间的对话,特别是第六、七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温暖细腻与真诚,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被作者慢慢浸润心灵。
0 有用 Dasein 2025-04-21 20:50:07 四川
破除死亡焦虑的第一步是破除唯我论
0 有用 安妮儿 2025-04-24 07:37:54 天津
这本书围绕着人们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来写,每个故事都很好。
0 有用 Autohypnosis 2025-04-26 10:48:38 浙江
熟悉的故事集味道,死亡焦虑主题占了大半,最喜欢的是介绍女佣改变囤积癖人生的故事,要知道活在头脑里的人对这些事真的感觉比登天更难。
0 有用 fulinlei 2025-04-28 22:22:30 北京
在这本《一日浮生》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D. 亚隆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人类心灵的褶皱,让死亡焦虑、孤独困境、意义迷失等终极命题在真实的诊疗对话中显影,为每一个困在“向死而生”谜题中的现代人点亮微光。
0 有用 漫步秋叶 2025-04-28 07:10:29 江苏
书中一个个咨询室的故事,像是一面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死的态度。
0 有用 麒麟 2025-04-30 14:33:53 北京
抖音上视频吹的很牛,说什么一辈子不发朋友圈的人读完第一章就激动的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了一番。。。。结果我找来,专门读了第一章,什么狗屁啊。文学是不是除了骗人就不会干别的了,我一次次对文学小说失望,每次都失望透顶!!!!
0 有用 凉皮没皮 2025-04-30 19:13:06 上海
眼前一亮的是欧文在里面记叙了自己对衰老死亡的感知与来访者所以为他的感受的不同甚至冲突之处,从主题的单向性中衍生出了多方向的观点。以及在对话中他也会下意识地对来访的较冒犯言辞感到不适,这种私人感觉和调整过程的袒露挺有意思。
0 有用 Shevian曹杏雯 2025-04-26 00:53:49 四川
最感动的一句话:与你60载,意犹未尽
0 有用 RimeC 2025-05-01 11:35:43 加拿大
说到《沉思录》,想起来十几年前推荐我读它的人,我想我现在能读得更明白了。
0 有用 知不知 2025-04-27 15:33:44 北京
倾听,同在,不否定,与这样的人聊天一定很舒适,我也有关于存在、意义、死亡、关系的困惑,看专业的人、聪明的人是如何处理的,会有帮助。